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年度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
瑞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03- 04- 01 15: 27: 35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
字体:[ ]

瑞 安 市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片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瑞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印发给你们,希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三年四月一日

 

 

 

 

 

 

政府工作报告

 

瑞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叶春江

(2003年3月)

 

 

一、  过去五年的基本估价

 

1998年至2002年,是瑞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中共瑞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瑞安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过去的五年,是瑞安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我们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11.1亿元增加到168.3亿元,财政总收入由4.9亿元增加到1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2%和25.9%,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36位。工业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重点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整合工业园区,整治区域性、行业性假冒伪劣,促进了产业集聚,推动了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据统计,五年征用工业用地11186亩,投入技改贴息资金7100万元,带动全社会技改投资62.9亿元,培育省著名商标7只、省名牌产品13个,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17家。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制订农业四十条等系列扶持政策,大力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杨梅、马蹄笋等千亩以上特色基地12个,有9个乡(镇)、村被命名为专业特色乡(镇)、村,市本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8家,粮经产值比例从63:37调整为26:74。第三产业进一步壮大。努力培育旅游业,壮大商贸、餐饮和文化娱乐业,房地产、信息等新兴三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次产业比例从7.2:64.2:28.6调整为5.8:57.1:37.1。

过去的五年,是瑞安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五年。我们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积极实施制度创新和外向带动,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完成57家国有企业、69家集体企业改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18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实行粮食市场化购销,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村帐乡(镇)代理”制度,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各项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初步理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广电管理体制,逐步推开城镇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有163家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出口额年均递增40.6%,外贸依存度从5.5%上升到16.5%;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引进外商投资企业60家,合同利用外资309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42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成绩显著,创办境外贸易机构30家,与10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过去的五年,是瑞安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我们围绕增强城市竞争力,着力实施规模拓展、品位提升、要素集聚三大战略,全面加快城市化步伐。高起点构筑城市发展新框架。制定实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全面推进新区建设,积极开展旧城改造,城市建成区面积从8.4平方公里扩大到18.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4.5%,提高了5个百分点;顺利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组建了安阳、塘下、飞云、马屿、仙降等5个较大规模建制镇,构筑了城市梯级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举全社会之力,建成一批事关城市形象和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初步改变了基础设施滞后局面。交通设施不断改善,104国道瑞安段路幅全线拓宽,高速公路提前一年实现通车,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达530公里;供电供水的紧张状况基本缓解,年供电量达到22.2亿千瓦时,日供水能力达到8.5万吨;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市区垃圾处理场、电讯大楼、宽带网络等一批排污、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先后投入使用,滨江大道一期、瑞祥大道二期、虹桥北路等市区主要道路相继竣工。注重提升城市品位。开展温瑞塘河和环城河综合治理,环城河截污率超过80%,总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突出城市美化、净化和亮化,加大拆违改危和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新增城市绿地37.8万平方米,城市个性魅力得到初步体现。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供电“两改一同价”和乡乡通柏油路工程,开展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建成50年一遇沿海标准堤塘36.8公里;积极扶持中心镇、中心村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快速崛起,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过去的五年,是瑞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我们立足增强城市文化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投入科技三项经费5178万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810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1%,跨入了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市为目标,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全社会投入教育资金21.5亿元,建成省级重点(示范)学校7所、省教育强镇(乡)12个,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率由52.3%提高到82.6%。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得到逐步发掘和妥善保护,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卫生“三大网络”基本建成,医疗保健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喜人,获得温州市第十一、十二届运动会金牌双连冠。广播电视设施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实现了“三为主”,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显著,耕地连续实现占补平衡,“一控双达标”任务提前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43.2%。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进步,民政、人武、人防、外事、侨务、对台、统计、档案、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过去的五年,是瑞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五年。我们坚持依法治市方针,整体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乡文明水平。重视诚信教育、科普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努力营造崇尚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全面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小区建设,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自觉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共办理人大议案8件、建议意见2124件,政协建议案2件、提案1052件。主动应对入世新形势,建立政府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完成“三五”普法任务,推进“四五”普法工作,法律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健全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推行政务、村务、厂务、校务公开,基层民主逐步扩大。着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努力消除各类矛盾苗头。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以“打黑除恶”为重点的“严打”斗争,摧毁82个黑恶犯罪团伙;大力查处“黄赌毒”,依法严厉打击“法轮功”邪教活动,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过去的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我们认真总结反腐败斗争经验教训,建章立制、从严治政,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工作部门由34个减少到24个,减幅达29%;行政审批事项由946项减少到289项,减幅达69.5%。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确认行政处罚实施主体资格,制订实施重大行政处罚备案、行政复议、行政执法投诉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办事承诺制,完善行风评议,加强效能监察,实行末位淘汰,促进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查处各类行政违法案件240件。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和工程交易管理中心,逐步形成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机制。建立和完善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及其联动网络,连续三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两个年”活动,制订实施市政府领导重大工作调研制度,注重发挥政府研究咨询机构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和意见,不断规范决策程序,完善议事规则,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过去的五年,是瑞安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五年。我们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领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4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82元,年均分别增长7.3%和6.2%;居民储蓄余额由19.4亿元增加到98.5亿元,年均增长38.4%。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住房、教育、文化、旅游等消费支出逐年增加;私人汽车拥有量达每百户7辆,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50.3部,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已有73600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0.7平方米和37.2平方米。扶贫帮困工作明显加强,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1450项,经济薄弱村减少到162个,贫困人口从56400人下降到860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全市落实低保对象4369户、7402人。

2002年是本届政府届满之年,也是收获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把握入世新机遇,在大好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和扩大开放两个主要环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着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着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着力塑造城乡新形象,着力调动全社会投资积极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少亮点。产业集聚步伐进一步加快。实施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布局调整,积极推进园区建设,要素供给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全市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开放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外贸出口继续高速增长,出口额达2.53亿美元;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首次引进了世界制造业500强企业。经济相关指标进一步好转。工业用电量增加30.3%,增幅居全省前茅,企业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继续攀升,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明显增长。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制度创新,积极开展“三区”建设环境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内优化了发展条件,对外增强了城市竞争力。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36.3%。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五年来,瑞安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百万人民的辛劳和智慧,是全市上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充分体现。全市人民日益增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已成为瑞安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瑞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瑞安建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历程,我们有成功,也有挫折;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必须在增强信心、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引进外资工作相对落后,提高经济科技含量和增长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土地资源紧缺与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并存,人口问题已成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虽然我市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乡镇财政赤字较为严重,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差距拉大的状况还未得到有效扭转。在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生产要素的制约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社会治安形势还比较严峻,防控机制不够健全;安全生产仍需加强,信用环境有待改善;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1999年发生的涉及市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腐败案件,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给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各位代表,纵观全局,我们正迎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制造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随着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经济圈迅速崛起,浙江作出了“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温州推出“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举措,这将为我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市形成了民企发达、民资丰厚、民心思进等许多比较优势,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全市人民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热情空前高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奋起直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浙江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建设成为呼应温州、辐射周边的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尽显文化底蕴、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大市;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安定团结的法治社会。

根据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法治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瑞安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亿元,年均递增12%;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递增14%;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年均递增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00元,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30元,年均递增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们要把握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海岛。今后五年,我们必须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共同富裕的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工农相促、城乡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一是坚持农工贸一体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加工流通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农产品“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专业特色乡村。二是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加快旧村改造步伐,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积极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建立完善村集体经济保值增值新机制;深化村镇环境整治,扩大公交、信息、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三是坚持“山海协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增强山区海岛自我发展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财政对山区海岛的投入,改善山区海岛基础设施,新建通村等级公路200公里;建设扶贫经济开发区,带动区域产业集聚升级;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推行发达乡镇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到山区海岛工作制度,多形式为山区海岛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实施开发式扶贫,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山区海岛建设,引导企业吸纳山区海岛富余劳动力。力争到2007年,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山区海岛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50元,实现山区海岛的跨越式发展。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定位决定城市定位,产业发展决定全局发展。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围绕建设浙江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以先进适用技术为先导、优势制造业基地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是增加工业用地投入,实施工业布局大调整,开展工业园区大建设,带动工业大集聚大发展,形成产业群体规模优势,不断壮大优势制造业基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集聚优势行业企业,把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逐步建成以外向型、科技型、规模型、效益型企业为主导,沿海跨江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以东工业园区和北工业园区为基础,培育提升汽摩配主业,加速形成近30平方公里的国际汽摩配产业园,全力构筑“中国汽摩配产业之都”。坚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对接,突出培育特色行业,加快乡镇特色园区建设,铸造“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自动化设备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等一批金名片,全面提升瑞安优势制造业基地的区域知名度。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培育差异型竞争优势。建立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的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中心,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发展一批名牌产品,培育一批产值超十亿元乃至五十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三是坚持以现代经营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新兴三产,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整合优化商贸流通资源,规划建设浙南汽车贸易园等大型物流中心,初步建立起功能齐全、管理先进、设施完备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培育会展产业,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努力形成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服务业体系。围绕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树立旅游优先发展观念,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性投入,运用市场化手段,大力保护、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不断壮大旅游业。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力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建设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的目标,实施事关未来发展的“十大建设”、“双百计划”,努力把瑞安建设成为辐射面广、竞争力强、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城市。一是实施“北接南跨、东扩西延”战略,全面接轨温州大都市区规划,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力。结合飞云江三桥和瑞安大道(暂定名)建设,开发沿线周边地段,促进安阳、塘下、莘塍、汀田、飞云加速融合,不断完善“一城五镇”的城市发展格局;结合56省道和瑞枫公路改造,大力支持马屿小城市和仙降、陶山、湖岭、龙湖等区域中心镇建设,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区域联动发展。二是按照现代化、网络化要求,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完善“五纵两横一绕”的公路主骨干网,构建从市区到中心镇的半小时交通圈。建设一批输变电工程,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实现电力供给由基本缓解向适度超前转变。融合电信、广电网络资源,实施“信息化五大工程”,基本形成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的格局,构筑“数字瑞安”的基本框架。实施滨江大道三期、江北水厂二期、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大市政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支撑系统。三是立足山水特色,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国土资源的整合优化和集约利用,实施东海滩涂综合开发,开展飞云江综合整治,推进百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山区小流域治理,为城市发展拓展更大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强的防洪保障。注重城市整体设计,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彰显滨江滨海特色,塑造“显山露水”的城市气质。加强人口综合调控,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倡导环保型生活方式,为瑞安市民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清洁、美丽的家园。

(四)深化开放创新,努力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个城市的活力,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观念的开放和体制的创新。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在开放创新上寻求新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努力营造区域新优势。一是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运用市场化的方法,优化配置城市资源,为城市建设筹措更加充裕的资金。加强国有土地经营管理,完善建设用地储备、拍卖机制,提高市场配置国有土地的比例,实现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全面放开市政公用行业的投资领域,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基础性设施的产业化开发;实施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和运作方式,做好资本运营文章。二是强化“市外即外”观念,全面实施经济全球化战略,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形成接轨大都市、融入“长三角”、面向国际化的发展新格局。全面开放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法,对知名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和重特大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进一步推进外贸出口多元化,完善外贸发展促进体系,引导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发挥海内外瑞安人的人缘优势,积极鼓励在外瑞安人回乡投资创业,把“瑞安人经济”转化为“瑞安经济”。三是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和积累,大力发展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事业,努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深化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不断扩大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覆盖面;按照“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落实在基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四是强化金融创新,抓住温州被列为全国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配合国家金融部门实施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吸纳民间资金,力争在农村信用社体制、贷款营销机制、存贷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经济发展搭建通畅高效的金融平台。

(五)坚持科教兴市,努力发展区域特色的先进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围绕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共进、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力。一是健全科教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全面实施新课程计划,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重视学前教育,高标准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建设民营教育园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认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努力营造各类人才相对集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二是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发展瑞安特色文化。全面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设玉海文化游览片区,兴建市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一批重大设施,修建孙氏故居、《琵琶记》文化主题公园、永嘉学派事功书院,塑造城市文化名片;多形式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弘扬鼓词、南戏等乡土民俗文化,鼓励创作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加快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发展中医事业,争创全国中医先进县(市),不断提高城乡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水平。树立“大文化”理念,大力发展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三是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塑造新时代城市精神。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弘扬团结务实、拼搏争先的精神风尚,塑造新世纪瑞安人海纳百川、开放大气的新形象;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普及科技常识,不断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六)改善城市发展软环境,努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信用是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用环境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围绕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突出信用环境建设,坚持走“质量立市”、“品牌兴业”到“信用瑞安”的发展之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以个人守信为基础、企业守信为核心、政府守信为保障的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一是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打造信用瑞安,政府要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力塑造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政府新形象。加强人民武装工作,重视民主法治建设,深化“严打”斗争,健全社会治安防范机制,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二是推进企业信用建设。以税收、信贷等方面内容为重点,加大信用监管力度,形成严守合同、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不懈地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鼓励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国家级名牌。三是开展个人信用建设。整合优化各种信用资源,建立信用数据库,积极发展信用中介服务机构,逐步构筑集个人征信、个人评价、个人查询为一体的信用服务管理系统;广泛推行诚信教育,引导市民在经济活动中按市场规律办事,做到重信用、守信用。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互促共建,不断铸造区域信用,着力改善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三、2003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3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全面完成今后五年的任务,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繁荣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修订完善优质米、白银豆等17个农业技术标准规程,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导名特优农产品的认证和商标注册,培育一批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品牌;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继续培育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购销大户,支持水产城等市场发展,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巩固发展杨梅、番茄、马蹄笋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扩大畜禽、水产养殖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调整渔业结构,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提高渔民收入;调查登记海域使用情况,完成海域勘界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开展瑞平、天井、陶山等平原河网疏浚,继续推进病险山塘水库加固和山区小流域治理,加快温瑞塘河、环城河截污纳管步伐,加强飞云江护岸和沿海标准堤塘维护管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落实“一十百千致富奔小康阳光行动计划”,不断改善山区海岛生产和生活条件;结合行政村撤并工作,制订实施下山脱贫小区建设规划,加快偏远山区和海岛移民迁村进程。进一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稳妥推进土地承包权合理流动,适当提高造田造地补偿标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

   二)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大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编制实施新一轮《瑞安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加强园区规划管理,完善企业入区规定,推行审批代理运作,加快企业入区进度;继续完善经济开发区发展区的配套设施,推进拓展区实质性开发;提速建设北工业园区,启动东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市镇共管园区和各类特色专业园区。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扶持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引导企业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技术。大力实施“质量立市、品牌兴业”战略,加快省级汽摩配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筹建省级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企业发展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全面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村镇工业点改造和标准厂房建设,多渠道满足中小企业用地需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组建中小企业发展投资公司,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科技三项经费使用办法,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培育新型流通业态,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制订出台三产发展扶持措施,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创新、整合商贸流通业态,合理规划现代物流网络,做好国际会展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前期准备工作;建设若干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发展连锁专卖店,推广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鼓励运输、邮政、仓储、货运代理等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着力扶持一批重点物流服务企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认真修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创造条件合并圣井和梅龙溪景区,开发寨寮溪九珠潭,继续完善桐溪、铜盘岛等风景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发掘东源活字印刷、林水上老街等新型特色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规范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和医疗保健等各类便民利民的新兴服务业,引导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餐饮娱乐业,全面提高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加大外向带动力度,壮大开放型经济。抓住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好机遇,努力实现“外资、外贸、外经”新突破。从我市经济格局、产业特色和发展需要出发,着力推进二三产业对外开放,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和台资企业的大项目、独资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法,设立招商网站和招商项目库,推行招商代理制,集中精力办好秋季大型招商引资洽谈会;充分发挥海内外瑞安人的作用,支持侨胞回乡创办国际商品直销中心和外贸产品加工园区。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对招商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推进经营主体多元化,做大做强外贸出口主体,支持生产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培育一批有产业依托、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继续实施出口贴息优惠政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增加机电等优势产品的出口比重,促进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强化“反倾销、破壁垒”意识,建立对外贸易预警机制,举办进出口公平贸易知识培训,增强外贸主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各类国际性交易会、博览会,开辟境外市场,扩张营销网络,提高瑞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启动瑞祥新区和江南片区开发,加快塘下中心区建设,促进区域间的融会贯通。做好瑞安大道(暂定名)、57省道、机场快速道和温福铁路瑞安段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建设瑞枫公路、飞云江三桥、莘塍大道、东新路、塘下大道一期、瑞祥大道二期续建等重点交通项目,加快56省道、桐岭背隧道等在建工程进度,完成高速公路三个出口的接线工程,逐步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实施220千伏场桥变电所等输变电建设项目和下埠水闸外移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凤山水厂和盖竹输水工程建设步伐,建成滨江二期防洪堤和肖宅水闸,进一步增强城乡综合功能。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启动玉海文化广场一期、滨江大道三期和邮电路改建工程,加快牛伏岭、白岩桥等“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精品社区。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完成300个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实施农村旧村改造,不断提高村镇建设档次。巩固和扩大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农村“双整治”、“双建设”,继续加大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拆违改危等专项整治力度,形成城镇管理长效机制。

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办好网上技术市场和科技洽谈会,推行重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公开招标制度。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全面改造危旧校舍,迁建市第三中学、第五中学,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争创省级教育强市。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开展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乡土人才评选,多形式吸引各类紧缺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加快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推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连锁经营。启动市人民医院、市第三医院迁建工程,建设市中医院新院舍,强化中心卫生院功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重视无偿献血工作;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启动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健全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完成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全面实现计划生育孕前管理,加快推进优质服务,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推广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矿产、森林等各种资源。加大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防治力度,突出治理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垃圾处理率。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切实解决餐桌污染问题。加强妇女儿童老人活动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大力支持国防工程,不断健全人民防空体系。认真做好统计、档案、市志、老干部、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

(七)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及时报告工作,落实各项决议、决定;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各人民团体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健全城镇社区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坚决查处执法违法、行政渎职行为。围绕“平安瑞安”建设,努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安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健全长效防控机制。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防范和惩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破坏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协调有方、配合有力的群体性事件联动处置网络,及时疏导、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督保障措施,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八)坚持为民办实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推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动态和规范化管理,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以非公企业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多形式募集各类帮扶资金,妥善解决贫困家庭在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健全就业和再就业机制,筹集再就业资金,强化“4050”失业特困人员就业援助,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努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今年市政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办好以下10件实事:1、实施“放心菜工程”,建立2个农产品监测点;2、普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配备2000台计算机;3、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对1000户困难家庭免收有线电视初装费;4、增设50个农村体育健身点;5、建设农村等级公路40公里;6、实施农村安居“双百工程”,为特困群众兴建和维修房屋各100间;7、改善市区万松路、虹桥路交通状况,增强市区道路通行能力;8、在市区兴建3个公共停车场,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9、在市区设立100个垃圾收集点、10座公厕(包括流动公厕);10、理顺“双北”供电体制,降低海岛群众用电电价。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建设勤学善谋的进取型政府。我们务必顺应时代的潮流,紧密结合我市改革开放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于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始终保持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认真学习经济、法律、金融、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开阔视野,增强锐气,谋划全局,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追踪当今社会发展态势,注重开展前瞻性研究,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坚持执政为民,努力建设以民为本的责任型政府。我们务必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把评定政府工作绩效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保证政府工作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意愿。建立健全责任考评机制,把敢负责、抓落实作为政治品质的集中体现,把求实效、创业绩作为能力才干的鉴别标准,激励全市公务员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责。紧扣发展主题,抓住热点难点问题,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一个一个地研究探索,一个一个地突破解决,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民主文明的法治型政府。我们务必坚持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有机结合,强化法制观念,发扬民主作风,文明执法,秉公办事,大力推进社会法治化。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执法主体,强化执法监督,坚决查处公务人员不该作为“乱作为”和该作为“不作为”的行为,确保法律和行政规章的严格实施。加强行政监察,健全投诉机制,落实行政过错追究制,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政务公开,尝试开放市长办公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拓宽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坚持从严治政,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我们务必重视从政道德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任何时候都不以权谋私。规范“用权、理财、管人”行为,发挥领导干部反腐倡廉的表率作用。建立重点部门行业、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和基层三大反腐倡廉机制,重点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提倡勤俭办事业,反对铺张浪费。加强乡镇财政建设,逐步消化乡镇财政赤字。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片区、乡镇和办事处关系。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完善服务承诺制度,努力营造文明高效优质的行政服务环境。

各位代表,瑞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新起点上,即将开启新的历史征程。我们要倍加珍惜历史机遇,倍加珍惜当前的大好局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把美好的希望变为灿烂的现实。让我们在中共瑞安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