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目录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索引号 001008003004023/2022-224968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市统计局信息公开
生成日期 2022-08-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7年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10- 07- 08 18: 05: 00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统计局
字体:[ ]

2007年,在瑞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7.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4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177.01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38.79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28356元(按户籍人口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7%,折合3729美元(按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计算)。

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8:54.1:42.1 调整为3.5:54.1:42.4。


物价水平居高不下。2007年,我市CPI(居民消费指数)呈逐月上涨的态势,到12月份已经达到109.6,结构性上涨的特点依然比较明显。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上升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9.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7%,衣着类上涨3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5.9%,医疗保健类上涨6.8%,交通通讯类与上年持平。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发展基础仍不稳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供求比较紧张,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还不明显,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仍须继续努力。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林业、渔业和牧业产值分别为7.95亿元、0.22亿元、8.64亿元和2.22亿元,分别增长4.1%、-12.7%、0.9%和37.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9亿元,增长77.7%。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2.07万亩,比上年下降3.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55万亩,比上年下降4.4%。粮食作物总产量 12.0万吨,比上年下降17.5%。各种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和粮油、家禽价格的持续上扬,有效刺激了种养户积极性,从而有力拉动畜牧业产值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1.09万吨,比上年增长2.8%,禽蛋产量0.67万吨,比上年增长19.6%。

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专业合作不断加强。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规范化建设30家,全市总数达到142家。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参加了第五届温州早茶节、浙江省农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的浙江农民信箱·杨梅专场活动;高楼杨梅通过富硒农产品标准评定,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之一。

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强化。全市形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验室为核心、7个快速检测点为骨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绿色生产加快推进,新增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位平稳运行。我市不断完善工业发展政策,加大对主导行业的引导、扶持力度。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5.1%,拉动GDP增长7.7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750.59亿元,增长20.9%。

规模工业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回升。据初步统计,全市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25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13.01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8.16亿元,分别增长21.9%和21.8%。轻工业完成产值158.95亿元,增长21.7%;重工业完成产值354.05亿元,增长22.0%。产值超亿元的企业90家。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0.78亿元,增长43.9%,其中利润24.13亿元,增长58.2%;1-12月份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得分195.6分,比上年提高13.8分。

主要行业较快增长。引领规模工业发展的三大主导行业共完成产值280.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行业85.05亿元,增长23.8%,汽摩配行业产值90.73亿元,增长22.6%,机械电子行业产值105.09亿元,增长18.0%。规模工业的主要特点:一是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显著。12月份止,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分别增长100.0%、28.7%、25.4%和21.0%,有力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大中型企业发展良好,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93.19亿元,增长18.0%,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7.3%提高到37.7%。


 

企业创新能力有所增强。2007年,全市新增国家、省、温州市各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瑞明集团等2家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列温州市第一。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建筑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2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工业性投资36.54亿元,增长31.0%;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9.90亿元,增长20.3%。

从产业结构看,投资结构变化显著。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减弱,完成投资11.70亿元,比上年下降12.3%。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29.23亿元,增长41.5%,第三产业投资29.68亿元,增长3.9%。房地产投资有较大的回落。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市房地产投资回落较大,全市共完成房地产投资15.78亿元,增长4.4%。商品房销售面积29.46万平方米,下降6.4%。房地产营业税收入219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4%。

2007年,全市安排重点工程30个(续建项目17个,新建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118.6亿元。全年完成投资额16.05亿元,是年度计划投资的123.5%。污水处理厂、高桐公路瑞安段、塘下大道二标段、东新公路、公共卫生中心、瑞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国债项目、220kv东新变、110kv安阳变、110kv周田变、110kv东川变等10个项目竣工投运。温福铁路瑞安段、飞云江三桥及接线主桥合拢、瑞枫公路、104国道瑞安段瑞祥大道二期续建、阁巷围垦、丁山二期围垦、下埠水闸、飞云江南岸堤防工程、农贸城、凤山水厂、中医院迁建等工程进展顺利;旧城改造、垃圾焚烧发电厂、平阳坑大桥北岸引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村农民饮用水工程、三山公园、江北水厂二期等工程开展有序。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有效扩张。2007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1.53亿元,增长19.5%;零售业零售额76.02亿元,增长14.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71亿元,增长20.2%。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64.04亿元,增长16.9%;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47.23亿元,增长14.5%。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共有商品交易市场78个,共实现成交额11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各类市场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0个,其中超十亿元的市场2个。

旅游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30.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9%,实现旅游总收入15.55亿元,增长17.1%。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9%,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037.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0%。年末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2家,比上年增加3家。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2007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6.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出口额13.70亿美元,增长28.9%,进口额3.00亿美元,增长20.5%。在外贸出口中,专业外贸企业出口4.01亿美元,增长25.2%,生产性企业出口7.52亿美元,增长39.8%。到12月份,我市共与168个国家开展贸易关系,其中对欧洲市场出口6.01亿美元,占总额的43.9%,对亚洲市场出口4.23亿美元,占总额的30.9%。


图四:外贸出口增势强劲(万美元)

18510

25322

38663

58692

78636

106074

136976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外贸出口总额




利用外资步伐有所放缓。2007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53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1.5% ,实际利用外资3390万美元,下降55.5%。合同外资利用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新项目引进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新项目引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用地问题,很多企业用地项目批不下来。2007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4个,其中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个。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我市新批境外投资机构8家,完成年初温州下达计划数的100%,在温州地区名列前茅。全年共输出劳务122人。对外合作营业额4113万美元,带动出口4877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至年末市域内等级公路达600.35公里,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47公里。全年共投入资金4677万元,对全市公路进行了养护和管理,干线公路平均好路率为83.3%,县乡公路平均好路率61.4%。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客运量3377.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完成旅客周转量9.41亿人公里,增长14.4%;完成货运量2748.57万吨,增长89.7%,完成货物周转量21.8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9.4%;完成港口吞吐量396.05万吨,增长1.0%。

邮电通信业务总收入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37亿元,邮政业务收入0.79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33.7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6.33万户,增长24.5%。全年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累计达到52.76万户。全市互联网用户达16.8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4万户,增长9.4%。

电力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76.96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5.9%。有序高效用电成效显著,拉限电大幅减少。全年限电拉闸836条次,下降75.3%。年末全社会用电累计43.6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工业用电33.67亿千瓦时,增长12.3%,居民生活用电6.61亿千瓦时,增长15.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7年,我市财政总收入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4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增幅比上年高出4.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16亿元,增长21.0%,完成年度预算的109%。各项税收收入18.96亿元,增长22.8%,其中国税征收收入19.06亿元,地税征收收入16.71亿元,财政征收收入4.26亿元。全年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支出21.14亿元,增长21.4%。

 


银行存贷款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明显,存款和贷款有一定程度的回落。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86.39亿元,比年初增长18.0%,同比少增6.56亿元。主要原因在于年底企业资金回笼和居民投资方式的转变。储蓄存款尤其是其中的定期存款减少。12月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16.24亿元,比年初增加25.8亿元,同比少增17.76亿元。定期存款89.11亿元,比年初仅增加6.16亿元,同比少增16.0亿元。企业存款余额74.31亿元,比年初增长10.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5.34亿元,比年初增长24.9%。从贷款投向看,中长期贷款78.93亿元,比年初增加18.31亿元;短期贷款225.43亿元,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商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回落明显,商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分别为7.51亿元和30.34亿元,比年初分别下降53.8%和86.5%。

 

证券市场表现强劲。据中富证券统计,全年累计实现交易额1103亿元,为上年的9倍。在股市交易快速攀升的同时,全市资金账户户数为29898户,显示出我市股民整体入市心态仍然较为积极。

保险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3家。全年保费收入79008万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900万元,增长34.2%;人身险保费收入44108万元,增长22.1%。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6328万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财产险14168万元,增长0.9%;人身险2160万元,增长39.9%。

 

九、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以巩固普及十五年教育和实施“高标准、高质量”义务教育为目标,走教育强市之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已创建乡镇中心幼儿园27所,省级示范幼儿园4所,温州市级示范幼儿园7所,瑞安市一级幼儿园48所,瑞安市二级幼儿园43所,优质资源覆盖率为65.2%。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19所,在校学生16.76万人。其中小学119所,在校学生8.95万人;初中33所,在校学生4.36万人。2007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9.92%;初中毕业班学生毕结业率达到99.95%。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协调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21所,职高16所,成人技术学校32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0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为98%。2007年高考实现质的飞越,全市普通高校考试上线率达72.05%,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上线率73.16%。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51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19%。教育强镇创建和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省级教育强镇累计12个、温州市级教育强镇累计2个。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以上重点示范中小幼25所,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9所,温州市重点示范中小幼27所,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学校70多所。

科技事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效果明显。2007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36家;新增温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累计达19家。申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重大科技计划共46项,对接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承担863计划项目1项,项目申报成绩名列温州第一。2007年, 全年专利公开授权7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件。新建3个行业创新服务机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家。科技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科技强市复核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品牌战略获得大丰收。大力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2007年,我市企业获得国家免检产品8个,获得浙江省级名牌产品12个,获得温州市级名牌产品28个。省市级名牌创建的数量为历年最多。建立健全了“三名”商标档案工作,新增驰名商标13只,驰名商标累积达14只,省著名商标26枚,温州知名商标36枚,瑞安名牌商标96枚。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艺创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07年,各艺术门类共创作213件(篇)作品,全国获奖11件,省级获奖27件,温州市级获奖88件。图书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全年新增藏书1万册(件),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22.1万册(件);接待读者13万人次,流通7万册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6个乡镇(街道)通过“东海文化明珠”和“金海岸文化网”工程建设验收;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7个行政村、17个20—40户的自然村已完成“村村通”工程。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5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及分院(合并后)54家。拥有医疗床位2392张,卫生技术人员3751人,其中医生2554人,注册护士1300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0.6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2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猛,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85.58%,比上年提高8.68个百分点。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2007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3.99‰,比上年下降0.55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92‰。年末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5%。全市无偿献血达到11900人次。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拥有体育场馆20个,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31次,参加活动人数1.9万人。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获得奖牌32枚,其中金牌12枚,银牌11枚,铜牌9枚。向各大院校输送体育人才73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建成区面积22.3平方公里(不含镇),全年新增道路面积22.56万平方米。城市交通、供排水设施继续改善。全市城区公交营运车辆171台,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3511万人次,拥有出租汽车918辆。日供水能力13万立方米,全年供水量470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0%。使用燃气居民家庭用户6.5万户。现有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2.8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6%。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千百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大力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市共计划建设康庄工程项目363个,共1109.2公里,截至2007年12月7日,累计完成路基路面341个,总里程1081.3公里,剩余27.9公里处于最后施工冲刺阶段,累计完成投资额3.1亿元。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2007年,全市完成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5个,建成标准农田面积71784亩,新增耕地面积4952.5亩,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3571.4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项目11个,新增耕地面积482亩,获取建设用地复耕指标438亩,完成造田造地项目5个,面积647亩。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新增省级生态乡镇7个,温州市级生态乡镇5个、生态村9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3个,日处理能力3000吨。减排工作逐步落实。市区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6.2%,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87%。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41天,占全年的93.4%,比上年增加10.9个百分点。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5.32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措施贯彻有效,人口增长保持基本稳定。2007年末,据公安户籍口径,全市总人口116.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7万人,其中男性59.68万人,女性56.37万人;非农人口20.58万人,比上年增加1.4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公安户籍口径)1.67万人,出生率14.5‰;死亡人口0.47万人,死亡率为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与上年持平。计划生育率86.34%,下降6.26个百分点。独生子女有效领证率19.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3元,同比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39元,增长13.6%,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659元,同比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73元,下降2.7%。2007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1.2%,分别与上年持平和下降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2007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5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
房面积44.9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共支付3.61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4亿元,向社会发放失业保险金176万元。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22.09万人,比上年增加1.8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30万人,比上年增加1.5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71万人,比上年增加2.1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4.82万人,比上年增加14.0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7.69万人,比上年增加1.23万人。5.66万名被征地农民进入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福利类收养性单位125个,拥有床位12876张,年末在院人数1.67万人。其中社会福利院2个,拥有床位472张,收养309人。全市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34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的有1941人。提高低保救助水平。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524.21万元,调整提高补助金额2389户4636人,到年末城镇低保对象人均差补已达到139.39元/月,农村低保对象人均差补90.39元/月。提高集中供养率。截至 12月份,城镇“三无”人员共有246人,供养率达到100%,农村五保对象973人,集中供养965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9.18%。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34个。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