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坑:“共富”在青山绿水间 | |||||||||||||||||||||
|
|||||||||||||||||||||
平阳坑镇地处山区,但农文旅资源丰富,素有“二十里山水长廊·八百年文化之乡”的美誉,有世界非遗木活字印刷术、国家摄影基地及省内首屈一指的飞云江绿道等旅游名片,还有着万亩竹林和生态田园,索面、竹笋、粉干、土鸡蛋、时令果蔬等农产品令人垂涎。古镇古街古埠和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 近年来,以平阳坑镇为主导的“善康农业”倾力打造乡村农业品牌,搭建起线上线下农产品供销平台,并计划打造研学基地,进一步实现农旅深度融合,唤醒沉睡在青山绿水间的“宝藏”,带着全镇人民同走共富路。 “一把手”表态 奋进“十四五”,平阳坑镇将锚定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镇先行标兵的总体定位,坚持党建引领,致力于抓产业、优环境、保民生、强治理,高水平打造“活力非遗镇·幸福平阳坑”。 一是聚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产业融合升级新场景。以全域旅游为着力点,加快建成覆盖全域、高辨识度的特色IP形象,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场景。大力发展木活字非遗产业、研学游产业、度假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绿道竹林改造提升工程、东源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探索绿道运营模式,开发木活字文创产品、非遗研学课程包,打造云江古埠、一叶方舟、观光天桥等一批网红爆点,完善“一心四片”特色布局。加速推进东梨宿集非遗主题民宿等六大民宿群建设,启动平阳坑镇古镇古街古埠整体提升,推动木活字印刷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持续深化,着力实现“吃住游”一体化发展。 二是围绕共同富裕,全力构筑镇强村美民富新生态。大力加强招商引资,以绿道、古道等现有业态为基础,做好“乡贤”与“以商引商”文章,推动南山索面文化园、医疗康养酒店等一批带动村民致富的项目落地。以“一村一项目”库为基础,探索建立产业党建联盟等共富共享机制,加强市场主体与村集体经济相互联结,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谋划江北、江南“两轴”与大坑“飞地”环境提升行动,结合“一把扫帚”“一把剪刀”“八美八化”等工作,全力打造贯穿东西走向的美丽廊道,加速实现全域景观美化。试点推进东源、南山未来乡村建设,按照“五化十场景”标准打造一批样板工程,争创镇域型未来乡村示范镇。 三是坚持党建引领,全力夯实基层基础治理新基石。聚焦建设变革型组织、提高党员干部塑造变革能力。完善“八村书记走八村”等村干部赛马比拼机制,深化村干部“驾照式”积分制管理,全面锻造干事创业铁军。全领域抓好平安闭环,利用“微网格”治理2.0版,推动防汛抗台、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协同治理,着力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全力补齐民生短板,力争实施老56省道平阳坑段“白改黑”改造、飞云江流域综合治理平阳坑段项目等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项目。 抱团发展 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平阳坑镇生态环境优良,农产品资源丰富。然而因其偏远的地理位置,加之山区农民不懂销售,导致优质农产品难以走出大山“深闺”。 在这样的背景下,“善康农业”在2017年应运而生。这是平阳坑镇引导全镇22个村集体(撤村改居后合并为8个)抱团,成立的农产品销售平台,打通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一开始,“善康农业”由当地一名村干部负责运营,办公场所设在晚垟头村(现并入东源村)办公楼,农产品采购、包装、销售等都由一个人包干,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初创期。2018年6月,平阳坑镇与温州一箩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委托运营“善康农业”,拓宽销售渠道,打响善康品牌。根据协议,今后“善康农业”的营业收入将以一定比例返还各村集体。 有了专业团队,“善康农业”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小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了多个“善康牌”家庭农场及特色基地,打造了1500多亩的善康农业集群;另一方面,以订单为导向,统筹采购,连接3000余户农民。每天,约有3000公斤蔬菜及500多公斤禽肉类产品在“善康物配中心”集结验收,并附上溯源码,源源不断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善康团队还注重对农产品包装的开发设计,将“原始”的农产品,通过包装设计、品牌赋能,提升附加值。当地山区农户种的土豆品质佳、味道好,但原先销路并不好。善康农业以“卡通IP+农产品”的方式,将土豆进行包装出售,并打出“糯米土豆”的概念,曾创下10天零售土豆2.5万多公斤的纪录。 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善康农业”已经成为助农增收、共同富裕的平台。据悉,截至2020年,村集体已分享80多万元的利润分红,户均收益提高3000元以上,15家合作社农产品附加值增长40%。 试水直播 农民变身带货主播 直播间里,主播通过镜头介绍黄鱼酥等美食产品,而在旁边,还有销售番薯、茶叶等本地优质农产品的直播间。今年10月,我市这场别开生面的“云上丰收节”,让市民在“云端”共赏丰收好景,助销瑞安优质农特产。此次活动由“善康农业”承办,主会场就设在平阳坑镇善康农播基地。 直播是“善康农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代的新尝试。早在2020年4月,“善康农业”就开始了第一次试水。这个时节,春笋大量冒头,“善康农业”将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一边是村民们忙着挖笋的生动画面,一边是美女主播和网友不时互动。这样“新鲜”的场景,不仅让观众印象深刻,也带来了出奇效益——只用1小时,“善康农业”就得到上千份订单,村民的5000多公斤春笋被预订一空。两个月后,“善康农业”联合温州新零售服务中心开启“至美瑞安直播月”活动,在6月6日晚市长直播间,更是创下了120余万元的销售额。“善康农业”一举变身“直播黑马”。 如今,直播已经成为善康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悉,“善康农业”已建成线上线下选品中心,并设立8个专业的农产品特色直播间,根据实际情况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直观地展示农产品生长环境。“善康农业”还与全国127个农产基地建立合作,也与淘宝、快手等平台的多个头部主播腰部主播对接,借力拓宽平阳坑乃至温州农产品销售渠道。 善康直播间“叫好又叫座”的另一大利器,是农民从幕后走到台前,变身农村网红主播,直接参与带货。据了解,“善康农业”直播基地开设直播培训班,组建农民主播团,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让各村有这方面潜质的村民,直接当主播宣传自己的农产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善康农业’争取在2022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增收农户数增长到6000户,人均收益增长往万元靠拢,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50%以上。”“善康农业”负责人张旭霞说。 农旅融合 绿色资源转为美丽经济 来到平阳坑镇绿道附近,这里的为农服务中心正是“善康农业”的大本营,目前的展示、销售、直播等工作都在这里开展——这里,可以说是“善康农业”的现在。在为农服务中心的对面、一条马路之隔的农田里,几台机器正进行着土地平整等工作,不久的未来这里将建起一个智能农场——这里,承载着“善康农业”的未来。 据悉,除了农产特色直播间的打造外,“善康农业”还计划跳出传统农业模式,打造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推进数智生产,通过智能农场打造、数字IP赋能,开发特色农旅研学课程,进一步推动农业品牌化。示范基地将以为农服务中心为核心区域,一期流转土地面积约100亩,邀请果树学博士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引入人工智能种植系统,计划以“魁绿”软枣猕猴桃为主要种植品种,同时将“字小仙”数字IP融入农场建设,进行农旅融合发展。 张旭霞介绍,立足飞云江绿道和完善的乡村旅游配套,本地的农旅研学大有可为。在这里,传统乡村与现代农业相互交融,每一株生机盎然的作物、每一项前沿科技的应用、每一段智慧栽培的生长过程,都诉说着智慧农业的新发展,描绘着美丽乡村的新画卷,让孩子们既能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又能寓教于乐。 带动绿色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这是“善康农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也是平阳坑镇一直以来坚持的道路。中国木活字印刷研学馆、竹林绿道苗寨体验、未见山非遗体验基地、悠然南山农耕童趣体验园……今年以来,平阳坑依托丰富的农文旅资源,吸引多家市场主体竞相入驻,农文旅产业迎来“多点开花”。平阳坑牢牢把握世界非遗木活字印刷术金名片,正着力开创产业融合升级新局面,探索落地“木活字文创应用研究基地”和“木活字数字IP孵化运营中心”,提速建设东源东梨集宿、码头民宿项目等,奋力谱写“活力非遗镇·幸福平阳坑”新篇章。 声音 凌传栋(市人大代表):丰富的农特产品和世界非遗木活字印刷术是平阳坑实现共同富裕的两大“利器”。未来,平阳坑还要活用金字招牌,把人气转化为财气,通过“木活字+”等方式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通过继续加强基础建设、民宿集群建设等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让游客来了能留下、来了还想来;不断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打响平阳坑品牌,带领平阳坑群众共同富裕。 马虢(温州温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世界非遗木活字印刷术这张金名片让平阳坑镇有了一张“王牌”。作为扎根平阳坑的文创企业,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文化力量转化为财富,开发更多非遗文创产品,建设好非遗产学研基地,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助推平阳坑文旅产业发展,为东源村乃至平阳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吴魁胜(东源村党总支书记):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级非遗,把文化遗产转化为共富路径是东源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优解。要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古村落,加快乡村振兴进程,立足生态禀赋,深挖文化基因,系统谋划、全力推进“全村景观化”建设;打造以“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为主,串联7个民宿的研学点,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