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目录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索引号 001008003004023/2008-139755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08-04-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5年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08- 04- 09 10: 53: 36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统计局
字体:[ ]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努力克服生产要素紧张、台风灾情、禽流感疫情威胁等诸多困难,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增长良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十五"确定目标和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调控目标,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亿元,下降2.1%,第二产业增加值130.42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01.62亿元,增长14.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大关,达21401元,约合2675美元。生产总值同"九五"期末相比增长79.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4%。
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工业生产平稳增长,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构成由"九五"期末的6.8:59.1:34.1,调整为"十五"期末的4.3:53.8:41.9。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是"九五"期末的2.8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是"九五"期末的2.59倍。"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3%和21.0%。

  市场物价水平小幅上升。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8(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分别上升5.1%、5.8%,衣着类、医疗保健类分别下降3.2%、6.0%;全年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103.4,其中燃料类、首饰类分别上升11.3%、9.1%,中西药类、日用品类分别下降6.6%、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7.4,其中化学肥料上升10.9%,机械化农具下降2.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区域竞争压力明显加大;能源、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供求依然紧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水平下滑;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中还存在许多难题等。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受"台风"和"禽流感"影响,损失较大。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去年同期下降8.8%。其中,农业产值7.25亿元,下降15.9%;林业产值0.27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1.80亿元,增长4.1%;渔业产值8.08亿元,下降2.7%。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7.2万亩,比上年增长2.0%。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0.8万亩,比上年增长1.7%;粮食作物总产量13.94万吨,比上年下降11.0%。全市非粮作物播种面积26.4万亩,比上年增长2.5%。其中油料产量0.18万吨,比上年增长22.0%;蔬菜产量30.96万吨,比上年下降7.6%;果用瓜5.20万吨,比上年下降37.0%。

  畜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 全市肉类总产量11.14万吨,比上年增长5.3%;禽蛋产量0.4万吨,比上年下降13.5%。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1.61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0.79万吨,比上年增长0.2%;海水养殖产量0.53万吨,比上年增长1.2%;淡水渔业产量0.29万吨,与上年持平。

  绿化造林工作有效推进。2005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1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5%。被列入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点,加快了生态林业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推广成效显著,通过参加杭州杨梅推介会、第三届温州早茶节、第三届国际茶博览会等展示展销会,充分展现了我市农林业的特色和成果,在省农博会上有2个产品获金奖,9个产品获优质奖,有效提高我市品牌知名度。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迅猛,优势产业有效向优势产区集中,全年新发展优质米基地6000亩,杨梅3100亩,马蹄笋2500亩。畜牧生态养殖有效推进,森绿畜牧科技示范园和绿谷畜牧场成为温州地区最大的生态畜牧园区。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质量继续提高。继去年"清明早"牌茶叶成为我市首个拥有"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之后,今年又有"三民"牌笋干、"口宝"牌速溶茶、"九潭"牌金银花等5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2个,累计达4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2万亩,累计达15.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紧紧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宏伟目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5.74亿元,同比增长13.6%,是"九五"期末的1.65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4%;实现工业增加值123.97亿元,同比增长11.8%,是"九五"期末的1.54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5%。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0%;重工业工业总产值超过轻工业148.32亿元,总产值增幅超过轻工业3.7个百分点。轻重工比从"九五"期末的62.9:37.1调整到"十五"期末的27.8:72.2,工业重型化发展趋势明显。

  三大主导行业不断壮大。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汽摩及配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增幅在三大行业中最高;机械电子行业69.07亿元,增长18.8%;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57.18亿元,增长27.1%。这三大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7.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6.1%,三大主导行业对我市工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重点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市政府对规模企业培育力度的加大,我市重点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有61家,比上年增加2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9.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0%。

  工业品出口势头强劲。我市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出口交货值达到86.01亿元,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达到26.9%,比上年同期增长29.5%,超过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增长4.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口成为推动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三级以上资质瑞安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5.6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2.9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6.2%和36.4%。建筑业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全市有3个工程获"瓯江杯"、2个工程获"钱江杯"。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有所加大。全年积极推进"一号工程"和"12345工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性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1亿元,增长22.5%。国有单位投资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非国有单位投资52.0亿元,增长16.8%。城乡私人投资7.9亿元,下降6.0%。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大力度,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工业性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工业性项目完成投资额20.6亿元,增长21.2%。限额以上投资48.7亿元,比上年增长30.7%。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全市共安排重点建设工程27个,完成投资10.69亿元。56省道瑞安段、市三中迁建、110KV里北垟和东经变电所等4个项目竣工投运;温瑞塘河、飞云江三桥及接线、瑞枫公路、东新公路、凤山水厂、塘下大道、污水处理、城市防洪三期、文化艺术中心、电子政务等工程进展顺利;温福铁路瑞安段、阁巷围垦、丁山二期、莘阳大道、市十中迁建、57省道、东山下埠水闸、飞云江堤防、三山公园、农贸城、电大、公共卫生中心、瑞德医院、垃圾焚烧发电等工程开展有序。
房地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2.6%;施工房屋面积343.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6%,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109.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5.4%;竣工房屋面积95.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7.7%。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47.58亿元,增长15.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5.44亿元,增长1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2.99亿元,增长13.8%;餐饮业零售额10.03亿元,增长20.5%。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5%,日用品类增长53.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3%,服装类增长38.3%,化妆品类增长16.7%,金银珠宝类增长19.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9.4%。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共有商品交易市场76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8个,超十亿元的市场2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08.0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超亿元市场成交额101.65亿元,同比增长8.3%,超十亿元市场成交额79.33亿元,同比增长11.6%。

  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53.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07万人次,比上年减少4.5%;接待国内游客152.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实现旅游总收入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0.3万美元,比上年减少4.5%。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8家,旅行社12家。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增长迅猛。2005年,全市外贸自营进出口1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出口7.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进口2.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至年末,我市已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共有268家,其中自营出口超100万美元企业共136家,超500万美元企业共43家,超1000万美元企业16家。我市共与133个国家开展贸易关系,其中对欧洲市场出口3.91亿美元,占总额的49.7%;对亚洲市场出口2.25亿美元,占总额的28.6%。

  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我市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我市合同引进外资项目21个,合同金额1.55亿美元,增长48.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0.66亿美元,增长77.9%。全市引进外资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4个,实际外资到位率42.6%,增幅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引资工作走在温州各县市区的前列。

  外经合作稳步推进。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2个,同比增长33.0%,完成年度计划200.0%。境外机构带动国内商品出口1.10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

  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我市全面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具体实施13项重点工程项目,获得省级交通补助资金1.32亿元,创历史新高,"十五"期间累计得到上级补助3.2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16.94亿元,分别是"九五"的8.8倍、8.7倍。干线畅通工程全面推进。继续围绕"五纵二横一绕"公路主网络建设,全年投入重点工程投资3.42亿元。乡村康庄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开工的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182.4公里,完成投资4700万元。交通运输运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5.3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2.6%;旅客周转量为7.5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4%;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7.42万吨,比上年增长23.8%。年末全市通车公路总里程5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6.6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5.37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4.8%和31.6%。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5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6.95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0.5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1%,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6.24线/百人提高到51.68线/百人;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7万户,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75.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7%;年末全市已有国际互联网用户12.87万户。

  电力供需矛盾依然紧张。全市电力最高负荷58.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1%,用电高峰期电力负荷最大缺口仍达23.78万千瓦。有序高效用电见成效,拉限电大幅减少,拉电条次和损失电量同比分别减少67.5%和58.0%。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3.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9%,增幅比上年上升12.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26.33亿千瓦时,增长22.1%,增幅比上年上升5.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00亿千瓦时,增长18.7%,增幅比上年上升18.9个百分点。

八、财政与金融保险

  财政形势稳定。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50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3.09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41亿元,增长21.9%。企业营业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比上年增长18.2%。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社会福利救济更受重视,全年财政教育支出4.12亿元,同比增长9.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0.64亿元,增长31.0%。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61.92亿元,比年初增加36.2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余额达146.89亿元,比年初增加17.97亿元。储蓄存款流动性趋强,活期储蓄存款余额86.09亿元,占储蓄存款比重达到58.6%。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增加,资金运用水平有所提高。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95.66亿元,比年初增加25.5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款比达1.34:1,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至12月末,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商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58.9%、8.2%和16.8%。技术改造、个人消费等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4.6倍、16.1%。

  保险业发展较快。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3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年保费收入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3亿元,增长18.2%;人身险保费收入3.37亿元,增长17.5%。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增幅回落22.0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人身险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以巩固普及十五年教育和实施"高标准、高质量"义务教育为目标,走教育强市之路。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95所,在校学生16.81万人。其中小学121所,在校学生8.7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34所,在校学生4.18万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6%。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高中21所,在校生2.2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生1.6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为90.4%;全国高校统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到71.3%和82.1%。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幼儿园281所,在园幼儿3.4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75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3%。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已批办的民办教育机构达298个。教育强镇创建和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省级教育强镇累计12个、温州市级教育强镇累计2个;拥有省级以上重点示范中小幼25所,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9所,温州市重点示范中小幼27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8所。

  科技事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 我市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26家;新增温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达21家。申报省科技进步奖14项,温州市科技进步奖42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正式启动。全年专利公开授权51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18件。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项,技术交易额1.09亿元。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4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0.93万人。科技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了创建科技强市工作,成为全省首批科技强市。

  品牌战略获得大丰收。2005年,全市新增2个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名牌产品零的突破;获得省名牌产品10个,累计19个;获温州名牌产品19个,累计50个;获国家免检产品4个,累计6个;还启动了瑞安名牌的评选工作。标准计量工作稳步推进,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累计达15个,备案农业标准规范1项,备案企业产品标准410个,标准执行登记104项。技术机构继续做大做强,组建省市级检测中心2个,计量所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艺创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创作文艺作品256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3项,省级奖项60项,温州市级奖项38项。图书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全年新增藏书2.12万册(件),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20.82万册(件);接待读者14.03万人次,流通53.66万册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 "金海岸文化网"工程新增2个,累计达6个;在14个文化信息资源工程的基础上新确定10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创建单位;"东海文化明珠"乡镇累计达10个。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9.1万户;开通了数字电视;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344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3214小时。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0%和96.0%。

  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56个,其中医院7家、中心卫生院5家、乡镇卫生院52家;医疗床位2279张,其中医院1590张,卫生院539张;年末医生达2494人,注册护士1131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0.1张,每万人拥有医师22.0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猛,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达17.21万人,参保率为61.2%。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8.1/10万,婴儿死亡率3.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64‰。全年新建供水工程56处,年末农村自来水人口受益率达到6.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9.5%。全市无偿献血人口达6025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普及,全年体育人口达48.6万人,占总人口的42.8%。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为98.5%。新增全民健身点150个,累计达305个。体育产业化发展良好,至年末我市登记在册的体育项目经营性场所达450家。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瑞籍运动员在省、市运动会的19个大项目上共获金牌158枚、银牌115枚、铜牌70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2005年,市政府"九路八口"工程中商城西路、瑞光大道二个项目完成了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及会审工作。市区新增绿地面积约8.75万平方米,累计131.05万平方米, 市区绿地率增加到25.5%;绿化覆盖率增加到2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31平方米。全面启动了万松山公园、隆山公园、西山公园等三大公园改造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实现了全市通村公路硬化、黑化目标。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供排水设施继续改善。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13条,年载客量346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年末供水管道278公里,年供水量4260万吨,增长3.4%;排水管道221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10.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8%、71.2%。

  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面貌继续改观。围绕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强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全市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噪声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得到加强。全年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重为98.2%,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全年平均值69.9分贝,符合交通干线噪声标准。市环保局抽样监测企业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8.8%,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7%。全市已有11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政策继续有效贯彻,人口数量略有增加。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总数113.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74万人,减少1.80万人,非农业人口19.12万人,增加0.5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4‰,比上年下降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4.5‰,下降0.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9‰,上升0.5个千分点。全市计划生育率89.6%,下降1.0个百分点,独生子女有效领证率17.4%,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30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36元,分别增长16.2%、9.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2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0平方米,同比分别提高2.1、4.4平方米。据调查,2005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3辆、彩电200台、冰箱103台、空调162台、摩托车33辆、电脑82台、移动电话233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2辆、彩电153台、冰箱78台、空调64台、摩托车43辆、固定电话103部、移动电话142部。城乡居民储蓄稳步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6.89亿元,人均存款12965元,同比增加1568元,增长13.8%。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9.06万人,比上年增加0.64万人,其中在职参保职工16.06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3.3万人,比上年增加0.3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0.27万人,比上年增加2.86万人,其中在职参保职工8.4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83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职工分别为9.96和6.27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0.07万人,比上年减少0.09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广到22个乡镇235个征地村,征地1公顷以上的重点村已参保214个,覆盖率突破94.0%,全市累计参保1.45万人,筹集基金2.0亿元,1.34万人领取保障金。

  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末,有福利院1个,床位150张;老年公寓62所,床位7880张;社会办敬老院38所,床位950张,比上年增加133张;年末在院人数864人,比上年增加262人。城乡居民家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13156人,比上年增长8.1%;发放保障资金总额1032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37个。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2005年GDP数据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调整后测算。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