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4016/2022-232531 | ||
组配分类 | 乡村振兴 | 发布机构 | 瑞安市农业农村局 |
生成日期 | 2022-12-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印发《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 ||||||||||||||||||||||||||||||||||||||||||||||||||||||||||||||||||||||||||||||||||||||||||||||||||||||||||||||||||||||||||||||||||||||||||||||||||||||||||||||||||||||||||||||||||||||||||||||||||
|
||||||||||||||||||||||||||||||||||||||||||||||||||||||||||||||||||||||||||||||||||||||||||||||||||||||||||||||||||||||||||||||||||||||||||||||||||||||||||||||||||||||||||||||||||||||||||||||||||
各功能区党委、管委会,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直属各单位: 《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瑞安市委办公室 瑞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 年 3 月 18 日 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温委办发〔2021〕11 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未来乡村建设作为加快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为目的,以打造高品质生活为核心, 以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全面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全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二)目标任务。将未来乡村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 要抓手,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聚焦人本化、 生态化、数字化、产业化、系统化和未来生态、建筑、创业、经营、健康、邻里、文化、数字、服务、治理“五化十场景”,推进美丽经济、生态宜居、文化风貌、四治融合、幸福生活“五位一体”建设,力争到2025年,打造村域型未来乡村17个、镇域型未来乡村2个、片区型(跨镇)未来乡村1个,着力打造未来乡村“瑞安样板”,未来乡村建设持续走在温州乃至全省前列。 二、基本内涵 (一)基本概念 未来乡村是以智慧互联和数字赋能为总牵引,以“乡容、乡愁、乡风”三乡共建,“农创、文创、科创”三创共融,“智治、智能、智联”三智共享为基本特征,对乡村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进行系统性重塑,推进乡村发展空间布局有机更新,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环境优美、服务便捷、智慧互联、整体智治、共同富裕的,引领乡村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生活共同体。 (二)主题类型 立足乡镇(街道)资源特色、地域禀赋、产业优势和人文 特征等元素,打造以特色农业、科创致富、生活休闲、农旅融合、创意创新、特色文化等不同主题的未来乡村,避免出现同质化。乡镇(街道)根据规划布局和实际情况分别推进村域型(单村或多村)、镇域型(全镇域范围)和片区型(跨镇连片范 围)未来乡村建设。 三、主要内容 以打造“十大场景”为主要内容,推进乡村“五化”建设, 建立健全未来乡村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运营体系、评价体系,把未来乡村打造成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 (一)打造未来生态场景。推行“微改造”,以“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保护村山水林田,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打造绿水青山的秀美田野、秀丽水体、秀色山体,展现自然美,形成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村居与田野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样本。健全乡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开展“无废村庄”运营试点, 探索建立生态系统 GEP 核算制度和应用体系。 (二)打造未来建筑场景。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村庄规划、环境治理、乡村风貌等有机更新,打造浙南韵味和瓯派民居的绿色智慧乡村建筑。探索乡村建筑美学设计,推广环保建材和节能建筑,打造国际艺术气息和乡土原生态兼具的未来乡村建筑。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 让最美景观与最美人文有机融合,让乡村“乡愁”味更浓。 (三)打造未来创业场景。打造三产融合的创业就业服务 支撑平台,推进乡村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培育乡村新业态,打造绿色发展的美丽产业。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支持村集体利用村内闲置厂房、 民居等存量资源打造乡贤会客厅、邻里公共服务中心等场所, 推进“共享办公”“共享创业”,为“乡贤回乡、青年回乡”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四)打造未来经营场景。创新现代合作经营制度,推进 产业和社会资本再结合、再合作,鼓励农村各类主体加入或牵头举办农民合作社,推进乡村资产资源的现代化经营。健全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 产体系、经营体系,探索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新机制。开展以“三位一体”、农村集体产权、乡村治理、“两进两回”为重点的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实现共建共享。 (五)打造未来健康场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康养体育服务设施,建成一条兼具休闲健康、观光娱乐的绿道网,实现半小时医疗圈全覆盖,建设满足不同年龄人口需求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 2 处以上。建立驻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优化完善健康服务保障,有效满足当地百姓健康需求, 保障村民身心健康。 (六)打造未来邻里场景。制定乡村邻里公约,推进移风 易俗,弘扬文明乡风,建设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红白喜事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构建邻里贡献、道德、诚信等积分机制,建立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激励制度及管理平台。串联农村居住区公共场地,通过乡村客厅建设打造多维度的新老村民交互空间。 (七)打造未来文化场景。建立文化综合服务系统,创新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载体,打造乡土文化沉浸式体验服务。组建乡村艺术团,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多元化乡土人才培育和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建有乡土文化展示区或体验基地。挖掘乡村优秀民俗、农耕、节庆、名人、祖训家规等文化资源,打造未来乡村视觉系统,塑造和谐共生的美德风尚,展现人文美。 (八)打造未来数字场景。坚持数字化与未来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系统规划建设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运营、生态建设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加大“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示范基地等产业平台的数字技术应用。建设视频监控、5G 基站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千兆光纤网络、5G 移动网、免费 Wi-Fi 全覆盖,构建完善乡村全环节网络化服务。大力推广“浙农码”,优化涉农主体智能化服务, 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乡村落地见效。 (九)打造未来服务场景。引入城市生活方式理念,提供健身、洗衣、超市、会友、娱乐、阅读等公共服务产品及设施, 发展共享厨房、共享菜园、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生活服务。完善绿色交通服务,打造“5 分钟出村、10 分钟入乡镇(街道)、1 小时进县城”的出行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集成改革, 完善乡村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在医疗教育、养老服务、救助帮扶、创业就业等改善中增进民生福祉。 (十)打造未来治理场景。实施整体智治工程,加快城市大脑向乡村延伸,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完善乡村现代治理体系。结合数字化改革推动乡村治理集成运用,丰富乡村治理的应用场景,延伸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实施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未来乡村党建联盟建设,健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四、建设要求 (一)规划引领,分类实施 结合《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瑞安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高标准编制全市未来乡村总体规划。规划布局要最大限度尊重乡村风貌和文化内涵,提倡乡村建筑美学设计,打造乡土味、瓯派韵、国际范的乡村建筑。严格落实生态、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控制建设强度。乡镇(街道)作为实施主体,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思路,切实做好未来乡村设计建设方案。强化规划管理,明确规划报批手续、修编要求等,方案需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经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后组织实施,全面体现规划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农房拆改建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审批和建设。 (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1. 试点推进阶段(2021 年):完成市域未来乡村规划和设计建设方案,并开展三种不同类型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年底前至少完成 1 个并争取列入温州市级试点重点培育项目。 2. 全面推进阶段(2022 年–2024 年):全面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完善未来乡村相关指标体系,2024 年底完成村域型未来乡村 14 个、镇域型未来乡村 1 个、片区型(跨镇)未来乡村 1 个。 3. 总结提升阶段(2025 年):全面完成未来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未来乡村示范样板区。 (三)风险管控,规范建设 1.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 、防止耕地“非粮化”。 2. 防止以整治之名调整永久基本农田,片面追求增加土地指标,搞大拆大建。 3.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砍树挖山填湖、占用耕地搞人造景观,禁止破坏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 4. 防止开发运营商大包大揽侵占农民权益,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或私人庄园会所建设。 5. 防止出现大修大广场大牌坊、过度彩绘、过度亮化、过度硬化等负面现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会商制度。将未来乡村建设纳 入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工作体系,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将未来乡村建设与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打造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相结合,组建未来乡村建设工作专班,具体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委改革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实行“每周召开协调会议”“一月一会商”“一月一督查”等制度,负责全市未来乡村建设统筹协调和各乡镇(街道)的指导督查。 (二)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扶持。探索综合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等形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乡村建设。发挥利用乡镇(街道)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上级专项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市级财政整合各类资金,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需按照一定的比例用于未来乡村项目建设。 (三)统筹用地保障,合理配置资源。根据未来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统筹谋划用地保障。 充分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坡地村镇、点状供地等措施手段,推动土地要素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形成政策红利。涉及建筑场景的打造项目(如乡村客厅),合理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予以保障。 附件:瑞安市未来乡村指标体系(试行) 附件 瑞安市未来乡村指标体系(试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