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目录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索引号 001008003004023/2008-139757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08-04-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3瑞安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08- 04- 09 14: 22: 50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统计局
字体:[ ]

        2003年,全市人民在中共瑞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克服非典疫情、供电紧张和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国民经济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继续攀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了供给和需求、速度和效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顺利完成年初确定的预期调控目标。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质量明显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瑞安市生产总值19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增幅创近六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亿元,比上年下降6.0%;第二产业增加值1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产业结构加速提升,第一产业占比稳步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7:57.5∶37.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达到17158元,比上年增长13.2%。

  市场物价平稳回升,有力刺激经济发展。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5.3(上年价格指数为10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0.6%,居住类价格上升4.7%,衣着类上升6.3%,医疗保健类上升8.4%,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3%。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63.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3.2万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5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13.6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52.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33.9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734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工业结构不尽理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同质性、低水平恶性竞争问题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内部结构层次偏低;土地、能源和区域水资源等要素供给能力不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农 业


  农业产业化步伐稳步推进。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8万亩,总产量13.7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1.7%、16.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6.3万亩,产值5.1 亿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99亿元,比上年下降10%。绿色农业取得新突破,潘瑞源牌辣酱、岩松牌五香干等3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称号,金谷山牌白银豆、上绿牌无籽西瓜、马屿潘山牌杨梅等12个农产品获省绿色农产品称号,申报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个,总面积24790亩。农业品牌战略进一步实施,获中国马蹄笋之乡称号,参加浙江省农博会,6种农产品获金奖,1种农产品获银奖,11种农产品获优质奖。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年新组建20个专业合作社,累计达33个,社员1000多户,连结生产基地8万多亩,发展农业龙头企业8家,累计达66家。
  绿化造林和林业管理进一步加强。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全年完成人工造林9100亩,迹地更新1000亩,低产林补植改造1000亩,封山育林30万亩,四旁植树20万株。全年林木采伐量1169立方米,森林病虫害防治率97.6%,火灾受害率0.76‰,控制在省定指标1‰以内。
  畜牧业有所下降。全年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6 亿元,比上年下降3.7 %。年末生猪存栏数7.14万头,家禽存栏数96万羽,全年肉类产量1.2万吨,牛奶产量5029吨,禽蛋产量5233吨。畜牧业规模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新建规模化畜牧场58个,规模化饲养生猪和家禽存栏分别占全市的75%和86%。
  渔业生产略有下降。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1.35万吨,总产量7.29亿元,比上年下降5.3%。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0.55万吨,比上年减少16.25%;海水养殖产量5112吨,比上年增长2.87%,淡水养殖产量2810吨,比上年增长2.0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积极实施"质量立市,品牌兴业"战略,加大对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全市工业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末剔除价格因素),增幅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1%,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力引擎。


图三: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单位: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势强劲,经济效益继续攀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83.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增幅比全部工业高9.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73.16亿元,创利税总额15.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2%、26.9%;企业规模明显扩大,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2858万元,比上年增加470万元;工业产销率达95.4%,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考评得186.6分,高于温州市的平均水平。


图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创历史新高(单位:万元)

  重点行业发展较快,产业集群优势日益突出。随着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重点行业发展政策的实施,重点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机械电子、汽摩配和高分子材料总产值达9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5%,其中机械电子行业总产值37.67亿元,汽摩配行业总产值34.81亿元,高分子材料行业总产值24.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36%和25.1%,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科技创新力度继续加大,品牌战略取得新突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企业要求科技进步的积极性高涨,全年认定瑞安市高新技术企业7家、温州市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值达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获国家重点新产品1 项,省级新产品35 项;全年专利授权量409件,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发明专利43件、实用新型专利155件、外观设计专利211件。新获省级著名商标4 只,累计达到 13 只;新获温州市级知名商标 11只,累计达到17只。
  建筑业健康发展,竞争力不断提高。围绕温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我市建筑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本市四级资质以上建筑企业52 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71亿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42.12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5.31万平方米。建筑工程质量有所提高,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投资结构有所改善。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额13.46亿元,继续保持较大的投入力度;制造业完成投资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0%;房地产完成投资1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其它投资8.56 亿元,比上年下降5.5%,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双百计划全面启动,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03年全市在建重点工程36个,完成总投资7.8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凤山水厂一期、人民医院病房大楼、220KV场桥变电所、110KV韩田变电所等工程竣工投运;温瑞塘河及环城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瑞安广场、市委党校、计生指导站、滨江二期等完成主体工程,56省道、飞云江三桥及接线、电子政务等工程进展顺利。
  房地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供需基本平衡。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1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比上年增长1.6倍;销售额4.04亿元,商品房空置面积0.2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5.7 %。商品房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地段好、小区式、较高档次的商品房备受青睐,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供需两旺的势头。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步回升,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1.8亿元,比上年增长8.2%;餐饮业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5%。消费热点继续向汽车、电脑、通讯器材等高档消费品转变,全年新增私人汽车7419辆,每百户汽车拥有率达9.1辆,比上年大幅度提高。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自营出口3.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7%,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2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家,总投资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倍;完成合同利用外资415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3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倍和2倍,是我市历年来利用外资最好的一年。

  旅游资源不断整合提升,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全面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年投入1500万元资金建设40多个旅游景区(点),旅游资源得到整合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日臻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为9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8%和17.3%。


六、交通、邮电和电力


  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继续加大对交通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干线畅通工程和乡村康庄工程,全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98亿元,交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县乡公路改建取得新成绩,康庄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全年完成通村公路47.51公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至年末市域内等级公路达534公里,每100平方公里拥有公路42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4.7公里。全年货运量728.5万吨,比上年增长15.4%;客运量2830万人,比上年下降8.2%;货物周转量33865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67353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5.8%;飞云江港口货物吞吐量248万吨,比上年增长22.8%。
  邮政电信快速发展,业绩名列全省前茅。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5501万元,比上年增长8.4%。电信规模迅速扩张,通信条件日益完备,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3 亿元,年内新增电话用户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46万户,互联网2.74 万户。至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42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2.85 万户(不包括小灵通),互联网 10.1 万户,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7.3部,移动电话47 部。
  电源建设相对滞后,供电能力明显不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的电源建设相对滞后,供电能力严重不足,电力负荷缺口25万千瓦,占全社会用电的45%。由于受供电短缺的影响,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5.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6%,增幅比上年下降16.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18.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增幅比上年下降18.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6%,增幅比上年下降12.5个百分点。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财政收入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增收,全年财政总收入1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7%;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1%,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财政支付能力不断提高,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3%,为年度预算数的88.70%。
  金融持续健康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1.36亿元,比年初增加35.36亿元,增长了2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7.88亿元,比年初增加19.44亿元,增长了19.7%。贷款余额146.55亿元,比年初增加51.55亿元,增长了54.3%。贷款的增长幅度比存款的增长幅度高33个百分点,存贷率达到72.8%,比年初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817.16亿元,现金支出1789.04亿元,现金净回笼28.12亿,比上年多回笼9.3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在校学生总数160181人,占总人口的14.23%。小学入学率为99.99%;初中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为87.26%,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新增温州市教育强镇2个,累计达14个,通过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小学、初中、普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5%、96.7%和92.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高考上线人数5800多人,高考上线率达83.6%。
  科技事业有新的发展。全年共安排科技计划269项,其中工业项目95项,农业项目61项,社会发展项目45项,软科学研究项目10项,科技基地示范项目6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项目5项,科技合作交流项目17项,共安排科技经费1681.5万元。全年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2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5项,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项,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经费6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九、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内新?quot;东海明珠"乡镇4个,累计达9个,金海岸工程数达3个。艺术创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全年共创作作品30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4个,省级17个,温州市级14个。舞蹈《童年的小溪》荣获第四届全国少儿艺术电视大奖赛金奖。文化市场日趋繁荣,年末登记在册的文化经营单位1057家。图书事业全面繁荣,全年市新华书店共发行图书114630种、996943册,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6%;市图书馆新购图书3000多种6000多册,接待读者9.3万人次。
  卫生保障体制逐步完善。防保网络不断健全,逐步形成市疾控中心、片区防保总站和乡镇防保站的三级防保网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批准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68 个,编制床位1710张,开放床位1793张,卫生技术人员3189 人,其中医师1463人。
  体育事业不断推进。群众性体育深入人心,全年体育人口达47万人,占总人口的40%,中小学全面开展体育达标活动,实践面达100%,达标率达98%,新增全民健身点50个,累计达120个。体育产业化发展良好,至年末我市登记在册的体育项目经营性场所达331家,从业人员达2500多人。成功举办了世界武术大会,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优于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飞云江水系各断面均为二类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56%的区域达到一类标准, 35 %的区域达到二类标准。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1125161人,总户数301051户。男女性别比为107∶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16439人,死亡人口608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比上年有所下降。
  城乡用裆钏浇徊教岣摺H谐钦蚣凹逡陨现肮つ昶骄ぷ?7983元,比上年增长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0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25元,增长7.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继续增加,年末人均储蓄余额达到10500元,比上年增长19.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9.1 %,农村为48 %,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39.1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和1.9平方米。


  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设镇12个,乡19个,街道办事处6个,居民委员会83个,村民委员会910个。年末在册社会团体120个。福利事业向社会化发展,全市现有老人公寓40所,敬老院42所,社会福利床位达8479张。福利企业67家,安排残疾职工2271名。全市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290户,8958人,低保覆盖面达到8.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13.15万人,其中机关事业职工1.78万人,农村居民1.14万人。医疗保险6.19万人,工伤保险7.79万人,生育保险5.38万人,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共收取社会保险基金55608万元,总支出32430万元,当年结余2.31亿元,同比增长45.28%。历年累计结余8.37亿元,同比增长38.35%。


注:1、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各绝对数据指标均按现价计算,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历史数据已剔除"二镇一办"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