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4003/2020-165957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生成日期 | 2020-03-1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思路 |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决策,以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为基调,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集聚政策要素资源,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 “大数据+”在制造业中融合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激发数字经济新产业活力,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步伐,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旋律。2019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21.56亿元,同比增长12.1%;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880.89亿元,同比增长2.7%;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79.59亿元,同比增长4.0%。今年以来,成功列入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培育名单、省智能化技术改造重点领域提升试点、省工业节能和绿色制造重点领域提升试点,成功召开温州市智能制造现场推进会,举办汽车零部件产品和技术展示交流会。 一、2019年工作成效 (一)加快经济高质量增长 1、狠抓高质量发展指标。受化工产品价格低迷以及汽摩配产业增长乏力的影响,我市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形势严峻。今年以来,新产品产值307.81亿元,累计增速19.3%;高新技术增加值110.37亿元,累计增速5.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88.52亿元,累计增速5.3%;战新增加值39.80亿元,累计增速4.0%;规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1.8%。 2、狠抓工业性投资。认真梳理全市工业性投资项目,紧盯工业供地、零土地技改和老厂房改扩建等三类项目,积极对接督促各镇街和开发区经贸办投资工作,指导做好项目立项、入库、投资申报情况跟踪服务。2019年,全市完成工业性投资65.23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技改投资44.21亿元,同比增长25.6%。 3、狠抓工业项目推进。我局积极承担工业项目用地公开出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参与协调工业用地出让、项目推进、竣工验收工作。2019年,完成工业用地招拍挂65宗,出让面积2153.68亩;已完成工业项目开工42个,用地面积749.87亩;竣工38个,用地面积1438.78亩;确认工业用地竞(租)买入项目申请74项,签订工业项目产业合同67项,签订工业厂房改扩建项目67项;累计完成项目综合验收22个,用地面积474.93亩。 (二)加快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1、全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信息化登高项目,召开两化融合贯标培训会,全面引导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华峰集团有限公司、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信息化登高项目总投资4020.91万,取得补助711.55万;浙江雅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铭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温州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浙江人本鞋业有限公司被评为温州市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华峰集团有限公司SAP系统应用解决方案、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浙江戈尔德减振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管理系统被评为温州市工业技术软件化示范项目;浙江戈尔德减振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稳达减振器有限公司被评为2019年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2、全力推进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将浙南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滨海科创园作为数字经济主阵地,努力打造1个温州级以上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步入新台阶。软件产品退税企业备案 19个,预计退税金额800万;新增软件著作权45个;希望、金龙自控和贝尔控阀三家企业软件产值突破1000万以上。 3、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一是以5G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为数字经济赶超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今年年初,新增建设100个5G基站,已开工建设100个,竣工100个,完成率100%;计划新增111个通信节点机房,其中新增建设节点机房38个,改扩建73个,已投入使用90个。二是以“千企上云、百企改造、十企示范”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步伐。目前,已推进企业上云2169家,时尚轻工行业云平台已经投入使用,汽车零部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形成方案。 (三)加快企业高质量培育 1、着力培育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组织完成2018年度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评选。筛选确定华峰、瑞立、瑞明等3家企业作为雄鹰企业培育对象。目前,华峰集团已列入浙江省首批“雄鹰”企业培育计划。定期跟踪指导做好企业培育工作,建立完善超亿元、超4亿元、超20亿元企业培育库,全年新增超亿元企业31家。建立20家“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组织6家企业申报浙江省隐形冠军、11家企业申报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今年,我市2家企业首次入选省“隐形冠军”企业,分别为八达机电有限公司、浙江戈尔德减振器股份有限公司。 2、着力培育“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年初确定小升规培育企业170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450家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乡镇(街道),积极与税务、统计等部门做好对接,落实专人每月定期督促指导镇街做好小升规、专精特新系统填报工作,力促企业发展上规模。截至目前,完成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71家,小升规企业149家。同时,积极抓好企业“防退规”工作,全年第一批企业退规数控制在55家。 3、着力做优企业培育服务。加强涉工政策宣传力度,组织人员开展50家领军、57家高成长型企业走访活动,逐个企业上门宣传解读涉工政策措施,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开展汽摩配、机械电子、时尚轻工、新材料等行业走访调研,深入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指导相关协会谋划行业发展规划、提升方案和行业企业培育计划。大力推进瑞安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指导平台精准做好企业服务工作。积极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全年组织申报温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 (四)加快服务高质量升级 1、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依托“互联网+”服务模式,严格根据《浙江省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90天”工作指引(试行)》要求,不断简化审批程序,压缩时限,开展各项效能举措,全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我局行政权力事项从原先的5个事项合理增加到现在的11个事项,实现原在办却未纳入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网,且全部实现即办,涉及的受理材料精简50%以上,取消了无法律、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依据的材料以及模糊、兜底条款。 2、全面深化人才培育工作。实施高层次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组织举办2019年瑞安市重点工业企业浙大研修班1期、2019年高级职业经理人研修班2期,参加培训人员144人。实施企业中层系统提升工程,组织举办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培训班8期,涉及5个课题,内容涵盖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PMC落地系统、企业税收管理与筹划、卓有成效的五项管理实践益生产等方面,参加培训人员420人。实施专业人才导向提升工程,组织举办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人员266人,其中通过培训学习、考试、答辩、评审等环节,共有39人从助理工程师晋升为工程师职务、33人晋升为助理工程师。此外,举办各类公益论坛、讲座33场 ,参加人员1426人。积极做好2019年温州重大人才工程申报工作,共推荐8人申报新时代青年企业家、2人申报传统工艺领军人才。 3、全面深化降本减负工作。做好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办理工作,充分发挥市减负办的职能作用,切实减轻企业发展负担。今年以来,共为47家企业办理转贷167笔,共计金额14.9亿元;减轻企业负担26亿元;积极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圆满完成清欠任务,共偿还144家企业欠款共计580.18万元。 (五)加快产业高质量转型 1、紧抓小微园建设。今年,我局全方位制定小微园建设推进计划,精准施策,突出重点,分解下达小微园开工746亩、竣工60万平方米的攻坚任务,谋划开工仙降时尚智造(箱包)、丁山时尚鞋服、湖岭农副产品加工等10个(期)小微园,全力推进瑞安机械装备小微园等6个在建项目的进度。全年,已完成小微园新开工4个,开工面积500亩,竣工面积60.3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42家。 2、紧抓“低散乱”企业整治。今年以来,通过开展前期底数调查、部门数据对接等手段,对亩税5万元以下企业对象进行排查梳理,指导镇街建立完善“一企一档”整治信息库,引导采取“帮扶提升、限期整改、要素倒逼、税务辅导”等措施,多措并举深化整治。全年,整治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企业481家,同时督促指导镇街做好已整治企业相关证明材料的系统录入工作。此外,抓好企业出租厂房管理,建成企业厂房出租信息平台,推进厂房出租规范化。全年完成出租厂房整治470.5万平方米,完成率达91.58%。 3、紧抓低效工业整治。一是全面排查低效工业项目。今年四月,我局在全市开展工业用地项目大排查行动,一一摸清工业项目容积率、开发建设面积比例、投资强度、产值、税收等指标完成情况,做实做细低效工业整治的基础工作。目前,已认定低效工业项目546个7411.92亩,其中“用而未尽”工业项目57个942.66亩,“建而未投”工业项目2个152.02亩,“投而未达”工业项目487个6317.24亩,拟整治厂房空置、出租项目212个出租面积139.66万平方米。二是盘活低效工业用地。通过实施工业厂房改扩建、出租规范化管理,闲置工业项目用地收购储备、分割转让,工业项目司法拍卖接续管理,低效企业倒逼提升等方式,大力引导低效工业用地内涵式挖潜、集约化利用、规范化流转,有效盘活一批低效工业用地。截至12月底,已完成整治低效工业项目165个共2305.14亩,位列温州第一;完成温州目标任务128.1%。其中“用而未尽”工业项目53个721.69亩,“建而未投”工业项目1个67.02亩,“投而未达”工业项目111个1506.43亩。 (六)加快技术高质量提升 1、加强培育省级新产品项目。稳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以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标准,全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完成省级新产品的初审和鉴定工作,目前省级工业新产品立项152项,完成鉴定113项;嘉利特荏原泵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开发的项目参与申报2019年温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浙江制造精品;浙江华峰合成树脂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开发的项目被认定为省技术创新项目;浙江科尔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等4公司开发的项目被认定为2020年度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项目。 2、加强推进技术改造项目。一是培育智能化改造项目。今年,我市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首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分别为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雅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严格执行《瑞安市汽摩配和制鞋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瑞政办〔2018〕136号),经企业申报、专家评审和瑞安市智能制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截至目前,共两批22个瑞安市汽摩配和制鞋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竞争性奖补项目入围,年底预补助887.5万元。二是加强技改项目的后续管理服务工作。截至12月底,已全部完成2018年度技改补助申报项目投资额的现场审核工作,兑现财政奖补项目8877.66万元,其中技改项目补助127个,共计8227.16万元;工业机器人125台,购置奖励650.5万元。 3、加强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我局致力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浙江环球滤清器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二十六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12家,完成年初预期今年争取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目标;浙江瑞大机械有限公司和浙江正博印刷机械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十八批温州市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拥有温州市企业技术中心33家。 二、2020工作思路及新举措 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对于瑞安而言,依然存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但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2020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打好“稳、转、新、整、争、优”六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稳。一是稳增长。严格落实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持续开展镇街主要领导挂钩重点企业走访活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尤其是下滑严重、经营困难的企业,切实帮助解决困难。加强经济指标运行监测,采取预估预报措施,每月对企业产值、税收、用电等指标进行匹配性分析,对数据异常企业进行预警督促,促进应统尽统,争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二是稳投资。紧盯项目落地、开工、竣工、达产、验收五大环节,全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对接瑞立汽车零部件智造项目等33个重点项目,确保力诺年产2.5万套高性能控制阀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等20个项目落地开工1213亩以上。争取近期供地拟结转的23个、572.13亩未开工项目6月底前全部开工,全年竣工投产25个项目以上、完成投资50亿元。深入推进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加快对2009年以来工业项目综合验收进度。争取全年投资增长10%以上。三是稳企业。建立十大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高成长型企业、“小升规”企业等企业培育数据库,实行分类培育、阶梯培育。实时动态监测企业产值、税收、用电等指标,引导企业健康成长。争取新增超20亿企业1家、超10亿2家、超1亿15家,小升规100家。 (二)转。一是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以打造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高分子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为主要方向,鞋革、服装、针纺、箱包、眼镜、食品、工艺品七大传统轻工产业为特色方向,构建“3+7”产业布局。全面梳理十大传统制造业创新资源,推动重大项目与传统产业精准匹配、快速落地,实现产业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二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工作为突破口,以瑞安市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快推进22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建设,争取在2020年建成投用一批,列入省级智能制造项目3-5个。全面推进100家企业智能化诊断,在汽车零部件和鞋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扩面,建议在我市其他主要行业竞争性遴选1-3个,全市不超过12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需市政府明确)。三是强化评价倒逼转型。进一步完善亩均评价机制,试行评价企业数据差错纠正流程全网络化,包括查询、申请、审核、更正等程序全在数据平台上实现,推行“一次不用跑”的纠错机制。进一步加大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力度,突出过程提档、升档,同步推进公平税负工作,促进资源要素高配、优配,倒逼企业转型,争取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增速均达10%以上。 (三)新。一是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各类投资机构的合作交流,招引一批主营业务收入在1-5亿之间的数字经济制造业高成长型企业落地瑞安。大力发展培育集成电路、锂电池、物联网、智能机器人、VR/AR、互联网服务、柔性电子、北斗导航产业、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一批以京东等一批智慧物流示范企业。争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二是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在汽摩配和机械行业中打造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争取列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温州市企业技术中心3家。着力培育工业设计人才和设计中心,大力推进设计成果本土化、产业化,新增温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以上。三是攻关一批创新技术。加大企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攻关力度,争取新增3个省级、4个市级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实现零的突破。全力深挖培育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争取2-3个项目列入省级协同创新项目。 (四)整。一是整治一批低效项目。开展新一轮低效工业项目排摸,进一步完善整治政策措施和工作推进机制,争取再整治“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低效工业项目用地2100亩。二是整治一批出租厂房。继续深入排查,组织整治“回头看”,进一步健全出租和承租企业“一企一档”数据库,并根据排摸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确保闲置厂房不规范出租完成整治100%。推广“瑞安市厂房租赁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优质企业优先承租闲置工业厂房,促使工业厂房出租规范化管理常态运作。三是整治一批低散乱企业。深入推进“腾笼换鸟”工程,持续加大对“低散乱”企业整治与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确保全年整治“低散乱”企业500家。全力推进小微园建设攻坚,引导一批优质小微企业集聚入园发展,争取开工小微园3个450亩,竣工60万平方米以上,引导150家企业入驻,打造1-2家省级高星级(四星、五星)小微企业园(四星级以上)。 (五)争。一是争项目。紧盯省政府督查激励项目,加强与上沟通对接,争取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三大领域有1个项目列入省政府2020年督查激励。紧盯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提升发展,争取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重点产业培育、产品升级改造等领域再入选一批提升试点项目。二是争示范。借助瑞安被列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培育)名单之契机(“18+1”),紧紧围绕省里考核指标,全力推动制造业提质增量,争取在2020年全省考核好的名次,为三年争取示范打下基础。三是争位次。针对温州考核考绩指标,要进行系统谋划、落实,争取落后的指标进等升位,优势指标争进前3,为实现“开门红”、“半年红”、“全年红”以及“六比”竞赛中建立优势。 (六)优。一是优化助企服务。继续高标准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全面深化助企服务平台应用,严格落实“实名制”“限时办”的要求,争取一般问题1个工作日内完成交办,5个工作日内给出明确的办理意见,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企业无诉求不干预、企业有困难必有应的重商、爱商良好氛围。二是优化产业政策。全面落实降本减负政策,积极谋划新一轮降本减负政策,争取全年为企业减负20亿元。全面落实财政预拨付政策、财政专户竞争性存放政策,提早释放政策红利,低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需求,为企业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三是优化人才队伍。深入调查企业所需各类人才,遴选一批具有较大人才需求、具备良好引才条件的优质企业,重点招引一批数字经济领域、新兴产业领域、智能装备领域研发类专业人才。重点围绕企业家、企二代,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