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目录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索引号 001008003004023/2008-139754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08-04-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6年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08- 04- 09 10: 51: 52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统计局
字体:[ ]

        2006年,瑞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发展协调性和均衡性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7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高于温州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151.17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117.37亿元,增长13.8%。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市人均生产总值24500元,比上年增长12.8%,折合3141美元(按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计算)。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3:53.7:42.0调整为3.9:54.1:42.0,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外贸依存度为36.6%,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9.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6.0%。


          

  价格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0,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五升二平一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居住类价格上涨4.0%,衣着类价格上涨5.3%,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上涨4.2%,服务类价格上涨0.5%;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与上年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0.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制约矛盾仍然突出,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区域性竞争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增收面临新的困难,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扩大,保持社会和谐发展须继续努力。

二、农业

  农业生产略有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24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7.64亿元,增长5.4%;林业产值0.25亿元,下降7.4%;牧业产值1.62亿元,下降10.0%;渔业产值8.56亿元,增长5.9%。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4.62万亩,比上年下降3.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8.23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6.39万亩,分别比上年下降6.2%与持平。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加快。至2006年底,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5%;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8只,绿色食品12只,分别比上年增加2只和3只;拥有省级农产品商标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只;通过认定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种养基地、森林食品基地28个,面积16.6万亩。

  绿化造林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5423亩;封山育林面积5.1万亩。全市有林地面积99.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1.5%。村庄绿化工作顺利推进,年末省级绿化示范村2个。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增长,经济效益逐步回升。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20.77亿元,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9.62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8.81亿元,分别增长23.3%和22.4%。轻工业完成产值117.23亿元,同比增长25.9%;重工业完成产值292.39亿元,增长22.2%。全年实现利税总额26.11亿元,增长16.7%,其中利润14.33亿元,增长18.7%。

       

  企业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新产品发展较快。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0.29亿元,比上年增长52.1%。新产品产值率为12.8%。工业产品出口拉动作用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9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6.5%。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效果显著,2006年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1%。

  三大主导行业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三大主导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9.8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6.1%,比上年增长23.8%,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其中,汽摩及配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8.91亿元,增长27.9%,机械电子行业92.37亿元,增长24.2%,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68.60亿元,增长19.6%。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73家,比上年末增加1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13.50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有序推进。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由柜台交易转为主板全球资本市场交易。工业产品创名牌取得新进展。2006年,浙江华尔达"金泰"牌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实现我市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获?quot;中国锻造产业基地"称号,累计拥有国字号金名片8张;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累计达到3个;新增浙江省名牌产品8个,累计27个;新增温州市名牌产品24个,累计74个;开展瑞安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评定出了瑞安市首批23个瑞安名牌产品。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7%,竣工面积43.6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4.1%。建筑业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全市有1个工程获"钱江杯"、4个工程获"瓯江杯"、5个工程获"飞云杯"。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增长态势趋缓。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76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工业性投资27.96亿元,增长36.1%。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幅比上年回落29.6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20.66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投资28.77亿元,下降12.2%。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全市共安排重点建设工程24个,完成投资11亿元。盖竹输水工程、市十中迁建、沿海防护林、污水处理厂、电子政务工程、110kv安阳变、上余变等7个工程竣工投运;文化艺术中心、塘下大道一期即将完成;飞云江三桥及接线、温福铁路瑞安段、东新公路、瑞枫公路、阁巷围垦、下埠水闸、104国道瑞安段、温瑞塘河综合治理、中医院、公共卫生中心、凤山水厂、城市防洪三期、瑞明国债项目等进展顺利;飞云江堤防、丁山二期围垦、三山公园、农贸城、垃圾焚烧发电等工程开展有序。

  房地产投资回落较大,商品房销售势头较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4.71亿元,同比下降21.2%,比去年同期下降53.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完成11.15亿元,下降20.5%。商品房竣工面积43.64万平方米,下降54.1%,其中住宅31.35万平方米,下降58.4%。商品房销售面积31.5万平方米,增长46.3%。房地产营业税收入1953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1.4%。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1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各类商品市场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7家,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0家,超十亿元的市场2家。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超亿元市场成交额108.71亿元,增长6.9%,超十亿元市场成交额83.18亿元,增长4.9%。

  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201.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入境旅游人数2.56万人次,增长140.1%;接待国内游客198.92万人次,增长30.1%。实现旅游总收入1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81万美元,增长140.1%;国内旅游收入12.89亿元,增长26.3%。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9家,其中三星及以上饭店5家,各类旅行社13家。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2006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出口额10.62亿美元,增长30.3%;进口额2.49亿美元,下降1.6%。在外贸出口中,对乌克兰、美国、俄罗斯出口额占前三位,实现出口0.88亿美元、0.83亿美元和0.73亿美元,分别增长19.3%、35.5%和39.1%。至年末,我市已经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共有489家,其中自营出口超100万美元企业208家,超500万美元企业48家,超1000万美元企业19家。

  

  招商引资规模扩大。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8个,其中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个。合同利用外资1.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实际到位外资0.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1个,比上年增加9个,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33个。境外机构带动国内商品出口4829万美元,增长3.4%。全年输出劳务590人,完成率为105.0%。对外合作营业额504.9万美元,完成温州下达任务的101.0%。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

  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71.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4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31.6公里。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3228.94万人,比上年增长6.3%,旅客运输周转量8.2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7%。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448.7万吨,比上年增长81.4%,其中公路货物运输量1318.17万吨,水路货物运输量130.5万吨,分别增长101.1%和下降9.0%;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3.7亿吨公里,增长158.3%,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7.33亿吨公里,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6.3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64.0%和151.9%。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为8.39万辆,比上年增长26.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达8.16万辆,增长27.8%。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年末拥有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61.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22万户,增长0.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8.7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0.78万户,增长50.5%;电话普及率达到139.56部/百人,比上年提高25.93部,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3.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6.16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4.2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34万户,增长10.4%。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0.66亿元,增长16.9%。全年函件总量1337万件,包裹总量8.8万件,汇票29万张,特快专递31万件,订销报纸2248万份,订销杂志80万份,集邮业务58万枚。

  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 66.43万千瓦,同比增加13.6%。全年用电量38.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工业用电量29.99亿千瓦时,增长13.9%;建筑业用电量2370.39万千瓦时,增长125.8%;商业用电量510.63万千瓦时,增长32.8%;居民生活用电量5.70亿千瓦时,增长13.9%。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全年限电拉闸3390条次,同比下降40.0%。

  八、财政与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稳定。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48亿元,同比增长21.3%,主体税种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分别增长18.1%、19.5%、3.6%、26.6%、16.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47594万元,比上年增长15.6%;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291万元,增长2.6%;支农支出5957万元,下降0.6%;城市维护费支出7524万元,下降3.3%,环境保护、公共卫生、行政管理、重点项目建设等支出得到了保障。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43.42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人民币存款327.43亿元,增长25.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48.50亿元,增长25.7%。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4.47亿元,增长24.9%,其中农业短期贷款35.42亿元,新增5.37亿元;工业短期贷款59.60亿元,新增15.97亿元;个人消费贷款57.28亿元,新增6.85亿元。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04.93亿元,新增46.87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190.57亿元,现金支出2161.85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收入28.72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不良贷款比例为0.48%,比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

       

  保险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保险公司15家,全年保费收入62112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5998万元,增长28.2%;人身险保费收入36114万元,增长7.2%。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5590万元,增长2.5%,其中财险赔付14047万元,比上年增长9.1%,人身险赔付1544万元,比上年减少34.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6年, 我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7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24家;新增温州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达18家。申报温州市科技进步奖18项。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6家。全年专利公开授权54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31件。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6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1.02万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以巩固普及十五年教育和实施"高标准、高质量"义务教育为目标,走教育强市之路。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54所,在校学生15.88万人。其中小学119所,在校学生8.69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0%;初中34所,在校学生3.36万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65%。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高中19所,在校生2.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校生1.61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为92.10%;全国高校统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到63.95%和55.19%。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幼儿园282所,在园幼儿4.1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53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25%。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已批办的民办教育机构达334个。教育强镇创建和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省级教育强镇累计14个、温州市级教育强镇累计3个;拥有省级以上重点示范中小幼21所,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9所,温州市重点示范中小幼28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0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瑞安鼓词《老鼠告状》获得全国首届少儿曲艺大赛银奖;瑞安藤牌舞参加省广场舞比赛获得群星奖金奖;中老年舞蹈节目《谁最鲜》获得由文化部牵头主办的"四进社区"文艺汇演银奖,并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代表节目参加中央电视台颁奖晚会。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得到提高,全年创作作品195件,其中获全国级奖5项;获省级奖33项,获温州市奖45项。图书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全年新增藏书1万册(件),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18万册(件);接待读者7万人次,流通61万册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金海岸文化网"工程新增1个,累计达7个;新增"东海文化明?quot;乡镇3个,累计达13个。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9.5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0%和96.0%。

  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79个,医院、卫生院65家。拥有医疗床位2289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60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85人,注册护士1142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数3.4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6人,其中拥有医生1.8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推进,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73.9%。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0.087/10万,婴儿死亡率4.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16‰。年末农村自来水人口受益率达到96.7%,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7%。全市无偿献血人口达6895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拥有体育场馆20个,体育场地面积77.50万平方米。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普及,全年体育人口达48.6万人,占总人口的42.4%。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为98.7%。在省、市级运动会上获得奖牌数211枚,其中金牌89枚,银牌64枚,铜牌58枚。培养等级运动员28名、等级裁判员32名。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6.5%,建成区面积达到62.7平方公里。全年新增绿地6.53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为2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27平方米。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13条,年载客量346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年末供水管道278公里,年供水量4260万吨,增长3.4%;排水管道221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10.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8%、71.2%。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市村庄整治累计投入12.13亿元,完成175个行政村的整治工作,有19个村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康庄工程累计完成路基改造495.6公里,路面硬化350.7公里,826个行政村已全部开通等级公路。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年上报农转用与征收批次104个,审批面积442.61公顷,其中耕地341.50公顷;全年办理供地项目79个,面积107.73公顷;全年建成标准农田2759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81.1公顷,年内耕地增减相抵净减少10.3公顷。年末实有耕地28910.4公顷,其中水田20332.7公顷。全市人均耕地0.38亩。

  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全市已建成省级生态乡镇9个,市级生态乡镇8个,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森林公园1个。市区建成烟尘控制区17.4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5.32平方公里。市区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6.8%,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7%。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有301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8个,省市控地表水站位25个,水质在一至三类的站位12个。市区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 69.8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全年完成污染源治理投资额1970.3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基本稳定。年末户籍人口114.61万人,其中男性58.95万人,女性55.66万人;非农人口19.84万人,比上年增加0.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8万人,出生率13.8‰;死亡人口0.39万人,死亡率为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全年人口计划生育率92.6%,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58.1%,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90.5%。出生人口性别比117:100(女性为10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12元,同比均增长11.8%。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分别高出温州平均水平2.2和1.6个百分点。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37元,增长11.2%,增幅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33元,增长13.2%,增幅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2006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和44.9%,分别比上年下降1.0个和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5.2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和0.2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0.44亿元,人均存款16699元,同比增加2965元,增长28.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共支付3.33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3.72亿元,发放0.08万人次失业保险金266万元。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20.28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84万人,比上年增加1.5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55万人,比上年增加1.3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80万人,比上年增加0.8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46万人,比上年增加0.20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广到22个乡镇252个征地村,征地1公顷以上的重点村已参保219个,覆盖率突破96%,全市累计参保1.65万人,筹集基金0.35亿元,1.54万人领取保障金。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11365张。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5.5%和99.7%,有1254名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得到了集中供养,基本实现了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37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5个。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