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 ||||
|
||||
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这是我市实施“医共体”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基层卫生院如何吸引病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医院的硬件设施与优质的医疗资源。记者从市卫计局了解到,今年8月,《瑞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炉。根据计划,从2018年至2020年,全市计划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共21个,总投资8.56亿元。我市在房屋设施、医疗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创新举措,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居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21个建设项目 总用地面积约140亩 近日,高楼镇卫生院新院项目完成施工图会审,预计年底可进场施工。说到新院即将开工,该院院长金军颇为欣慰:“现在的医院面积小,已不能满足周边群众的诊疗需求。所幸,新院开工在即,不出3年,周边群众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越的就医体验。” 据了解,高楼镇卫生院下辖5家分院、2家服务站、8家村卫生室,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乡镇卫生院。目前,该卫生院核定开放床位34张,实际开放病床20张;门诊设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口腔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120院前急救站等20余个科室;设中医内科、骨伤科、理疗科、专家门诊等特色科室。 “以目前的诊疗设备,连最普通的外科手术都不能开展”,据金军介绍,新院规划占地面积达30亩,将设置全科医学、内科、外科、妇科、中医馆、住院部、手术室、分娩室等,开设床位200张,其中80张为康复床位;配置进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诊断仪、麻醉机、呼吸机、X光机、医疗急救车等高配置的医疗设备设施,惠及周边5万居民,新院预计2021年可投入使用。 最近,上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为搬迁新院而忙碌,该中心新办公大楼位于上望街道上旺东路,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将于9月份完成整体搬迁。据该中心主任林峰介绍,上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的医疗用房是租用的,两面环河,毗邻菜市场及密集老式居民区,交通不便,给周边群众特别是老弱妇孺看病就医带来极大不便。搬迁后,不仅面积扩大,交通便捷,届时还能设置康复床位50张。据悉,完成搬迁后,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申报创建国家级中医馆及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给市民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 今后,越来越多的乡镇、街道将拥有高标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瑞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按照每个乡镇建设1所标准化卫生院的原则,从2018年开始,对未达到建设标准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从2018年起,全市计划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共21个,总用地面积约140亩,新建面积超1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8.56亿元。到2020年,我市还将全面启动全市1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同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分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危房原址拆建、迁建,启动实施高楼镇卫生院高楼分院、高楼镇卫生院宁益分院、高楼镇卫生院凤翔卫生服务站、潘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都服务站等4个危房拆建、迁建项目。 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着力实施“三年提升计划”目标攻坚,为的是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建设健康瑞安打下坚实基础。 “医共体” 切实提升基层救治能力 “以前看病都去市级医院,往往得起个大早去排队;现在,市级医院的专家每周都会固定来卫生院坐诊,医疗费用更低,医保报销比例高,最重要的是看病方便多了。”近日,在高楼镇卫生院看病的居民金老伯这样告诉记者。金老伯腰肌劳损,以往都要坐1个多小时的车到市中医院看专家门诊,自从市级医院的专家前来坐诊后,看病方便多了。 2017年11月,高楼镇卫生院成为市中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后,每周都有骨干医师常驻指导,骨科、中医针灸科等专家定期到高楼镇卫生院坐诊、查房、指导手术,并带领普外科名医工作室,重点打造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 “现在基本可以说,小病在卫生院就能看,大病到医院也方便。”据金军介绍,病情比较严重的,可从卫生院直接送往市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据了解,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繁”问题,我市制定出台了《瑞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疾病种类目录及转外就医疾病种类目录(试行)》及《瑞安市医疗服务共同体双向转诊管理办法(试行)》,在各医疗机构成立双向转诊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简化转诊手续,科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两家“医共体”牵头医院专门成立双向转诊领导小组和转诊办公室,明确职责,切实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开放“绿色通道”,优化转诊接诊流程,使病人得到更及时、合理、优化的医疗服务。 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卫生院硬件得到改善,同时还有“医共体”专家到基层卫生院坐诊、带教,帮助卫生院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升了基层卫生院的专业技术水平,改善了乡镇居民的就医条件,“既给基层卫生院带来了技术,又给患者带来了方便,这也是‘医共体’的利好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