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策解读专题 > 文字解读
索引号 主题分类
成文日期 2024-01-08 发布机构
有效性
瑞安市“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3- 12- 26 14: 37: 54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卫生健康局
字体:[ ]

12月22日上午,瑞安市“改善就医体验 提速生命急救”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虞峰云,市委改革办副主任蔡敏乐,市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陈圣珍,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曾晓秋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陈智杰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文字实录

主持人:

有请瑞安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虞峰云通报瑞安市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总体情况。


瑞安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虞峰云: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急救事业,是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体现。今年以来,瑞安市以承接省委改革办“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试点为契机,构建县域一体、多跨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打造了“快速响应、精准定位、全程互动、一路畅通、实时报销”的院前急救“瑞安模式”,取得了“一升一降三更优”的成效。一是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提升。改革以来,全市院前心肺复苏成功19例,成功率达9.4%,其中难度极高的脑复苏成功9例,成功率达5%,同比增长70%,均居温州各县(市、区)首位。二是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显著下降。城乡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从原来的10分2秒缩短至8分59秒,较全省平均用时少了5分2秒,为紧急医疗救护争取了“黄金时间”。三是院前急救机制更加优化。构建“1+18+N”县域一体三级院前急救专业服务体系,实现急救体系更优;打造报警调度响应“零分钟”模式,实现急救流程更优;急救单元“三人组”配置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资源配置更优。

下面,我把院前急救一件事整体情况分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个介绍:

一、高效统筹,构建县域一体急救服务体系。探索推进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形成专业急救向基层急救动态延伸,与社会急救资源融会贯通的立体急救模式。一是打造三级急救网络。搭建由1个县级急救指挥中心、18个镇街级急救站点和N个村级医疗机构组成的“1+18+N”三级院前急救专业服务体系。将急救服务网络向乡镇街道和乡村延伸,贯通乡镇街道急救单元和乡村急救哨点,培训村社卫生室、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690名。二是联动提升急救能力。举办院前院内急救能力提升项目培训班,不断提升院前反应能力,目前已开展培训6期,覆盖18个急救站点130名医务人员。组建院前急救骨干队伍,下沉各急救站点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新设站点、薄弱站点急救水平,两个站点实现心肺复苏成功案例“零”的突破。三是共建社会急救生态。建立网格化急救志愿队伍,以村社为单位,吸收村社干部、村社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热心村民等群体成立急救志愿者小组,并统一纳入“急救互联”App管理。配强急救设备,基本覆盖学校、商场、办事大厅等人流密集场所。今年已新增培训急救志愿者5415人,建成村社急救小组495个,AED累计布点228台。

二、多跨协同,创新高效便捷急救服务机制。与公安、交警、医保、农业农村等部门积极联动,构建跨部门横向应急联动机制,全力打造多跨应用场景,成功开展1例渡海救援案例。一是创新推出“精准找人”机制。针对特殊群体“不会说”“说不清”的问题,率全省之先取得电信手机定位权限,并打通公安、民政、大数据、残联等各部门数据,接到特殊群体呼救后,通过反馈来电号码给公安找人专班,同时利用信息查询“一键呼叫”功能,双管齐下实现快速找人,目前已成功救治22人。二是创新推出“协同护航”机制。针对急救车拥堵导致延误危急患者施救问题,联合交警部门实现路况信息互联互通。接到重特大救治警情后,急救车将自动生成最优路径并触发“一键护航”申请,由交警指挥中心开启护航,根据实际路况采取红绿灯控制、调整交通秩序等护航措施,合力实现“零堵点”。三是创新推出“实时报销”机制。转变院前急救费用“先行垫付、事后报销”模式,创新构建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县域5G卫生专网,率全省之先实现车上医保实时结算。从10月20日试运行以来,全市18个站点院前急救车辆均配置医保刷卡系统并投入使用,已实现有效结算345次,产生医保刷卡金额7.51万余元。

三、数智赋能,建立衔接顺畅急救服务流程。以信息化建设助推院前急救全要素数字化,打造“急救现场—救护车—医院”多方协作的应急智救联动网。一是急救节点前移“零等待”。针对救护车到达现场前的空档期,上线急救优先调度系统(MPDS),设计胸痛、脑卒中等33种医疗预案,由调度员根据描述病情迅速派单,并实时指导求救者或家属现场自救,实现院前急救“节点前移”。目前已开展电话指导116例,指导成功率7.76%。二是志愿急救援助“零阻碍”。打通“急救互联”App、“AED地图”,充分调动社会急救资源和力量。通过急救调度系统向事发地500米内的在线志愿者一键派单,志愿者通过App接单后立即获取报警人、最近AED点位并与调度员保持全程沟通,实现移动急救与固定急救结合、志愿者急救与专业急救相结合的响应体系。三是院前院内衔接“零时差”。运用5G技术,搭建院前急救系统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信息衔接平台,实现病人基础信息、车载视频、车辆位置一屏集成,急救中心、急救车、救治医院三方互联互通,对疑难杂症病患进行提前分诊、远程会诊指导,做到“上车即入院”“急诊室前移”,提高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目前已成功救治800余人。


记者提问:

据了解,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是省里“微改革”的项目,为什么是“微改革”?又是怎样推进微改革实施的?


瑞安市委改革办副主任蔡敏乐:

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是今年省委改革办推出的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项目,从大家常见但却是反映最强烈也是群众最关心的“就医感受”出发,以院前急救一件事作为小切口,以小见大,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升群众获得感、安全感。

在举措上,我市成立了工作专班大力推进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抽调10家单位业务骨干合力参与改革攻坚,一方面完善顶层设计,谋深谋细改革路径,主要是通过完善实施方案,形成“134”体系架构,即以建成全域“10分钟急救圈”为1个总目标,聚焦优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服务机制、服务模式3大任务,加强组织、经费、数字、宣传4大保障;另一方面高效统筹,加快破解难点堵点。主要是围绕公平急救、高效送救、精准施救三个环节挂图作战,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凝聚了卫健、公安、交警、民政、医保、综合执法等部门的多方合力,在精准找人、协同护航上创新了“医警联动”信息推送机制、E路护航模式等,并开创了省内急救车上实时医保结算的先河。同时,我们积极构建社会急救生态,发挥红十字会的作用,通过急救支援队伍的建立和常态化培训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并志愿参与到院前急救之中,把院前急救的时机从“院前”再提到“车前”,为生命急救再争取几秒黄金时间。


记者提问:

10月份我省发布了《浙江省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7大项任务,请问我们“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对就医感受、患者体验有哪些帮助和提升?


瑞安市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陈圣珍:

我局一直致力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我市也积极推出了“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出台了各项便民、惠民措施。“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从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角度,弥补了救护车到达之前的急救“空窗期”,使院前院内衔接更加高效,做到了救得更快、质量更高、服务更优。

从改革来看,首先是实现了急救节点前移,从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开始即触发急救流程,调度员可以做到边指导、边派车、边向事发地500米范围内志愿者发送救援请求,对于特殊群体,调度员还能同时借助定位系统和“医警联动”等精准找人,因此改革中我们也特别增配了调度员力量,确保患者“零等待”。

其次是急救质量和效率实现了提升,我们不断升级软件和硬件,如上线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打造院前院内信息高速互通,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塘下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五家市级医院开展了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对接,通过5G技术,将车辆位置、车载视频、患者生命体征数据等信息实时共享,便于院内医生提早介入,及时作出病情判断并进行远程指导、视频会诊,提前制定抢救方案,实现“上车即入院”,今年已开展协同救治800余次;同时为所有急救站点增配了急救护士,7个站点增配了专业担架工,均24小时待命。

最后是急救服务实现优化,改革中我们对现有医保刷卡系统改造升级,通过急救车内5G无线卫生专网,实现了车上医保实时结算,改变了过去医保支付功能只能在院内进行,院前急救费用需要患者全额垫付,事后再到政务服务大厅报销的繁琐流程。上线以来已帮助345人次实现了院前急救费用报销“零次跑”。


记者提问:

我们在介绍中看到了精准找人机制对特殊群体帮助很大,请介绍一下如何保障这个机制顺利运行?


瑞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曾晓秋:

我们调度中心常常接到患者说不清或说不了话的呼救电话,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老年人、听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或是煤气中毒、脑溢血、心梗等突发急病时,无法准确知晓病情和具体位置,给急救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对此,我们创新精准找人机制,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精准找人工作专班机制。建立与公安业务部门的专用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反馈来电号码给公安找人专班,实现快速找人,到目前已有22人获得救治。

二是打通手机基站直接定位。率全省之先获得了电信的手机定位权限,实现三大运营商手机号码基站定位全覆盖(在省内,除杭州外,其他电信基站定位没有授权给120调度系统)。经手机号码呼入120的呼救对象,大部分能直接锁定其所在位置,误差不超过200米半径范围。

三是创新信息查询“一键呼叫”功能。以信息化手段对接大数据、运营商及户籍人口数据库,实现群众亲属及密切关系人手机号码加密查询并实现一键呼叫。通过精准找人机制的建立,尽我们的努力,不放弃任何一名需要帮助的患者。


记者提问:

刚才虞局长介绍的时候提到了“1+18+N”院前急救服务体系,能不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瑞安市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陈圣珍:

我介绍一下“1+18+N”院前急救服务体系。为了解决各站点急救资源和急救能力不均衡等问题,推进急救资源下沉,我们以改革为契机整合全市急救资源,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人民医院牵头,全市18家急救站点挂靠医疗机构共同联合组建院前急救联盟,刚才提到的“1+18+N”院前急救服务体系,1就是120急救指挥中心,18就是我市现有急救站点18个,分布于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罗凤、桐浦、曹村、平阳坑4个站点为新设站点,N代表我市村级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优化后,打破了各急救站点小、散、弱及各自为战的局面,充实了急救人员的培训师资,提升了区域应急医学救援水平和能力,特别是新设站点、薄弱站点急救水平,畅通医疗急救“微循环”,激发院前急救“新动能”,为城乡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托底。


记者提问:

“大急救”环境的形成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请你介绍一下在建设社会急救生态上,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瑞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曾晓秋:

急救突出的是急,危急重症患者如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黄金时间4分钟,4分钟内急救车一般难以到达,这个时候第一目击者或就近的公众施救就非常关键,所以社会公众掌握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极为重要。为了形成人人学急救的氛围,把院前急救的时机从“院前”再提到“车前”。今年我们建立了网格化急救志愿队伍,以村社为单位,吸收村社干部、村社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热心村(居)民等群体成立了495个急救志愿者小组,每个小组不少于3人。同时我们协同红十字会开展了13期专题培训,培训了825人次;开展了急救知识普及72期、大众急救技能培训92期,覆盖各行业人群8.69万人次,统一纳入“互联急救”志愿服务App在线管理的志愿者已达5416名。紧急情况发生时,调度员可以通过急救App,向患者周围500米以内的志愿者发送申请,志愿者响应后就能立即获取患者和最近急救设备的位置信息,第一时间赶往救援。后续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院前急救工作中,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来源:天瑞地安APP、市卫健局党建宣传科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