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4009/2022-219246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生成日期 | 2022-05-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瑞安市民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
2021年,我局坚持业务工作和疫情防控两手抓,奋力推进瑞安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亮点成效。一是瑞安民政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4月14日,浙江全省水库移民工作会议在瑞安召开;6月8日,浙江地名系列展览首展在瑞安举办,省厅李洁、陈平等厅领导多次来瑞调研、参加活动,四川省民政厅也来瑞调研。工作得到了瑞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安排相关部门拿出资源大力支持民政今年的社工站建设、适老化改造、专职社区工作者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二是全力拥抱数字化改革。1、谋划我市智慧民政暖心服务平台,开发“虚拟养老院”场景应用。全面梳理养老实际需求,集成生活护理、医疗检测、安全看护于一体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让居家老年人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机构服务。该系统还涵盖机构服务监管、民政服务对象信息管理以及志愿公益活动管理等。2、探索和优化“身后一件事”办理。改进服务模式,实行“一员一网”、线上线下结合,由镇街殡仪服务“领跑员”为群众办丧上门引导服务。8月份积极协调解决了公安户口注销与联办平台线上对接难的问题,打通了最后一个堵点,实现了所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截至目前已联办丧事服务8000余例,得到群众一致好评。3、打造“智慧村社通”平台。积极构建村级组织规范运转新模式,集三务公开、要事决策、邻里互助等功能于一体,全市514个村社平台全覆盖,在册用户数约60万人。主要做法被省厅《信息增刊》转发。三是信息方面。除了上述《瑞安市探索“数字化”引领村社整体智治新路径》,我市《推进老年人能力评估为困难老人铸牢养老兜底线》也被省厅《信息增刊》刊发。另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做法与成效》等有关信息被省委办录用。《闭环三步法,推动殡葬绿色转型》被省改革办《竞跑者》刊发。 (二)大力推动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我市重点谋划,加大投入,努力把民政基础设施提升到全省一流水平。今年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6个亿。殡仪馆改扩建工程。计划投资2亿元,改扩建守灵厅、火化间及配套设施,满足全市居民集中办丧需求。目前已上报农转非,待省里审批后即可开工。福利院改扩建工程。计划投资7800万元,建成一个高水平、现代化、功能齐全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正在项目立项中,预计年底开工。上望安心养老中心项目。投资1.5亿元,新增床位700张。已完成桩基工程,今年预计完成投资额6000万元。龙岛桃源养老中心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新增床位366张。现已完成控规调整,争取今年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明年年初开工建设。 (三)有效增强养老服务水平。一是高效推进民生实事。300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全部完工,改造标准从6000元提升到1万元,并首次将三老对象纳入范畴;完成75户智能水流监测报警项目,为空巢、孤寡老人提供实时智能监控;全市23家镇街养老服务中心运行良好,并提升改造了12家示范型村(社)居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打造本地化特色服务。二是打造亮点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为全市1042名困难老人进行照护等级评定,确定补助标准,养老机构按标准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配套“虚拟养老院”应用场景,出台《瑞安市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实施方案》,在南滨、安阳街道建设30张家庭照护养老床位,实现居家和机构互通融合;建设安阳街道养老综合体,打造集医疗保健、辅具租赁、营养配餐、适老化改造展示及养老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康养平台;在瑞安红景天老人公寓开展康养联合体试点,设置1000平米的认知症照护专区,提供高品质的康复护理服务;进一步改造陶山、湖岭、高楼3家敬老院,全面提升敬老院服务质量。三是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力度,开展家庭照护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2500人次,增加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储备,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四)切实增强民政兜底能力。一是加大精准兜底保障。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简化审批程序,扎实做好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年审复核,全市现有低保5448户7980人,低保边缘户471户1215人,特困供养773户773人。今年已临时救助363户819人,支出救助金124.2万元。二是“真爱到家·救助服务联合体”活动。通过微公益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个性化定制,发动社会组织帮扶困难群众实现增收、提升就业能力。同时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知晓度,今年已开展各类宣传10余场次,发放宣传手册2万余份。三是有效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目前已累计救助573人次,护送返乡21人。利用“头条”“抖音”等渠道成功帮助8人回归家庭。为滞留超过三个月无法查明身份的29人落户安置。四是扎实做好移民工作。今年我市后扶项目76个,总投资3607万元,移民补助2822万元。现所有项目均已开工,其中45个项目已完工并通过验收,完工率59%,其余项目均可在10月底完工。同时着力打造塘下城东、飞云龙珊和湖岭贾岙等3处新时代美丽移民村建设最优示范点。有效推进国有剩余宅基地和汀八村、大树村等积案的化解。 (五)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是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重新修定相关政策文件,规范职业准入、完善管理考核、强化保障激励和退出机制,4月份组织公开招录62人。第二批计划招录70人,目前已报名结束。二是拟定《城乡社区协商操作规程》。目前已通过温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预计年底前可完成标准订制。标准发布后,将成为我省首个地级民主协商地方标准。三是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1374家(其中社团370家,民非1002家,基金会2家)。登记枢纽型、支持型镇街社会组织服务中心23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99个,社区社会组织备案4504个。四是继续打造提升“红社智库”(瑞安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30家社会组织实体入驻,机构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入驻社会组织能力明显提升,多次接待各级领导参观考察。五是不断深化社工慈善工作。今年新增9家社工站,目前建成我市社工总站、15家镇街社工站和2家社区社工站。制订出台一整套社工站建设运营、绩效管理和财政补助办法,并通过举办公益项目智造大赛、“9·5慈善日”直播卖货等活动募集60多万元支持社工站项目。通过发放奖励金、开通职称评审等措施给社工考试通过人员激励,今年我市国家社工考试报名2240人,创历史新高。 (六)深入优化专项社会服务。一是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出台《瑞安市日常公墓、“禁新”监管制度》,巡查发现新建、翻新私坟1826座,排查出“四边区域”尚未治理或治理不彻底的私坟972座,全部完成整治。开工建设节地型乡村公益性公墓2座,立项3座。出台《瑞安市公益性骨灰堂(楼、廊)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已有3个村完成骨灰堂前期选址和立项。推广“云祭祀”“代祭扫”,举办2021年“平安清明文明祭祀暨第三届集体花葬活动”,获人民网点赞关注并报道。二是打造优质婚姻登记窗口。加快推进婚姻登记场所达到5A级标准建设,推广网上预约,目前已办理婚姻登记7118例,登记合格率100%。三是全面深化地名文化建设。开展瑞安地名文化摄影大赛,拍摄《百里风华·千载塘河》地名文化宣传视频等。 二、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数字化改革进展较慢。特别是在开发具体应用场景方面谋划不够深入。 二是养老床位任务难度较大。今年我市新增机构项目完工的较少。像飞云龙岛桃源项目,因村民对青苗补偿要求较高,土地征收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儿童之家建设方面。部分镇街对儿童之家建设不够重视,工作推进缓慢。部分已建成的儿童之家功能不全,运行情况不好,没有开展相关活动。 四是水库移民安置点国有剩余宅基地问题。剩余宅基地分布广,数量多,侵占时间跨度长,成因错综复杂,处置难度很大。 三、2022年工作思路 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我局谋划的“家庭照护床位的智慧化应用场景”项目已完成招投标,正在加紧建设,预计11月底投入运营。二是快推进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殡仪馆、福利院的改扩建和相关养老机构项目。三是进一步健全“幸福颐养”体系。打造玉海街道养老先行区,实现养老“点单式服务”,通过3个综合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若干个“一站式”养老服务站点,打造全域1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四是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助推共同富裕。加强镇街社会救助业务培训,确保救助工作精准高效。开展社工和志愿者专业培训,规范公益慈善活动,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并指导做好规范化运行等。 我局将在温州市局的指导下,补齐短板,紧抓落实,争取瑞安民政工作持续走在温州和全省前列,为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