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幸福指数步步高 | ||||
|
||||
每一次的探索实践,都激荡着百万瑞安人的心情;每一次的政策转变,都改变着家家户户的生活方式。40年来,瑞安迈着发展的脚步,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身上留下改革开放的印记。 姓物质日益丰沛,小康生活不断升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日益健全,医疗、住宿、出行等民生项目逐渐落实完善,百姓幸福感大幅提升。改革开放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瑞安前行的路。 “衣食住行”不断升级 教育更加优质均衡 翻开泛黄的岁月照片,那一张张画面凸显了改革开放40年给瑞安带来的变化。 “食”是天,“住”是地。过去,油盐糖肉油凭票买,老百姓只求吃饱;现在餐桌丰富,讲究吃好吃健康。过去,祖孙几代人挤一间房;现在,越来越多人住进了明亮宽敞的房子,从上世纪80年代沿江住宅区每套50至55平方米,到如今两百来平方米的市区住宅比比皆是。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有关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让困难群众共圆“安居梦”。 从拥有一辆自行车就能羡煞旁人到小轿车成为寻常百姓的“代步工具”,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每季都有新衣服穿……改革开放给瑞安人“衣食住行”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 随着钱袋子鼓起来,百姓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对文化、娱乐、教育等精神方面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40年前,看一场电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大伙儿看起了音乐剧、演唱会、话剧。40年前,离开瑞安要花上大半天时间;现在,国内旅游已经满足不了一些百姓,逐渐兴起了国外游。40年前,因贫辍学相当普遍,大部分人的学历停留在中小学;现在我市进入9年义务教育“全免费时代”,越来越多的瑞安学子在高等学府接受教育,硕士、博士比比皆是。教育水平的提升,不仅与百姓思想观念变化有关,也是我市不断改善教育环境,加强教育技术投入的结果。 几间教室和办公楼,一个空地构成一所学校,那是过去;现在,现代化的校园里有美丽的教学楼、郁郁葱葱的绿化、宽阔整洁的操场和塑胶跑道,还有教室里崭新的课桌椅和教学电子白板,各种教学设备配套齐全。 近年来,我市加大建设经费投入,陆续新建、扩建校园,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硬件设施,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还拥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瑞安学院这样的国有公办全日制学校,以及从事市民终身教育的开放型大学——瑞安城市学院等。 另外,随着“互联网+”一词迅速兴起,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我市掀起了教育变革的新浪潮,智慧教室、慕课、创客教育、创新功能室……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育装备的投入,使得教育形式发生改变,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间教室,一位老师,耳提面命,这是传统教育。如今,在智慧课堂日里,每位学生手持平板电脑课前自学、上课、在线作业、答疑,“智慧教室”集智慧教学、课堂互动、行为管理、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不受时间、区域要素制约。 2015年,我市在传统功能室建设的基础上,首先在瑞安中学、塘下中学、马鞍山实验小学、安阳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展创新功能室建设,更有效地满足学生创新和动手的需求。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省创新功能室15个,温州市创新功能室88个,温州功能室达标校56所。2014年,我市成立瑞安慕课联盟,2015年开始建设智慧教室。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160个智慧教室。 随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如何让更多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共享,惠及更多孩子,逐渐成为民生热门话题。 近年来,我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高位优质均衡,为百姓送去一颗颗“定心丸”。去年6月,我市创新举措,把1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建5个“现代学校联盟”,使联盟学校办学理念得以共通,共享教育资源、共推教学活动、共促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联盟学校办学水平。下步,我市将再增加15所学校4个联盟。 病有所医,社保应保尽保 百姓日子越过越有底 40年改革开放,我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民生事业上有质的发展,同时也在病有所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曾经,百姓看病既贵又难。遇上疑难杂症,选择到大城市看病是不少市民的就医选择。如今,群众看病不必“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省市大名医了。 2015年年中,我市启动“双下沉、两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市级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帮扶协作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名医在下基层医疗机构坐诊的同时,帮扶提高基层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今年1月至6月,下沉基层医师门诊5500余个工作日,诊疗2万余人次。我市各级医疗机构与省、温州市大医院开展紧密合作,结对10余家。 在“双下沉、两提升”的基础上,我市去年开展两个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就医模式稳步实施,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遍布城乡。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医共体28家,共开设联合病房床位175张,建立专科门诊72个。 40年改革开放,医疗技术提升了,卫生基础设施也通过迁建、改建、扩建不断完善,市民还享受到了医疗资源和信息共享带来的便捷,就医更加省时省事。以前公立医院预约挂号窗口排着“长龙”的现象不见了,托“智慧医疗”的福,老百姓不用再“等等等”,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微信上预约挂号、签到、门诊缴费、查询、B超、CT、取药等。 我市老百姓正享受着“病有所医”的民生福祉,同时,看病贵的情况也在逐渐减轻。生病了,有医药费可以报销;个人医保账户余额不够,可以通过绑定其他家庭成员医疗账户支付,实现“家庭共济”。截至目前,“家庭共济”授权用户达14589人,已惠及7206人,为参保人员家庭成员减轻个人负担约4628245元。 随着全民医保时代的到来,老百姓医疗诉求不断释放。定点医药机构服务管理,“两定”机构全市覆盖网络越织越密。异地就医结算,只需出示医保证历,就可在安置地医疗机构实时刷“社会保障·市民卡”直接结算医疗费用,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免去了异地报销的奔波之苦。 目前,我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审批备案142家,已签订服务协议的达到142家。全市23个乡镇、街道实现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两定”机构数量居温州11个县(市、区)之首,已实现与全省医保“同城互认”异地定点医药机构142家,省医保“一卡通”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实时联网结算2家。 退休后,按时领养老金;失业后,政府帮助扶上岗;遭遇变故时,社会有救济……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险”在我市已应保尽保。 社保“安全网”,救助“保护伞”,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底,越过越有盼头。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现在的生活真好,儿女全部成家立业,我也有充足的时间和金钱,每年国内外旅游。”汀田街道联胜村,65岁的余娟正在家里洗着刚买的衣服。 余娟家是四室一厅,有200多平方米。近年来,儿女成家后陆陆续续帮余娟换了新家电家具,重新粉刷了油漆,就跟新装修的房子一样。 “房子越住越宽敞、越住越新,我们农村也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余娟说,过去,家里做点小本生意,除了维持家用还要供养3个孩子读书、成家,祖孙三代6口人,都挤在一幢三层落地房里。十几年前,余娟一家在当地买了商品房,装潢和市区的商品房没什么区别。 聊起生活的变化,余娟打开了话匣子。看病就在家门口,月月能领生活费……余娟如数家珍地说起一件件暖心的事。 过去,在农村看病是老人们烦心的事,小诊所昂贵又不规范。如今,卫生服务网络逐渐延伸至农村,生小病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基本药品,去乡镇街道的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很方便,伤风感冒也不用再像过去坐车赶到市区医院排队看病了。余娟还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只用交280元,看病的费用就能报销一部分,比如普通的感冒发烧能报销60%的费用,减轻了看病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我们的生活一朝好过一朝,孩子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余娟说,以前,在农村,读书没有那么多机会,哪家孩子要是考上大学,可是不得了的大事。现在,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读书,孩子读小学、初中还不用花一分钱。另外,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在不断提升,孙女在汀田就读小学也非常放心。 大事记 社会保障 1992年,我市实施《瑞安市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从此社会保险在我市落地生根。 2000年,《瑞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瑞政发〔2000〕17号)出台,有效保障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权益。 2003年,《瑞安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瑞政发〔2003〕126号)发布,标志着我市生育保险政策正式实施。 2004年,我市在温州地区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2005年,正式启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全市13家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与劳动保障部门实行计算机实时联网,公务员及全额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凭社会保障卡就医买药。 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实施,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城镇居民因患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的困难。 2010年,我市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凡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我市户籍城乡居民按规定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 2010年,《瑞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统筹办法》出台,2011年7月1日起普通门诊医疗费可报销。 2012年,我市完成与温州市本级同步接入温州市级医保一卡通网络,社会保障·市民卡主卡卡管系统和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开始投入运行。 2014年,施行被征地农民转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016年,我市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对象的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8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085元。 教育 1979年,省广播电视大学在瑞安设工作站,隶属县教育局。 1981年,实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案计划(草案)》。 1988年,建立市残疾儿童教育中心(筹),创办市老年大学。 1987年、1988年制定并贯彻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 1992年,全市报考大中专学生6745人,录取730人(大专院校录取439人),创我市1977年以来最高纪录。 1994年,全市有镇(乡)办成人校17所,村办62所(教学点),为温州市各县(市、区)之首。 1995年,全市43个乡镇和飞云江农场实施八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省定宣布全面实施“普九”标准。 2003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教育助学凭证”资助特困生就学活动;全面启动新课程实验改革工作,全市初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面实行新课程。 2004年,努力普及十五年教育,年内获“浙江省教育强市”称号。 2005年,全面推行教育助学凭证,共向贫困生发放助学款近1000万元,1万多名学生受益。 2006年秋季,全部免除义务教育中小学生杂费。 2012年10月,我市民办教育协会成立。 2013年,我市高考政策规定,中考、高中3年均在瑞学习的外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在瑞报名参加高考。 2015年,创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市。 2018年1月,创成省示范性学习城市;6月,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 医疗 1987年,我市防疫站是全国防疫设备重点装备县(市)之一。 1988年,取消了原在区卫生院内设立的防保科,建立区域性乡村卫生工作指导中心——区农村卫生改革办公室(简称区卫办)。 1990年,开展角膜移植术、全结肠切除术、小肠转位术、全胃切除食管空肠粘膜吻合术、外伤血腹症(肝脾破裂)保守治疗、腓肠肌内侧肌皮瓣修复、胫骨骨骺延长术、骨干延长术、骨骺端延长术、腰椎间盘摘除术等,相继获得成功。 1991年,市人民医院通过二级医院标准验收,市中医院通过一级甲类文明中医院标准验收。 1995年,增设第三人民医院(原马屿医院),确定塘下镇卫生院为婚检定点单位。全市落实各乡镇婚前检查定点单位。市卫生局内成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建立医药监督管理中队。 1996年,市人民医院为省二级综合性医院。 1997年,通过省中医重点建设县验收考评。 2000年,全面开展医疗机构执业注册登记工作,发放执业注册登记证,标志市医疗机构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 2002年,全年创建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25所,并通过评估验收,全年有39所乡镇卫生院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2007年,瑞安市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市700余所医疗机构实行记分管理,这一举措为浙江省之首。 2008年,市公共卫生中心落成。 2012年,我市启动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市人民医院等8家市级医院执行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零差价销售,药价下降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延续60多年的“以药养医”历史宣告结束。 2013年,我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正式启用,并投入运行。 2014年,我市首家专业儿童康复机构——市儿童康复中心挂牌成立。 2016年8月,市人民医院位居2015年“中国县级医院·竞争力100强”榜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