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
索引号 | 001008003004120/2022-225881 |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 | 瑞安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22-08-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瑞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3001号提案的答复函 |
民革瑞安市基层委员会: 贵委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弘扬利济文化,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的建议》(政协提案20223001号)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利济医学堂是瑞安名医陈虬等人在清光绪年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采用西方办学制度和方法,传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新式中医学校。该学堂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办学期间培养了三百多名优秀的中医人才,对满足民众的医疗需求和浙南地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市文化的杰出代表,对我国中医教育开创新路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医药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利济医学堂的保护、利济中医药文化传承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政策环境保障有力。我市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传承利济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等文本,实施利济中医药挖掘保护、开发利用、转化创新和宣传普及等“四大工程”。 (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目前有公立中医院1家,民营中医院4家,中医诊所94家,共有中医医师722人,中药师189人。全市公立医院均设有中医诊疗科室和中药房,所有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立中医馆。全市建成国家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名,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1名,浙江省基层名中医5名,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各级学术组织中担任理事或副主委等职务的30余名。全市建成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在建“十三五”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中医整脊脊柱学),“十三五”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2个(脾胃病科、肾病科);建成骨伤、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脾胃病、心血管病等7个温州市级重点专科。中医医疗机构布局、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中医学科建设均能为利济中医药文化传承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三)品牌宣传持续推进。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发挥中医药科普优势,助力塑造“利济医学”中医品牌形象。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建立社科普及工作规章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和配套设施。目前,利济医学堂配备了安全监控设施、联络设备以及与科普工作相关的设施器材。同时,还开辟专门的窗口,便于公众阅读和索取科普资料;配备15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二是积极做好推广。充分发挥利济医学堂自身优势,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和个人联合开展一系列社科普及展,如与市博物馆、虹桥路小学合作打造中医移动博物馆等,近年来举办各类中医品牌展览近20场次,参观人员达上万人次。此外,还制作精美的利济医学堂、中医文化的简介折页、画册、视频影像资料,每年发放宣传资料均达到20000多册。三是培养学生队伍。与隆山小学、玉海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志愿讲解员队伍,通过实地参观、解说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利济医学”中医品牌文化,每年接待中小学生12000余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各地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弘扬利济文化,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已经势在必行。下一步,我们将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管理组织架构,做好利济医学堂品牌、医学研融合发展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三篇文章。 一、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 (一)谋划中医药示范县创建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2022年-2024年创建周期内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工作,我市将以此契机,全面加强我市中医药事业建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提升中医药实力,争取成功完成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弘扬利济医学文化,推动中医传承创新发展。争取在2023年落实创建相关工作,通过成立中医药示范县创建工作专班,在市卫生健康局设置独立的中医药管理科室,针对创建要求开展自评,列出问题清单,做好补差工作,合理安排、妥善有序开展创建工作,切实提升我市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完善中医药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完善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完善市政协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协商课题组拟定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任务清单,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协同与落实,集中资源、合力解决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市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局),承担中医药发展综合协调工作,负责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统筹推进建设中医药示范县建设。 (三)出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规划文本。研究出台我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规划我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整体发展,内容涵盖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治未病、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中医药人才建设、中医药治理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及时开展工作评估和“回头看”,确保完成规划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二、做大做强利济医学堂品牌 (一)建设中医药特色街区。以利济医学堂为核心,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布局名中医馆、中医药展览馆、中医康养保健中心、药材展示交易中心等,促进中医药创意经济与历史街区融合发展。以特色街区为依托,整合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药材基地、中医医疗机构、名胜古迹、老字号名店及药膳食疗馆等资源,规划打造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 (二)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收集整理出版我市中医药古典古籍,推广本地特色中药药方验方,争取将温郁金产业文化逐级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利济医学堂300多位中医的师承脉络,讲好瑞安中医药故事,重点阐释陈虬、陈宝善、池志澂等中医名家思想。发挥瑞安市中医药学会作用,恢复利济中医师承模式等优良传统。 (三)凸显利济文化品牌。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地标,推出中医药文化宣传精品;加强“利济中医”知识产权保护,注册“利济中医”地域品牌,以“利济”冠名保健项目,重点打造,做大做强;探索依托集云山公园项目,利用山坡地建设一定规模的利济中草药百草园,打造利济中医主题公园,成为市民及中小学生游玩参观的研学基地,传播中草药知识;将利济中医文化品牌和文化创意生动有机结合,创新推出丰富多彩的利济中医文化衍生品,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加强利济中医文化的传播宣传,营造浓厚的气氛,着力提高利济中医文化知晓度。 三、做大做强医学研融合发展 (一)组建高能级科研平台。探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成立利济医学研究院,整合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单位现有科研平台,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研究,加大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院内制剂开发利用。组建温郁金研究院,聚焦温郁金道地药材价值的中药创药、中药改良型新药、中药复方制剂等新药研发,激活中药种植产业能力。 (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依托高能级科研平台,探索组建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中医药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优先启动温郁金道地性基础研究和专属指控技术研发,修订温郁金、温莪术和片姜黄的法定质量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向国家药典委员会提交新的质量标准报告。 (三)打造智慧中医平台。顺应“互联网+中医”发展趋势,利用内外瑞安人资源优势,融合利济中医文化,打造在线博物馆、网络学堂、互联网医院等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积极营造利济中医文化氛围,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交流,提升中医诊疗技术水平。 四、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发展 (一)加快中药种植规模化。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温郁金、金银花、铁皮石斛、绞股蓝等品种为重点,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加工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等发展方向,打造地道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等,努力实现产值亿元的产业规模效应,打造温郁金种植标准化基地,逐步推行“订单种植、托底收购”服务模式,保护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二)培育中医药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本地中医药龙头企业,通过政企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组织实施莪术油深度研发项目,提高莪术油相关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有针对性地招引中医药头部企业,推动产业项目在瑞落地。比如,未来药业集团已完成温郁金产业规划布局及项目投资方案,可考虑给予相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展壮大瑞安温郁金生物制药产业,带动中医药产业实现突破发展。 (三)做强中医药商贸流通。建立中医药优势品种培育机制,从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品牌营销等方面予以扶持,特别是温郁金相关产品要开展“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提升品牌内在价值。创新工作机制,争取有关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我市中医药产品,对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采购本地中药产品进行考核激励。发挥“互联网+中药”的优势,谋划建设温郁金等专业中药材交易市场,扶持培育大型连锁药房和医药流通企业。 最后,感谢贵委对瑞安中医药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瑞安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