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4003/2021-206040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生成日期 2021-07-2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瑞安市经信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思路
发布日期: 2021- 07- 20 10: 51: 22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字体:[ ]

上半年以来,我局深化数字化改革,建成产业链预警平台,搭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大脑基本框架,以“数据”撬动工业发展“新引擎”,全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顺利承办全省产业链预警机制建设(用电数据采集)现场推进会,产业链预警平台建设获得卢山副省长的肯定;松田汽车等16家企业的18个项目成功入选省“五个一批”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计划,数量居温州市第一;汽车及零部件“新智造试点”成功入选省级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

一、2021年上半年总结

(一)以清单化为引领,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1.经济增长稳中有进。1-6月,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实现534.6亿亿元,同比增速达40.4%;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实现105.41亿元,同比增速达26.5%;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累计实现33亿元,同比增速达36.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实现12.22亿元,同比增速达17.5%

2.制造业投资后劲十足。实施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项目挖潜增效行动,落实项目攻坚责任清单化,联合责任部门、镇街(平台)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建设。1-6月份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36.62亿元,同比增速45.6%;完成制造业投资35.29亿元、同比增长42.0%,技改投资27.41亿元、增长80.9%。完成工业用地项目开工32个、用地面积825.58亩,竣工31个、用地面积560.54亩。

3.工业项目有序推进。对工业供地、改扩建、技改项目实行分类清单化管理,根据项目投资额、建设周期,细化项目进度计划安排,实行项目节点攻坚。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整治1992.91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300亩的86.6%(温州任务2200亩的90.5%)。其中“用而未尽”项目业53家、面积1587.11亩;“投而未达”项目25个、面积405.8亩。完成低效工业厂房整治82个、建筑面积32.07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0万平方米的106.9%。

(二)以数字化为导向,攻坚数字经济系统建设

1.以工业互联网构产业大脑。紧扣“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主题,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全力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同时,率全市之先搭建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大脑基本框架,整合各大平台、形成企业侧数据仓、开发十大应用模块,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最强大脑”。目前,我市已落地华为工业互联网项目,召开华为(浙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推介会,并携手华为制定企业拜访计划,一对一挖掘痛点,落实方案。目前,已调研企业50余家,提供华为工业互联网应用方案超20个,5家企业完成正式签约,6家企业完成方案核对。

2.以提速新基建促两化融合。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5G基站建设。同时,加快推动5G在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引导运营商落实好提速降费政策,大力实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网络进村入户覆盖率,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1-6月,我市已完成改造5G基站156个,新建5G基站已完成25个。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项目)培育及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验收,目前已验收振兴石化、瑞明等5家企业,预计享受补助约300万元。

3.以数字化改造助企业转型。提速智能化改造行动,启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全链式”智能化改造行动,实现行业规上企业智能化诊断全覆盖,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化水平评估全覆盖。1-6月,新增智能化改造项目230个,实施智能化诊断53个;汽车及零部件“新智造试点”成功入选省级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同时,制定《瑞安市“企业上云”专项奖补办法》,将上云补助最高上限由10万提高到100万元,奖补力度提升10倍,以大力度奖补助力企业“上云”“用云”,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1-6月,我市新增上云企业达480家。

(三)以个性化为方向,强化优质企业队伍建设

1.打造梯队式培育机制。开展规下企业“摸底式”调研行动,完善“小升规”企业培育库,以“隐形冠军”为引领,着力推动小微企业走上“专精特新”成长之道,实现“裂变式”发展。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以大带小,整零协同”的培育机制,打造“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上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链,强化市场主体竞争优势,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截至6月底,完成小升规培育企业入库310家、专精特新企业入库450家。

2.打造集聚式发展平台。全面提速小微园建设工作,以主导产业为抓手,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和同类企业集群,形成土地利用高效、主导产业突出、功能配套齐全的小微企业园集聚区。截至6月底,上报温州新开工小微园3个,入驻小微园企业数169家。同时,开展老工业区改造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区块连片改造,谋划莘塍东新、塘下前池、云周杏里等6大老工业园区。目前,6个老工业园区改造全部完成节点目标,其中云周街道繁荣村老工业园区改造已开始施工。

3.打造保姆式企业服务。选派1191名干部结对帮扶1200家企业(项目),宣传并讲解“1+9”产业政策,打造以企业码为主要平台的线上问题交办流程,通过企业码、微信公众号、短信等多途径经信反诈信息宣传。截至目前,共收集企业问题320个,化解316个。同时,全力做好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办理工作,引导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建设并做好企业融资服务进一步提升平台服务水平,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目前已为企业减负4.75亿元。

(四)以高端化为目标,实现产业链创新提升

1.以预警平台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建成全省首个产业链预警平台,实时精准采集企业用电数据,并逐步拓展报税销售额、用工、用地等数据,以数据为支撑,及时化解产业链风险,实现工业经济运行精准分析、精准预测、精准决策。截至目前,预警平台已接入1563家企业、33个重点在建工业项目;已帮扶有停产风险的企业6家,处理企业用电设备故障预警29个。

2.以单项冠军赋能未来产业发展。以“打造单项冠军之城”为引领,在全市开展“兜底式”排摸调研行动,建立单项冠军重点培育企业跟踪监测制度,完善单项冠军产品培育库,加强动态辅导,选择一批好的经验、好的案例,大力开展示范推广,形成浓厚的培育氛围。目前,已完成推荐瑞明等4家企业申报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其中瑞明、胜华波、八达机电等3家企业申报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永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液压式振动桩锤申报单项冠军产品。

3.以科技创新打造高能级产业链。组织5家企业参与“揭榜挂帅”行动,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促使核心技术成果转化,目前共申报7个项目,其中项目最高榜额达200万元。同时,积极组织华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申报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申报数量创历年新高;组织浙江振兴石化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申报省制造业首台(套)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指标清单;组织企业申报省级新产品项目75个,完成省级新产品立项75个、鉴定27个。

(五)以常态化为目标,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

1.以多形式的党日活动“悟初心”。组织局机关3个支部赴苍南、泰顺等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祭英烈、学党史、跟党走”为主题现场研学党日活动,参观参观革命英烈事迹,追思革命英烈崇高的品格风范,激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邀市委讲师团成员现场讲党课,如下属的天瑞药业党总支于4月28日特邀市委讲师团成员、瑞安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温州大学客座教授林式以“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为主题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和党日活动。

2.以多渠道的学习方式“守初心”。在线下,积极发动我局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制定教材开展自学,并做好学习笔记。同时,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全市经信干部集中浙大城市学院业务培训课程,局党委副书记陈早的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赴嘉兴南湖,开展“学党史、悟思想、明方向”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暨红色学习会,深刻感悟“红船精神”,重温入党誓词。在线上,在我局官方公众号“瑞安经信” 设置党史学习教育专栏,及时发布各支部学习动态,展示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和生动案例,鼓励全体党员干部随时随地进行党史学习。

3.以多领域的实践形式“践初心”。开展“周三夜学”活动,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全体党员干部的业务知识领域,切实解决工学矛盾。同时,各支部和各科室明确至少一个服务工作载体,确定责任人和实现目标,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和增强服务能力的责任和担当。目前,各科室均已结合科室职能明确了本科室的“学党史强服务办实事”工作载体和目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2021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预期目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制造业投资增长15%以上,规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0%以上。

(一)强谋划抓落实,争当省数字化改革排头兵

1.抓项目,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引培数字经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落地瑞安,打造具有瑞安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特别是我市机械行业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主动抢占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同时,不断完善数字经济企业库,按照“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型数字企业培育发展机制,形成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发展生态,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隐形冠军”企业。力争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达20%以上。

2.抓改革,做大做强产业大脑。以万亩千亿平台工业互联网为基础,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大脑,“组合+整合”政府侧和企业侧有关产业数据,集数据展示、智能分析、链条重塑等功能于一体,构建应用场景,争取列入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大脑”项目试点。同时,建立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产业大脑为支撑,以“未来工厂”、资源要素、数字贸易等建设为引领,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争创全省数字经济系统建设瑞安样板。

3.抓上云,做大做强两化融合。实施5G产业培育计划,推动5G基础设施建设及商业应用进程,谋划打造高质量5G场景应用实例5个以上,新建5G基站102个,实现城区5G全覆盖、重点镇街基本覆盖。同时,围绕设备联网、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典型两化融合模式,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项目)培育,力争新增企业上云超800家,培育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3个,两化融合指数达105。

(二)扩投资拓市场,奋力开创双循环发展格局

1.开展项目平台升级行动。实施“全周期式”管理机制,全力推进“大干项目、干大项目”攻坚计划,提速“万亩千亿”平台建设,挑灯夜战实现新力新材料、特博等39个项目竣工投产,加速实施瑞立汽车零部件智造等重大项目,力争制造业投资增长超15%。全面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把握时间节点,争取上级奖励用地指标。力争完成万东智能制造产业园、东新产城小微园三期、仙降时尚智造(箱包)小微园等小微园竣工投用,全年确保小微园开工4个、竣工3个,数字化建设提升3个。

2.开展科技研发提升行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培育库,谋划储备一批技术水平高、能替代进口产品的大项目、好项目。组建产业联盟,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心协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力争新增省级首台(套)产品3个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个。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织相关镇街、协会开展“地毯式”排摸行动,力争新增温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

3.开展市场拓展加速行动。瞄准国内展会,组织外贸企业、重点工业企业抱团积极参加各类专场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组织瑞安时尚智造企业参加温州举办“中国鞋都”20周年庆,第26届中国(温州)国际皮革、 鞋材、鞋机展览会,中国鞋都鞋类采购节,中国男装展,温州国际眼镜展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时尚活动;力争在产业联盟、区域品牌、时尚旅游、超级工厂、机制保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三)促改造强提升,奋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1.以重塑计划赋能产业提升。全力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升级,进一步发挥我市传统制造业优势,以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为重点,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分行业确定转型主攻方向、主攻重点,抓好断链断供风险点攻坚,增强产业链韧性,力争培育“链主”型企业5家。启动五大战新产业五年倍增计划,加快推进百亿级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等战新产业布局,力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新材料产业产值均增长超12%。

2.以智能技改赋能未来发展。以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工作为突破口,以瑞安市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持续推进22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建设,确保9月底前全部完成验收。全面启动汽车零部件行业全行业智能化改造试点工作,以智能化诊断为抓手,争取年内完成智能化诊断项目150个以上,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50个以上。同时,深入推进省级智能制造项目和“未来工厂”创建工作,建立完善项目库,力争列入省级智能制造项目5个、“未来工厂”项目1个。

3.以改造提升赋能产业优化。实施老旧园区改造提升工程,以“一园一策”机制改造老旧园区,制定老工业园区改造提升时间节点,动态监测进度,力争年底全面完成老工业园区改造提升6个。同时,完善“一企一档”整治信息库,以“帮扶提升、限期整改、要素倒逼、税务辅导”为工作机制,全面整治提升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企业260家、“低散乱”企业300家,整治低效工业用地2300亩。全面壮大优质企业队伍,力争“净升规”企业120家,培育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8家。

(四)防风险优环境,奋力夺取工业经济“全年红”

1.企业梯队再优化。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倒逼企业快速转型升级,预计6月底前完成综合评价工作,力争规下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排名温州前列。建立企业培育动态调整、挂钩联系、跟踪指导、精准服务等机制,狠抓产值超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以上的企业培育,争取新增超20亿级企业3家、超10亿级5家、超亿级20家;净升规企业120家,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8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450家。

2.人才引育再优化。实施“百企聚才、千人成才”企业人才引育工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接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联合高职院校共同育才、共创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重点针对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专业性、特色化培训,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同时,加强全市工业企业创二代接班情况的调查,谋划做好创二代培训工作,做好温州新时代青年企业家推荐培育,为瑞安工业注入转型升级新活力。全年推荐传统工艺领军人才、新时代青年企业家6人、新动能工程师30人。

3.营商环境再优化。以“营商环境提升年”为重要抓手,借助工业经济预警平台等载体,全面收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将问题合理分解给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并定期通报问题化解情况,力争全年问题化解率达95%以上。深入实施“千名干部进千企”专项行动,健全完善政企恳谈、企业问题交办、政策兑现等常态化助企服务机制。开展2021版“两个健康”责任清单督查行动,争取清单100%落地。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