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三举措推进民族乡村振兴 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 ||||
|
||||
瑞安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浙江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全市现有少数民族46个,户籍少数民族人口9044人,外来少数民族人口4.1万余人,下辖4个民族村。近年来,瑞安市立足民族工作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探索精准帮扶措施,提升乡风文明,助推产业转型,三举措全面推进民族乡村振兴。2020年,全市4个民族村村集体收入超4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15万元,着力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瑞安路子。 一、积极探索精准帮扶措施,谱写共同富裕精彩篇章 2017年,建立市领导挂钩帮扶民族村制度,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联系4个民族村,17个部门挂钩帮扶4个民族村,每年开展帮扶调研,为民族村发展把脉开方,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党建带领,连续五年选派优秀干部到4个民族村任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助推民族村发展。积极发挥统一战线资源,激发党派社团和宗教界积极性,打造“1+1”同心帮扶工程,持续结对帮扶民族村发展,瑞安市无党派人士联谊会结对帮扶曹村镇丁凤村,通过杨梅树认领的方式为丁凤村集体年创收10万元;瑞安市社会组织代表人士联谊会结对帮扶高楼镇民族村,立足高山蔬菜基地助力打响“漈门溪畲耕”品牌;瑞安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落实为民族村铺路建桥引水等落实资金80余万元。此外,瑞安市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18]13号)文件精神,持续深入做好与苍南县凤阳畲族乡对口帮扶工作,已落实结对帮扶资金520万元。 二、努力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夯实共同富裕精神基础 做好民族村特色文化礼堂建设,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6+n”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文化礼堂,打造曹村镇丁凤村和马屿镇后姜村民族特色文化礼堂,点亮“石榴籽家园”,使文化礼堂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积极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2021年4月14日成功举办瑞安市首届“三月三”高楼畲乡民俗文化节,温州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纷纷转载点赞,打响民族文化节庆品牌;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举办瑞安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媒,拉近各族群众距离。倾力打造高楼镇民族村“泉山婆婆”报书馆,馆藏100余本报书涵盖文学、教育、传统文化、地方人文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内容,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良好的活动阵地。 三、加强赋能产业转型发展,绘就共同富裕“美丽画卷” 积极培育农产金名片,发展“绿色+智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如“雷蕾”等一批民族乡村优秀农业带头人;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建成白茶、高山蔬菜、杨梅、水果等产业基地,培育高楼镇民族村“漈门溪畲耕”、曹村镇丁凤村“丁岙茶山梅”等民族村特色产业品牌,实施消费助农计划,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注重文旅融合,聚焦全域一体改造,以瑞安市启动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做大做强曹村镇丁凤村研学游经济,助推曹村镇丁凤村先后被评为省AAA级景区村庄、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高楼镇民族村和驮庵村分别获评省AA 和A级景区村;深入挖掘畲字品牌民俗产品,如:畲酒、畲茶和畲家宴,以文创经济提升品牌效益,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群的创收渠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