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4019/2023-250183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 发布机构 市卫生健康局
生成日期 2023-10-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4137号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 2023- 10- 16 15: 50: 23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卫生健康局
字体:[ ]

叶大正委员:
你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优化政策,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的建议》已收悉,对你的建议,我局会同民政、人力社保、医保等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提出的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的建议,是生命全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解决“老有所养”民生福祉问题的重要路径,对我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提案中提出的问题,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关爱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
(一)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试点。玉海街道宾阳门社区、湖岭镇大岭垟村等村社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试点,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一对一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评估,建立心理服务档案。对评估结果显示正常的老年人,鼓励其继续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积极带动身边老年人共同参与社会活动。对评估结果显示轻度焦虑、抑郁的老年人,可实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随访。对评估结果显示疑似存在认知异常或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建议其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健康门诊就医。
(二)开展失智老人关爱行动。为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根据《浙江省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浙卫发〔2022〕17号)要求,研究制定了《瑞安市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市开展失智老人关爱行动。2022年评估2万余例,评估结果异常的1291例;2023年已评估近2万例,评估结果异常的890例。对评估结果异常的老年人,引导或帮助转诊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做进一步诊断;基层医疗机构结合诊断结果,进行分类干预。
二、开展多种模式医养结合服务试点
(一)“医康养”一体化模式。根据国家卫健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老龄发〔2022〕25号)文件精神,支持医疗资源富余的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床位开展养老服务。高楼镇卫生院积极探索医疗、康复、养老一体化模式,在院内开展养老服务,设立颐馨康养中心,目前入住老年人25人。
(二)养老机构巡诊服务。各基层医疗机构已与49家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签约率达100%,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建立专项档案,每周开展巡诊服务。
(三)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市三医在马屿康馨红日老年照护中心设立医务室,提供“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长期派驻医务人员开展诊疗和康复护理等服务。阁巷卫生院与南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同一法人,在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医务室,由阁巷卫生院排住医务人员开展诊疗和康复护理服务。安阳红景天老年公寓独立设立医务室,为入住老人诊疗服务,同时由安阳街道瑞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开展健康教育、慢病随访、健康体检、中医康复等服务。对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予以补助10万元建设经费;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相关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三、完善养老保障网络
(一)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我市已建成24家养老服务中心、40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镇街全覆盖,基本能够惠及全市所有老年人。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49家,可提供养老床位3941张,其中林垟幸福亿家等机构可开展认知症照护,不断满足各类养老需求。
(二)加大财政养老服务力度。出台《瑞安市养老服务资金补助实施办法》(瑞民[2019]135号),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养老服务人才等多维度给予补助。在此基础上,今年已实现高龄老人津贴发放全覆盖。出台《瑞安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细化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内容,精准对接需求,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精细化和精准化,满足养老需求。
(三)促进数字化养老。通过智慧养老网络平台进行养老服务供给,提供助餐以及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内容,如玉海街道真情养老院、塘下上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通过瑞安市幸福安养云平台实现辖区内院外老人送餐服务,山东青鸟、上海安康通等服务供应商借助温州养老服务超市给符合政府购买服务政策要求的对象提供家政、助洁等服务。
(四)培育养老服务人才。全市有1家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和6家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具有老年服务相关项目培训资质,为养老机构中老年照料、药膳制作、养老护理员等从业人员开展岗前技能培训。为支持我市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发展,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与服务质量,将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中,并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
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关爱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完善养老保障网络。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支持。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