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小微园建设工作连续三年居温州第一 | ||||
|
||||
“四步走”加快推进小微园建设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部署,结合“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以“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园升级版,助推小微企业集聚转型发展”为目标,想方设法将更多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全力推进小微园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我市小微园新增供地面积1106.63亩,开工面积836.80亩,竣工面积77.04万平方米,分别完成温州任务的221%、167%、140%,连续三年居温州第一。 第一步:科学布局,推动产业发展集聚化 我市根据瑞安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引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明确每个园区主打产业,形成了汽摩配、箱包等特色园区,并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去年,在汽摩配产业高度发达的塘下镇,布局塘下场桥汽摩配小微园、塘下鲍田汽摩配小微园、塘下沙渎汽摩配小微园、塘下汽车文化创意园等4个总用地面积781亩的汽摩配产业小微园;在箱包产业具有优势的仙降规划仙降时尚智造(箱包)小微园,规划用地面积470.4亩。 按照科技高度、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度、品牌知名度、单位能耗度、安全生产放心度“六个度”要求,合理设置入园门槛和出让(出租)价格,优先安排成长型科技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企业等7类对象入园。去年,占地面积210亩的马屿眼镜光学小微园,吸引47家成长型科技企业入驻,其中眼镜制造企业36家,数控机床等相关装备制造企业5家,还有包装、印刷、展示道具等配套企业。 此外,整合提升电镀、印染、酸洗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采用统一入园、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治污、集约经营的方式,强化产业集群效应,扭转 “低小散”、“难管理”的不利局面,实现高污染行业健康发展和环境持续改善“双赢”。去年,在紧邻江南污水处理厂建成瑞安印染小微园,将34家小微印染企业整合成13家统一入园,有力推动印染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步:创新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市建立“公私合营”模式,积极探索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政府负责招商,通过规划指路、政策引路、配套铺路引入民间投资,采用EPC总承包管理,促使项目统筹规划和协同运作,顺利解决施工方案中实用性、技术性、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去年,我市与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EPC总承包合同,开工建设总投资9亿元的东新产城汀田小微园,打造以机械、汽摩配行业为中心,涵盖科研办公、生产加工、商贸展销、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园区。 建立“一园双招”模式,引导企业参与小微园的建设和招商,既招投资企业,也招入园企业。项目由投资方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可根据瑞安市小微创业园相关政策,进行用地(用房)产权分割出售给小微企业。如引进在外瑞商投资10亿元建设马屿眼镜光学小微园,打造成浙闽最大的眼镜产业集聚中心,让投资业主去招企业,实现了我市眼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建立“企业联建”模式。鼓励企业通过组建投资联盟、土地换股份等方式,参与建设小微园,对于拥有合法闲置厂房的出险企业,支持其改建小微园并分割出让,通过要素流动既化解企业风险,又腾出用地空间。去年,由企业集资联建的143亩瑞安印染小微园主体工程竣工,作为温州第一批示范小微园,园区为企业集中供热、供水,并设有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园区内印染企业产生的污水,重点为我市服装、鞋业、粘扣带等行业配套生产。 第三步:产城融合,促进配套设施高标化 近年来,我市根据行业特点,统一设计建设研发办公楼和公共服务平台大楼,设立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统一安排入驻企业管理办公、研发设计、检测展示等生产性配套服务,真正做到“一条龙”服务。如云江机械轻工小微园建成机械厂区、轻工厂区、生活服务区、科研办公区、科技孵化区五个区块,配套功能齐全,企业完全可以“拎包入驻”。 延伸产业链配套,引导园区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两端攀升,大力推进生产、服务、研发、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引进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降低园区内企业的采购成本、运行成本和库存压力,同时还能畅通销售渠道,增强企业竞争力。以马屿眼镜光学小微园为例,入园企业除眼镜光学产业外,还招引设备仪器、配套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入园,打造“引不走”的产业链。 完善生活服务配套,对接园内企业的生活需求,统筹编制周边区域整体规划,适当安排商业、住宅、教育、卫生等规划用地,同时支持以旧村改造等方式,在园区周边建设员工生活服务和娱乐消费等场所。如阁巷高新技术产业小微园内部生活配套齐全,集生产、生活、科研、展示、办公为一体,同时小微园位于高新园区内,为区中园,临近阁巷集镇,可依托高新产业园和阁巷集镇解决员工医疗、子女教育、娱乐等。同时该园区位于56省道东延伸线东侧,对外交通便利,距甬台温高速复线和温州绕城南线枢纽仅500米。 第四步:强化保障,确保园区建设高效化 强化土地保障,在新增用地指标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拆违、围垦造地、低效用地二次开发等方式,全力保障小微园用地需求。特别是在阁巷新区、丁山二期等区域,小微园规划建设规模都在500亩以上,避免了重走“低小散”的老路。比如去年开工的位于丁山二期垦区用地面积500亩、总投资21亿元的瑞安机械装备小微园,就是通过滩涂围垦出来的,不占用地指标。 强化政策保障,允许小微园的生产厂房、办公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分割出售或出租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办理分割不动产权证。对小微园建设项目,免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购置厂房所产生的交易税归属于地方部分,给予全额返还。对产业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小微园,给予产业集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与小微园建设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足够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 强化机制保障,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实行投资项目协办制、代办制。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对项目业主从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审批流程上进行细化指导,提前规避审批难点误区。成立小微园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资金、政策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该局将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集约化发展,为促进“四无”企业集中整治、企业搬迁改造、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承接平台。注重提升档次,以规划为龙头,在建设中统筹推进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娱乐设施、商住等建设,力争把小微园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产城联动新平台;严把入园门槛,按照“亩产论英雄”评价标准,优先安排科技型、成长型、清洁型企业入园集聚发展。 随着一批小微园的陆续建成,我市小微企业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日,本报将推出“瑞安小微园风采”专题报道,全方位展示我市小微园的面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