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公开征求《瑞安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 06- 20 15: 07: 4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瑞安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编制进入关键阶段,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于2021123日(星期)之前,将意见反馈至市应急管理局。

1、电子邮箱:wmh1180@163.com

2、通信地址:瑞安市安阳街道时代大厦A幢1116室,联系电话:65889250.

附件:《瑞安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瑞安市应急管理局

2020年12月24日

 

 

  

 

 

附件

 

 

瑞安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年十二月

 

 


 

一、改革与发展基础 1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效 1

(二)面临的机遇 4

(三)面临的挑战 5

二、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主要目标 8

三、主要任务 10

(一)健全权责分明的应急责任体系,全面提升执行落实能力 10

(二)建立高效运转的基层应急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基础能力 11

(三)构建全面立体的风险预防体系,全面提升精准管控能力 12

(四)优化公正规范的监管执法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15

(五)构建立体高效的信息监测体系,全面提升灾害预警能力 16

(六)建设专业有序的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7

(七)构建分工明确的应急指挥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指挥能力 18

(八)构建智慧务实的应急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19

(九)健全引领示范的应急科技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支撑能力 20

(十)打造多方参与的应急宣教体系,全面提升宣教科普能力 21

四、重点工程 24

(一)数字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工程 24

(二)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建设工程 25

(三)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建设工程 26

(四)应急产业发展培育提升工程 27

(五)全民应急素养宣教提升工程 28

(六)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提升工程 28

(七)渔业船舶安全整治提升工程 30

(八)城市安全统筹规划建设工程 32

(九)化工园区综合整治提升工程 33

五、保障措施 35

(一)强化组织保障 35

(二)强化经费保障 35

(三)强化协调衔接 35

(四)强化监督评估 35


擘画应急蓝图,护航“重要窗口”

——瑞安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第四稿)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紧紧围绕在“重要窗口”建设中“敢于领跑、做好示范、当好旗手”的目标定位,打好“三大会战”、建设“三大名城”,以瑞安的实干担当,当好“重要窗口”排头兵,为全省“重要窗口”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提供更多素材。打造应急管理事业、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是瑞安争当“重要窗口”建设者维护者的先决条件。同时,“十四五”规划是应急管理领域机构改革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奠基应急管理事业的一个规划,编制和实施好瑞安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与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融合发展、打造至美瑞安”战略目标,强化安全生产、防汛抗台、森林防火等主体责任落实,顺应机构改革大趋势,牢牢把握“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三大关键词,向改革创新要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初步构建。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人员转隶、职能划转等各项工作,积极、高效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各部门加强沟通对接,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均将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纳入“三定”方案,各乡镇(街道)单独设立应急管理中心,进一步明确职责规定,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防汛防台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针对机构改革中合并的安全生产、防汛抗旱、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事项,重新梳理权力清单和职责清单,完善执法事项体系,持续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工作。

2.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向好。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 “5+5”专项整治行动、全领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工作,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落实安全生产七大攻坚战,深入开展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整治行动,对全市剧毒、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等开展严管、严治。成立157个安全生产互助管理联盟,参盟企业达8300多家,累计整改各类隐患2.8万项,成功承办全省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座谈会暨推进社会化服务工作现场会。

3.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扎实推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精准高效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初步建立了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防台机制和工作流程不断理顺,建立健全1412”指挥体系(即1个市防指+4个专业分指挥部+1个监测预警中心+2个前线分指挥部)。建成可用避灾安置场所339所,4个防汛物资仓库共储备3万余条袋类物资6000余套雨衣、雨鞋,600余顶头盔等各类防汛物资,1市级减灾物资仓库5.5万余件救灾物资。全市共配备1辆应急指挥车、536只卫星电话、50只抢险记录仪、7只无人机、13只冲锋舟、265发电机等应急装备,并实现了27座水库视频、重要水闸、重要堤防海塘监控设施全覆盖。为全面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有效增强。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华峰应急救援队组建瑞安市危险化学品专项应急救援队鼓励企业挑选精兵强将参与应急互助服务队伍建设,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服务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充实壮大市级应急救援队伍。指导重点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企业自救能力,加快推进全市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协调推动其他市级专项预案编制工作,指导各乡镇(街道)修订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加强预案管理。加强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依托信息化建设推进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置协调联动,健全信息发布、应急响应、灾后调查评估等制度。

5. 社会公众应急意识不断提升。完善安全宣教培训体系建设,建立横纵贯通的网格化宣传教育模式。深入开展国际地震日、防汛宣传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宣教活动,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发各类互动式、体验式宣传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引导全民参与到应急管理宣传活动。运用新方法、新载体,在网站和新媒体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应急救援开展科普宣传,通过漫画、图说、动画等方式,“七进”试点经验基础上,弥补短板,推广亮点,创新方法,多维度推进,打造瑞安应急管理宣教“五进”升级版。加强公益宣传和警示教育,向社会大众进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技能的科普宣传,真正使安全发展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市应急管理领域“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专栏1 “十三五”期间主要指标情况

指标名称

2016年

2019年

下降幅度

各类安全事故起数

85起

25起

70.6%

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60人

25人

58.3%

重大以上事故起数

0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765

0.025

67.3%

 


(二)面临的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视。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安全发展观”的思想,确定了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为应急管理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重要窗口建设奠定奋斗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为奋斗目标,拉高工作标杆,主动站在更高坐标系、对照更强参照系,以瑞安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工作特色,取长补短,找准发力点,为浙江重要窗口提供最靓风景、展现瑞安最亮风采

3.经济提升带动应急工程建设与发展。2016年以来瑞安市经济稳步提升,2019年全市GDP达1003.96亿元,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在线培训、网格化服务等安全服务供给提供了物质保障。

4.立足瑞安,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为瑞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瑞安实际为立脚点,确立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应急管理工作,按照“高、统、快、防、实”标准,以“三个严防”和“四不发生”的工作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灾害防御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

5.安全发展客观需求奠定群众基础随着全市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组成。公众安全意识的普遍提高,对应急管理有了客观的现实需求。

6.机构改革成果奠定发展基础。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来,瑞安市应急管理系统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率全市之先进行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奠定发展基础。

(三)面临的挑战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亟需理顺。2019年,瑞安市应急管理局成立,以原瑞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主,承担安全生产监管、防汛防台、森林防火、减灾救灾等职责,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中心也相继挂牌,职能与市应急管理局大体一致,但市级层面和镇街层面部分具体工作协调机制运行不畅,与其他相关部门、机构职责边界不清,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亟待理顺。

2.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仍然突出。全市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存在共性问题,企业所处环境混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搭建占用消防通道等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新冠”疫情冲击,各类企业经营困难,安全生产投入减少,导致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各类风险隐患普遍存在,安全生产潜在风险巨大。

3.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能力薄弱。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全市在编执法人员186名,监管生产经营单位近2万家家,监管对象广任务重,人员力量矛盾突出。基层灾害监测站网建设迟缓,重大灾害事故风险监测能力不强。防灾救灾基础设施不足,全市现有避灾安置场所339个,但部分场所建设不规范,难以有效快速保障巨灾情况下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4.应急指挥救援能力有待提升全市重大灾情统一应急指挥平台还需完善,事故现场信息难以第一时间全面准确获取、快速报送。应急救援队伍对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的覆盖不全面,救援装备种类不全、数量不够,专业化实训演练条件不足,大型装备运行维护困难。

5.风险防控体系科技赋能不足。风险防控体系目前在试点探索,尚未形成有效经验,难以支撑“四新经济”下安全发展的需求。应急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成果转化率不高,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滞后,难以支撑风险防控创新发展带来的挑战。


二、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安全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和损失。锚定温州市委赋予瑞安在“重要窗口”建设中“敢于领跑、做好示范、当好旗手”的新使命新要求,以“加快融合发展、打造至美瑞安”为战略目标,以“城人产”融合为发展路径,以“打好三大会战、建设三大名城”为主要任务,以十大责任捆绑攻坚行动为工作载体,以高质量发展“八大组合拳”为重点举措,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建设“重要窗口”的开局胜利。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坚持“党委领导、协同应对”;

3)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4)坚持“风险防控,精准施策”;

5)坚持“综合减灾、关口前移”。

(三)主要目标

应急管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果,本质化、系统化、法治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杜绝较大以上事故,有效压减一般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市排名持续向好,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以及道路交通、火灾、特种设备等领域相对指标与“十三五”末相比持续下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控制在1%以内,防汛防台工作中坚决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有效降低损失。指标体系见专栏2

专栏2瑞安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分类指标详表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值

1

防范

防治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待定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待定

3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控制在0.0094以内

4

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5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控制在1.36以内

6

渔业船舶事故死亡人数

待定

7

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

控制在0.047以内

8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

控制在0.2以内

9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

80%

10

高危行业亿元生产总值从业人员人数

(待衔接)

11

危化品生产企业入园率

(待衔接)

12

应急

救援

沿岸100海里海域监管机动力量和搜救单元到达时间

<90分钟

13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时间

<10小时

14

应急航空救援响应时间

30分钟

15

森林防灭火队伍建设达标率

100%

16

应急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

>1%(待衔接)

17

城镇建成区消防站覆盖率

100%

18

减灾

救灾

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

90%

19

森林火灾受害率

0.8%

20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GPD比例

控制在0.9%以内

21

年均每天人口因灾死亡率(国家<1.3)

<1

注:指标值中“*”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权责分明的应急责任体系,全面提升执行落实能力

1.完善应急组织体系推动瑞安市和各乡镇(街道)二级党委政府成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应急委员会,健全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工作职责以及运行规则,统筹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推动各级应急委员会设立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专项委员会;2021年底完成瑞安市应急委员会组建工作,2023年底完成全部乡镇(街道)应急委员会及专委会组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议事协调机构运行规则,发挥其对重要决策、重点工作的统筹职能,加强对成员单位履职情况的督促检查。

2.织密应急管理责任网络。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党政领导责任制清单,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核心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职责,落实统筹协调督促,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出台瑞安市党政部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工作等系列责任制规定,及时梳理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监管责任,消除安全监管和灾害防治盲区和漏洞。落实行业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各行业部门建立行业领域安全管理办法,形成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条块清晰的责任网。

3.健全责任落实监督机制优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考核机制,形成应急管理综合考核制度,全面科学优化考核标准,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日常考核与现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责任落实监督,充分运用督查、警示、约谈、通报、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打好监管“组合拳”。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事故调查组织、经验教训反馈和整改措施落实评估机制,通过事故反思,及时补足应急管理链条的缺位。

(二)建立高效运转的基层应急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基础能力

1.加强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升区域网格员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加强基层应急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实施应急管理素质大提升工程,在组织、预案、队伍、载体、平台、机制、设施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安全生产、防汛、森林防灭火、气象灾害、地质(地震)等领域应急管理智库建设,推进社会化服务工作,提升基层技术支撑能力。安全生产监管和防汛防台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原则上要在机构限额内单独设置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不少于5名行政或事业编制人员专职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且至少配备2名以上具有执法资格人员,做到专编专用。

2.提升基础设施抗损毁能力。按照经济性和安全性兼顾的原则,提升关键设施抗灾设防标准。升级老旧防灾减灾、消防、城市地下、森林防灭火、风险监测基础设施,并对基础设施及时录入瓯海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基础设施信息的即时录入、动态更新、共建共享、实时监测。统筹推进城乡生命线工程、防洪抗震工程和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抗损毁能力建设,增强城市发展的“韧性”。

3.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基础机构、队伍、物资、培训、演练标准化建设;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基层安全监管人员专职专岗,加强镇街级安全监管机构和力量建设。全力推动安全监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制度,设立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属网格,推动网格化监管工作规范化、长效化。推进森林火灾防控综合治理,加强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三)构建全面立体的风险预防体系,全面提升精准管控能力

1.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加强规划引领管控。严格安全准入条件。加强灾害风险防控明确重点高危行业领域、重点控制区域企业安全准入标准,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科学规划各类功能区空间布局,严控高风险区新建项目。建立风险研判机制,科学评估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安全风险,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严格安全准入条件。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须经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高危行业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未通过安全评估的不准立项;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取缔。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时淘汰落后的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条件的产能。

2.加强灾害隐患排查。构建风险隐患辨识标准。瑞安市有关部门依据本市实情制定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标准规范和相关实施细则,并对覆盖灾害风险和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标准进行整体评估。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并遴选相关工作人员,以应急管理局为牵头部门联合资规、水利、气象、住建等部门开展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类型自然灾害的风险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并建立风险清单和数据系统。强化隐患点排查巡查工作。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各类隐患点排查巡查,重点对安全生产事故易发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企业等进行排查巡查。对巡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纳入隐患清单和数据系统统一管理。

3.实施风险精准管控。构筑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依据风险辨识结果,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对风险进行“红橙黄蓝”四色分级标准。形成一个覆盖风险点位置信息、人员数量、风险事故概率和事故损失的全方位风险分级依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构建合理会商制度,采用多行动主体共同会商和专业会商研判相结合的方式,依据风险分级管控标准对风险隐患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绘制区域“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制定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按照逐步实施,循序渐进的管理和控制的原则,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包括管理措施,安全技术措施,隔离措施,更换措施和消除措施。

4.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在瑞安市经济开发区设立化工园。加快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危险源监控、人流物流管控、应急救援和社会化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管理,消除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园区,提升园区安全风险综合管控能力。规范浙江华峰树脂有限公司、东曹(瑞安)聚氨酯有限公司和万隆化工有限公司和浙江联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市场经营行为,杜绝违规、超量储存。衔接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化工园区范围,划定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域周边土地安全控制线,严控安全控制线内土地开发利用。

5. 老旧厂房全面整治提升。组织调查摸底。依托瑞安市地理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全市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老旧工业区内的闲置厂房、低效厂房、闲置土地全方位组织调查。突出规划引领。在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结合瑞安市各镇域老旧工业区布局现状,筛选确认一批具备改造升级条件的老旧工业区。坚持试点先行。围绕完善传统优势产业配套,在全市范围内甄选部分业主改造意向强烈和产业定位、投资运营模式、资金来源明晰的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项目。紧抓业态培育。顺应传统优势产业全链条、全流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需求,组织制定瑞安市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项目入园操作指引,梳理明确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项目重点支持引进业态和项目申报流程,制定瑞安市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项目入园操作指引,研究明确各个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项目的重点发展以及引入产业方向。

(四)优化公正规范的监管执法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1.健全监管执法体系整合各项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应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实施行政检查,减少检查频次,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厘清不同层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类分级执法,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执法、层层下放转移执法责任。

2.强化监管执法队伍乡镇(街道)党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分布、企业数量、自然灾害和安全风险等级等特点,统筹配置执法资源和执法力量。突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专业性要求,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2022年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占在职执法人员的75%。强化人员培训,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入职培训不少于3个月,每年参加不少于2周的复训。建立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和考核奖惩机制,坚持依纪依法、客观公正追究执法失职渎职责任,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执法人员动真碰硬、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3.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方式。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加大执法信息公开化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责任,确保依法执法;健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细化行政处罚等级,合理确定自由裁量幅度。推动重点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执法方式;强化说理式执法、违法行为失信惩戒;加快各部门之间执法信息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增强执法合力。突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落实行业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五)构建立体高效的信息监测体系,全面提升灾害预警能力

1.加强监测力量建设构建市、镇(街道)、村(社区)级灾害信息报送体系,明确灾害信息员各项工作职责。吸引优秀志愿者加入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壮大灾害信息报送员队伍,加强培训,提高队伍业务水平。落实灾害信息报送员值班值守,及时掌握辖区情况,确保上下信息畅通,保障重特大灾害及时、主动、准确的报告与稳妥处置应急。试行购买灾情信息报送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灾情信息服务工作。

2.加快监测设施建设贯彻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建设公共核心监测网络,加快实施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专项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建成灾害立体观测网络,实现对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快企业风险预警与防控工程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信息化监测效能对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隐患部位、重点车辆或人员等进行实时监控;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布置,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自动化的监测、判别、预警。

3.强化监测信息共享汇聚瑞安市安全风险动态管控数据,逐步实现台风、暴雨、内涝、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和加工制造业、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城市建设、渔业船舶项目等安全生产风险的实时综合监测,提升风险感知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监测预警时效性和科学性,实现纵向省市县三级上下共享贯通横向各责任部门汇聚融合。

4.深化监测数据利用建立多方参与的灾害形势会商机制,在事故多发期、汛期、季节转换期、森林防火期等重点时段,采取书面、会议、灾害现场召集等方式,开展定期或不定期会商,对监测信息开展综合研判评估,确保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建立重特大风险灾害监测信息研判机制,根据重特大风险监测数据,快速评估灾情,动态掌握安全形势。

(六)建设专业有序的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完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制定瑞安市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指引,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推动实现政府、部门、企业、社区预案有效衔接。

2.切实提高现行预案可行性。摸清区域内风险隐患现状特点,确保预案设置的应急能力与风险隐患相匹配、救援队伍特长与事故灾害类型相匹配、响应层级与事故灾害分级相匹配。建立瑞安市总体应急预案与各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评估系统,确保应急预案专业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针对性。规范各部门应急预案发布前的评审流程,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

3.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重点推行“双盲”演练,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明确各类预案备案权限,指导、督促各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将企业备案情况纳入日常监管执法重点内容,将行业部门预案修订纳入部门重点考核内容,切实做到预案应备尽备。

4.加强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及装备建设。全面加强消防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推动专职消防站及专职消防队建设。配足配齐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装备、个人防护器材和通讯等设施设备,定期为应急救援队伍更新、换代先进救援装备。

5.支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鼓励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等购买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服务引导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有序参与应急管理、救援救灾等活动,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纳入市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规范救援行为,明确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跨区域救援的规定要求和交通服务保障政策建立信息互动平台,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纳入全市应急联动指挥平台。

(七)构建分工明确的应急指挥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指挥能力

1.构建立体化应急指挥网络。构建属地管理、地方负责的组织指挥体系,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形成政府间指挥职责分工和分类管理格局。打造市和乡镇(街道)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应急指挥链条,形成贯通全市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网络。强调应急管理部门在社会参与中起主导性指挥作用,负责社会参与规则的制定和参与主体的统一指挥协调。

2.打造统一协调的应急调度指挥平台。推动全市运行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加强数据互联共享,实现全市多部门视频监控点位互通,实时接入消防、气象、交通、测绘、水利、资规、住建、市政等相关部门重要数据,集成建立全市应急物资装备、预案、队伍等数据库,打造应急信息数据库、信息交换、指挥调度集成一体的指挥系统平台。通过将水雨情、气象雷达、危化企业等实时数据接入指挥平台,全面感知风险态势,实现对全市水利工程、河道断面、雨水管网、排水口、交通运输、危化存储使用和加工、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及危旧房等的全面监测,为应急指挥提供先决条件和预警监测。按照“分级响应、联动处置”的总体框架,建立起涵盖全市多级联动指挥体系。

3.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调整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地质灾害、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工作。完善信息报告体制机制,提升突发事件信息获取的时效。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量。

(八)构建智慧务实的应急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1.强化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建立上通下达、覆盖各级政府部门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以实物为主,以协议和生产能力储备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储备体系。加强对储备物资产品数量和品种的科学规划。建立各级各类物资储备仓库和物资储备集中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各部门物资储备仓库内的物资协调调动。

2.提高紧急运输调控能力。切实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资及时到位,探索研究在极端情况下的航空、高铁、水上应急物资投送方式。充分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城市物流空间,完善物流末端配送设施(门店、物业、自提柜等),优化冷链物流系统,打造智慧供应链协同体系,提高应急物流调控能力。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等多种形式的集约化配送模式,有效满足有关单位和人民群众对应急物资的需求。

3.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强紧急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多途径完善应急通信手段。解决公网断电、通讯中断等极端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难题。协调通信运营商,加大偏远地区应急基础网络建设。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通全市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网络;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建立全域应急通信网络,支持基层配置应急通信终端。

(九)健全引领示范的应急科技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支撑能力

1.推进应急管理新基建加强应急管理领域专有新型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各类灾害防治。加强各层级各部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下,加速数据共建共享,充分打破数据孤岛。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充分发挥和释放应急相关数据红利,形成基于数据的智慧应急管理新模式,提高风险防御能力、恢复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新基建的支撑和科技企业的事前深入参与社会重大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

2.推进感知网络建设按照省各类生产安全数据标准规范,根据行业分布和区域特征,新建或升级改造高危行业领域企业感知网络,采集风险隐患感知数据。针对台风、洪水、地震、森林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预警感知网络,逐步构建我市空天地一体化、海陆空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感知体系,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感知能力。根据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标准,协调各部门城市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轨道交通、消防重点单位等的感知网络建设,通过专线或政务网等方式接入汇集新建感知网络及已有城市感知数据,为城市安全隐患及时预警提供精确、及时和有效感知数据。基于应急处置现场需求,加快应用智能传感、射频识别、音视频采集等感知技术,实时监测汇集现场感知数据,为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指挥调度、分析研判、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推进应用系统建设依托瑞安市智慧应急一张图建设,加快迭代开发防范防治、应急救援、减灾救灾等应用专题,全面推行应急管理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等深度应用,不断形成瑞安市应急管理数字化应用新生态。完善应用支撑与系统集成总体设计,开展业务系统整合与集成,实现各业务系统等一站式访问与信息的综合展现。

(十)打造多方参与的应急宣教体系,全面提升宣教科普能力

1.锻造宣传教育队伍。提升宣教队伍建设目标。在注重宣教专业各类人才个性素质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塑造懂政治、懂业务、懂管理,创新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自身表率作用优的共性素质,培养一支由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懂安全、会培训、能宣传”复合型宣教队伍。强化宣教队伍自身建设。创新宣教队伍选拔任用机制,针对干部、网格员、新闻发言人、理论工作者、通讯员、网评员、志愿者等,将德才兼备、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勇于创新、善于开创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宣教岗位上来,以此适应新形势下宣教工作的需要。突出宣教队伍教育培训。提高理论创新,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纳入队伍业务能力培训课程,围绕提高理论思维和宣传能力,不断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提升应急安全管理宣教能力水平。

2.强化巩固宣教阵地。加强“五进”宣讲阵地建设。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拓展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应急文化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等,以点带面,切实提升基层应急安全教育的软硬件水平,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公众群体,完善体验内容和形式,寓教于乐,促进应急知识的普及。打造科普宣传新阵地。着眼新兴主流媒体平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权威发声转变,从注重报道事故灾难向广泛宣传报道防灾减灾转变,从关注政务活动向关注社会民生和一线群众转变,加速全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沟通型”、“互动型”、“贴近型”的科普宣教新平台,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3.普及安全科普知识。组织安全生产专家团成员进企业,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带头宣讲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领域相关内容。组织市民监督团进企业,近距离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情况,联系主流媒体反映整改措施,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经验成果。送知识进农村,利用“村村响、户户通”广播、宣传栏等广泛开展安全宣传。送文艺进农村,在文化礼堂举办安全主题文艺汇演,组织文艺团体、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进行安全文艺演出。开展安全一堂课,围绕开学复课等关键节点学生安全防控和居家学生生活开办安全知识小课堂。开展一场安全演练,组织师生开展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指导学校建立事故灾害处置预案。开展一场应急安全主题比赛,组织覆盖各年龄段多形式的比赛并在各种信息平台上展播。开展云上宣教活动,组织各个行业及部门的专家学者以云课堂、云互动等方式开展线上直播比拼,向普通家庭传递安全知识、教授逃生技能。开展邻里线上互助互比,在小区、楼道间等多种社区服务场所进行安全互助互比,发动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采取措施、消除安全的隐患。  


四、重点工程

(一)数字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工程

以瑞安市智慧应急一张图平台为依托,加快应急平台系统建设,推进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市应急指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提高指挥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整合各层级、各有关单位的应急资源,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装备和设备、风险源信息等基础数据库。结合公共安全监管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建立瑞安市应急系统物联网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市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推进“整体智治”建设。依托“一件事”改革,推动应急管理内部的流程整合,实现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回应公共治理需求。以数字赋能打通和整合应急管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

专栏3:数字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工程

1.瑞安“智慧应急一张图”:基于“智慧应急一张图”综合时空大数据库,迭代开发“防汛防台、应急救援、减灾救灾”等应用专题,全面接入“浙江安全码”,进一步完善修正风险研判系统及预警报警系统。基于智慧应急一张图平台,拓展延伸包含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应急管理数据中心、应急指挥可视化系统、应急资源综合管理平台的应急指挥子系统。扩展接入瑞安智慧水利、化工园区智能监管等平台形成覆盖资规、水利、住建等多部门的综合智慧应急管理平台。

2.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各级各部门物资库的数据清单,明确物资的种类、数量、具体存放位置、有效期等,实现救灾物资数据实时分析、查询、可视化展示,救灾物资收货全过程直播,仓库管理电子化、自动化,出入库全过程可追溯。

(二)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建设工程

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查明城市综合抗灾能力。全面调查掌握风险要素信息,实施重点隐患排查,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开展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估。建立城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分层次、分条线打通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的传输与采集通道,形成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的全覆盖,做到信息发布的精准投放、信息采集的实时感知。通过城市社区灾害预警预报点位延伸应用功能,提高快速传递灾害预警和其他公共事件的传输效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快速掌握灾害性事件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为决策提供依据。

专栏4瑞安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1.普查自然灾害类型: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

2.普查内容: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3.普查阶段:试点阶段,建立各级普查组织领导机构,落实普查人员和队伍,开展普查培训;全面调查、评估与区划阶段,完成全市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

(三)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建设工程

综合考虑全市需转移安置的人员数量、空间分布和公共设施状况,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长效化运作、全覆盖保障”要求,完成所有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覆盖各乡镇(街道)、村社避灾安置点,全面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求各安置点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应急发电照明设备,必要的安全和消防设施,以及与场所规模相匹配的物资仓储设施,配备相应的床铺床位,做到人性化安置,确保安置人员得到必要的服务保障。对避灾安置点精准定位并连接智慧应急一张图指挥系统,为突发事件的就近疏散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5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方案

1.做好避灾安置场所的安全检查和规划选址。各乡镇(街道)避灾安置场所选址时,首先要保证避灾安置场所的安全性,优先考虑新近建设、结构性能良好、配套设施齐全、便于功能分区的场所进行创建提升。按照相对集中、便于转移、就近安置、确保安全的要求,合理确定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2.做好避灾安置场所的功能设施配套设置。避灾安置场所要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必要的安全和消防设施,以及与场所规模相匹配的物资仓储设施。储备相应数量的救灾物资和基本生活物资,在醒目位置和主要道口设置避灾安置场所标识牌、指示牌,标注应急撤离路线、人员疏导标志和避灾安置场所功能分区标志,方便群众识别。

3.做好避灾安置场所工作流程规范、制度健全。一是完善避灾安置场所启用、入住登记、生活救助、人员回迁等各项工作流程,确保灾害预警发布后,避灾安置场所能及时启用,相关责任人及管理人员能坚守岗位。二是健全完善避灾安置场所预案管理制度。各镇(街道)结合本辖区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及分布情况,制订完善避灾应急预案,明确预案启动条件、转移安置程序、救援保障体系、场所运行方式,加强避灾应急演练,确保应急避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三是健全日常管理制度。避灾安置场所要制订完善管理人员职责、避灾人员行为守则、消防安全规则等,做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责任明确、运转有序。

(四)应急产业发展培育提升工程

围绕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与预警、隐患排查与治理救援服务等领域,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引导作用,强化社会保险等工具运用,重点发展应急管理支撑服务、应急专业技术服务、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等三类标志性应急服务。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应急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拓展应急服务新类型,探索特许经营等应急服务新模式,推动区域应急救援、紧急医学救援等相关领域加快改革,鼓励应急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加快应急服务向多领域发展。

专栏6:应急服务产业类别

1.应急管理支撑服务:风险评估服务、隐患排查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

2.应急专业技术服务:自然灾害防治技术服务、消防技术服务、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应急测绘技术服务、安保技术服务等。

3.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紧急医疗救援服务、航空救援服务、应急物流服务、道路救援服务、安全教育培训服务、应急演练服务、巨灾保险等。

(五)全民应急素养宣教提升工程

立足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理念,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教工作,积极推进“全民安全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建设一批应急安全体验馆、应急安全文化广场和文化大礼堂。

专栏7重点宣教平台建设

1.应急安全体验馆:包含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等多种类型全真模拟体验至2025年底,建成覆盖各镇街、村社的应急安全体验馆10所。

2.文化广场:分别以市、镇街为单位,建设以特定安全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将安全元素融入文化广场。

3.文化大礼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汛防台等安全宣传教育全面覆盖农村文化大礼堂,打造具有瑞安特色的文化大礼堂。

(六)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提升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加大对消防、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整治,制定针对性整治方案,全面建设各重大领域管控体系,在规划引领、标准规范、科技兴安、源头治理等方面实现全面覆盖,全面提升各重点领域安全水平。以瑞安市“智慧应急一张图”为基础,全面覆盖安全生产监测预警、防范防控、应急救援体系,强化企业安全风险源头治理和政府部门精密智控合力,促进全市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发展,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专栏8: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1.开展“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专项整治。对全市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开展精准排摸,对易引发群死群伤的重点领域,分类细化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清单,全面覆盖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深化小微企业违法建筑违章搭建、无安全生产条件厂房、消防、特种设备等安全整治。

2.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是实施三类场所消防安全治理。二是实施突出火灾风险个性化整治。三是完善社会化消防工作机制。四是夯实城乡火灾防控基础。五是加强重点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和标杆示范。是完成消防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是实施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3.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健全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责任体系,巩固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重点车辆安全源头整治,提升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实施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加大运输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强重点车辆运输安全治理。

4.开展“交通运输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风险隐患预防控制,梳理安全生产24项重大风险点,深化重点领域专业化治理,强化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提升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危险货物输运安全监管和执法力量。

5.开展“两园一点”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园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园区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强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区规模,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高风险园区安全管控。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园、乡镇工业园、村级工业集聚点的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内企业管理,制定专项管理办法并结合安互联推进园区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6.开展“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重点对化工园区、化工和涉危险化学品单位及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推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企业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的全面摸排,建立台账;开展“煤改气”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开展渣土和垃圾填埋、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加强粉尘企业安全风险管控。

7.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大监管工作体系,加强“四重”特种设备(即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特种设备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创新,实施特种设备数字化监管提升工程,筑牢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基础。

(七)渔业船舶安全整治提升工程

加强风险隐患源头管控,集中整治突出问题。开展渔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构建综合惩戒机制,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倒逼主体责任落实。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渔船精密智控能力建设工程,提升监管效能。强化监管力量,加强基层渔业监管执法队伍建设,配足配强基层渔业安全执法人员力量。


专栏9:渔业船舶事故压降对策

1.提升从业人员岗位技能。一是提高渔业船员的持证率,确保持证上岗,形成合理的职务结构。二是针对从业人员岗位技能不足的问题,持续强化渔业船员培训教育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应急演练,提升渔业船员安全生产自我保护;重视职务船员和普通船员分类教育培训,注重岗位意识培养和岗位技能提升;强化实操技能训练,驾驶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助航仪器,善于应对不同通航条件和复杂海况,机舱、甲板作业人员应熟悉操作机电设备和网具械等的操作规程,具备应有的安全操作水平。

2.加大安全设施投入。一是要加大渔港基础建设投入,加快现有渔港改造升级,改善渔船停泊条件,提升渔港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要加强渔船安全设施投入,保证渔船救生、消防、航行等基本安全设备配置,实现渔船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通讯终端设备配备全覆盖; 三是要完善渔港渔船动态监管系统建设,即时掌握渔船生产作业动态,确保海洋渔船联络畅通,提高渔船水上事故险情救助能力;四是要完善渔业安全执法装备投入,开发便捷、高效的执法管理业务系统,提高渔业安全监管能力,强化水上安全事故调查和渔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查处工作。

3.树立全员安全责任意识。一是促进渔船编组生产,掌握渔船水上生产作业动态,提高渔船事故互救能力; 二是在事故高发的时间段和区域加强对渔业船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三是通过渔船管理组织靠前管理,为所管渔船提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服务,促进渔船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治理等工作; 四是有效推动船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履行法定职责,按规定做好渔船出航前安全自查,执行进出渔港报告制度,确保渔船符合安全适航条件。

(八)城市安全统筹规划建设工程

以瑞安市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为契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建筑施工事故防控能力,完成城镇燃气工程重新论证、重新验收、重新备案;开展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安全整治,开展城市地下供排水管网及内涝隐患安全整治,推进城乡房屋使用安全整治,加强城市管理领域安全风险监测,开展城市交通建设安全治理。


专栏10:安全城市创建工作方案

1.开展全覆盖的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依据国务院安委办以及浙江省政府已发布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在对全市城市工业企业、人员密集区域、公共设施以及自然灾害等4个模块领域,开展全覆盖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全市安全风险清单库和电子地图。 

2.开展应急资源调查和应急能力评估。在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基础上,全面调查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资源状况以及周边单位的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评估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和水平。 

3.做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从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落实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及时开展动态更新,适当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4.强化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基于城市安全风险大数据,深入分析各类重大安全风险,建立健全重大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场所、区域、岗位、设备设施等进行重点管控,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化解措施;针对重大安全风险源,编制本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源生产经营单位与属地政府“一对一”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九)化工园区综合整治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智慧化工园区,包括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信息大数据分析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化工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危化企业风险分析预判系统,并将数据接入省、市级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化工园区内企业及公共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统筹规划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装备,建立化工医疗救治队伍,完善化工行业应急预案建设,根据化工园区的事故风险特点,每年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组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协同执法和应急救援的联动机制,建立企业自救、互救与化工园区及社会救助相结合的联防联动机制,统筹指挥化工园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专栏11:智慧化工园区平台建设

1.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信息大数据分析平台。包括化工园区内各类化工企业的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管理数据库,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处理数据库,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数据库,应急救援设施和物资的信息库,各类专家的信息库,相关的事故案例和经验库,各类危险化学品和物资的辅助知识数据库等,实现对化工园区内重点场所、重点设施在线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和及时自动预警。

2.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化工园区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在平台中实时更新化工园区建设边界、化工园区内企业边界及分布等基础信息,并将接入数据上传至省、市级应急管理部门。

3化工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台风、雷电、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并落实有关灾害的防范措施,防范因自然灾害引发危险化学品次生灾害。

4.危化企业风险分析预判系统。建立综合企业基础信息、各类危险化学品信息、风险隐患辨识信息、应急处置管理信息等数据信息,结合企业高精度室内外三维立体模型和各企业现有监控视频混合实时物联感知数据,建立各危化企业安全画像,实现事故发生时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细化工作职责,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各地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创新应急管理方式,优化工作流程。建立督导、考核和监督问责机制,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规划的内容有序高效推进。

(二)强化经费保障

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应管理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加大经费保障投入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建立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足额安排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需基本建设、装备配置、信息化建设等经费。建立重点工作“项目化”推进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统筹推进激励政策。动员社会多元投入,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三)强化协调衔接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加强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与政府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编制各地、各部门规划实施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会商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四)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督导、考核以及履职尽责、监督问责机制,坚持将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落实,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结合年度工作安排与考核,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与任 务,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加强应急管理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物资使用等审计监督, 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统一部署开展规划评估工作,确保各项规划任 务落地,按时保质完成规划目标。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确保规划相关任务工程高质量完成。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