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瑞安规划专题 > “十二五”规划
瑞安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3- 06- 28 10: 07: 00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人民政府 字体:[ ]

  

  瑞安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为浙江省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温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土地总面积1271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市域内河流众多,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影响,洪涝、台风、风暴潮灾害易发、局部水资源短缺、平原河网水环境质量恶化,治水任务繁重。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宜居宜创业现代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重视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按照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水规计暴发[2009]536号)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受瑞安市水利局的委托,瑞安市云江水电勘测设计所于2010年6月开始启动瑞安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调研工作,在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11月编制完成《瑞安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1号文件及省、市《实施意见》精神,又对《规划》作了较大修改,于2011年8月编制完成《瑞安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送审稿)。2011年9月21日,瑞安市水利局主持召开《规划》评审会,会后根据审查意见对规划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瑞安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批稿)。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人员在总结我市“十一五”水利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的要求,提出打造 “五个水利”、构建与完善“五大体系”、有力提升“七个能力”的总体发展思路与目标。以防洪保安工程、民生水利工程、资源保障工程等为载体,进一步促进我市水利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创建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水利平台。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瑞安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局领导和有关人员多次听取进展汇报,就规划思路与目标制定、工程布局及措施确定等给予大力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现实基础和背景

(一) “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利事业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市政府始终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水利投入持续增加, 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工程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加强, 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高,有力地保障了防洪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水利投资最多的五年,也是民生水利投入最大的五年。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总投入为11.5亿元;在工程建设方面,规划实施项目85%以上开工建设;在水利管理方面,各项改革和管理措施顺利推进,“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体良好。

1  防洪保安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市水利以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为中心,持续加大工程建设投入。

1) 防洪排涝骨干工程

飞云江南岸、滨江三期等城防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下埠水闸、上埠水闸迁建等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已完工,即将发挥作用,城市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排涝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 水库保安工程

全市共完成6座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林溪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全市水库的病害率已明显下降;恢复和新增了水库的防洪、兴利库容;大大提高下游保护人口的安全度。

 

 

3) 小流域治理工程

开展三十四溪、三十三溪、三十二溪、三十一溪、高楼溪、河溪、沙门溪等重点小流域整治工程,全市共建成小流域堤防约25公里, 完成投资约8000万元,工程完成后提高了沿溪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较大地改善了环境。

4) 非工程措施方面

初步建立了以洪水风险管理和洪水保险为基础的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制度,强化洪涝台旱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汛预案,逐步健全防汛防台防旱预警机制,加强预案演练和宣传,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研究制定抗御干旱和连续干旱的对策,分析供水水源的保障程度,科学制定抗旱预案,规范用水秩序,基本建成包括信息采集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防汛防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内的防汛防旱指挥系统。

2  民生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农民饮用水工程、清水河道工程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1) 农民饮用水工程

解决或改善了24.23万饮水不安全人口,并积极探索建后管理机制, 累计完成投资约7000万元。

2) 清水河道工程

全市共完成200多公里清水河道建设;完成投资约3000万元。通过清淤、护岸、截污、治污、清障、绿化等综合措施,提高河道泄洪排涝能力,改善了城镇水环境和人居环境。

3) 农田水利工程

以水毁工程抢修、灌区改造、三面光渠道和排灌设施建设为重点,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新增防渗渠道150多公里。

水资源管理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了水源地保护和水功能区管理,实施地下水禁采措施,强化了水资源的监测、保护、管理和节约工作。

不断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水资源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的利用率不断得到提高,水资源监测和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

4  滩涂围垦工程有序推进

积极推进科学围垦、生态围垦,全市滩涂围垦完成圈围面积1.63万亩(其中阁巷0.56万亩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4.1亿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地保障。

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不断加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持续减少。

6  行业能力建设扎实推进

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计算机网络、水情遥测网络不断得到完善,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步得到了加快。

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先后建成了全市防汛抗旱指挥服务系统、防汛远程视频会商系统、气象雷达监测信息共享系统、远程图像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风情、工情信息的远程实时采集和传输、重要防汛节点的远程视频监控以及市、镇两级的远程会商和指挥,瑞安水利网站、OA办公系统、其它电子政务和业务信息化应用等系统完成建设。

深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小型山塘水库巡查机制,进一步深化了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水行政审批改革,提高了水行政管理水平。

水文站网及自动化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全市已建成自动水文测站35处,全市重要河网、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13条重要小流域全部实现了水雨情自动测报,新建标准化雨量观测场4处,提高水雨情自动采集准确度和时效性;进一步完善水雨情预警系统,提高暴雨的预警功能和精度,

(二) 水利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水利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之相比,我市防洪减灾能力总体偏弱,水利建设标准不高,发展能力不强,尚不能完全适应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防洪保安体系还存在一些突出的薄弱环节,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还不强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出现了极端的气候现象,影响我市的台风日趋增多,洪涝灾害频发,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性强降雨和持续性干旱能力还不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西部山区山高坡陡,源短流急,一旦台风暴雨来袭,极易造成山洪暴发及地质灾害,因此我市历来是全省、温州全市防汛防台工作的主战场,防汛防台任务非常艰巨。飞云江两岸、金潮港两岸大部分地段防洪能力不到5年一遇,温瑞平原瑞安片,天井等区域排涝能力低下,洪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小流域山洪等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不足,病险山塘水库仍是心腹大患,水利工程安全度的提高有待进一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镇、街道、村等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亟待完善,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目前还主要是政府行为,社会化程度和民众的参与度不高。

2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间供水能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受地形、气候和海流影响,水资源年内年际及地域分布不均匀,存在“水多”、“水少”的问题,全市水资源总量尚丰,但目前区域性缺水特征明显,部分山区农村饮水还比较困难,水利投入明显滞后,山区农田灌溉保证率差异较大,部分由于缺少工程措施,灌溉保证率较低。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有待加强,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依法管水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3  水利服务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亟待提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高效生态农业推广、微喷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速度不快,平原低洼易涝农田的防御能力低,灌排河道整治任务重,农业“两区”等水利设施还较落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建后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4  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付出的水环境代价过大,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堪忧,其人口密集的平原河网水质大部分较差,特别是城镇河道水质普遍劣于Ⅴ类。近几年来虽然开展了大规模的整治工作,但水环境状况还没有大的好转,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老百姓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改善水环境的任务繁重。

5  水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水行政管理能力与社会管理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水资源费等难以足额征收,河道违规采砂较为突出。

水利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基层水利工作较薄弱,水务管理、水权水价制度、水利投资机制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突破,水利科技创新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工程建设中还存在前期工作不到位、政策处理难度大、招投标及后续管理问题突出等现象,依法行政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十二五”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 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正处在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跃升的良好基础

1)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及省、市出台的《实施意见》为今后10年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构建了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必将促进我市水利跨越式发展,水利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有良好的机遇。

2)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重点防洪保护区特别是城镇集聚,使得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和风险程度也将同步增长,在前阶段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建设,完善与改进防洪排涝体系,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显得更加迫切。

3)全社会水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不断加强,水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水利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下水利发展对于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市水利建设将面临新的要求。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进一步加快水利基础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宜居宜创业现代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要素进一步集聚,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对水利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进一步加快民生水利建设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形成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重要时期,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对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三农”工作基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用水观念的变化,从而使水利建设的使命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水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防洪、灌溉功能,而是要逐步形成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生态的新格局。因此需要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民生水利任务更加繁重。

3) 改善水资源环境, 要求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通过有限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高效利用,大力保护,严格管理,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水资源实行城一体化管理, 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水资源环境,提高用水效率, 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4) 新时期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从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来看,“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实行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和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实施阶段,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观念,依法维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也对水利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全社会的水法治宣传,推进水政监察能力建设,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预防和化解水事纠纷,加大水行政监管力度,提高行政效率。

(四) “十二五”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水利发展阶段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事业处于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有着独特的重要特征:

1、水利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与我市全面建设宜居宜创业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相比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要继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水利需求,加快水利事业发展仍然是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

2、水利管理任务更加突出

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群众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水利管理的对象、范围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部提出要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监督和运行管理需更加强化。

3、对水利功能的需求更加多样

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将不断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水利不但要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还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但要强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要强化对社会建设的保障作用;不但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4、水利改革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改革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突破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障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在综合分析“十二五”水利发展的现实基础、时代背景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我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建设宜居宜创业现代化大城市目标,切实把水利建设摆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开展防洪减灾、农田水利、滩涂围垦、水资源水环境保障等建设,加强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力量投入水利,大力构建节水型社会,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

  (二)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民生优先,人水和谐。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大力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2、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坚持把服务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作为水利发展的基本导向,更加注重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主体工程与配套设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相互协调。

3、坚持依法治水,建管并重。坚持把依法治水作为水利发展的有效保障,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维护良好水事活动秩序;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实现建设、管理“两手抓,两手硬”。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水利发展的强大动力,切实解决制约水利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具有瑞安特色的现代水利发展体制。

5、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把水利作为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投入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

(三)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水利发展总体思路可概括为打造“五个水利”,构建与完善“五大体系”,有力提升“七个能力”的总体发展思路。

1、加强防洪保安水利建设,构建防灾减灾骨干体系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给洪水出路,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风险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水库除险加固、海塘、堤防、水闸、平原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飞云江流域综合治理,以干流堤防建设等为骨干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网。

在工程建设上,对平原区,要加快主要行洪河道等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提高外排能力,重点解决温瑞平原瑞安片、天井、陶山片区等易涝常灾地区的洪涝灾害;提高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能力;对人口相对集中的山区小流域,要加强主要支流的拓宽建堤建设;完善市、镇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在加强管理方面,要逐步完成水库规范化建设和小型水库“十个有”达标管理建设,提高工程自身管理条件;要逐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发展布局更趋合理,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

完成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完善非工程防御措施;提高水雨情预警预报系统的能力。

2、推进资源水利建设,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优先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合理规划和建设水资源调配工程,优先配置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依托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为核心进行水资源总体配置。

在工程建设上,以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提高联片集中供水能力、逐步实现城镇供水一体化为目标,以珊溪水利枢纽等骨干水源工程为主,加快引配水工程建设,提高对重点地区的水资源保障水平;对偏远农村、山区等,采用分散式供水为主, 提高对农村供水的水量、水质保障水平,从而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适度发展小水电,加快农村小水电技术改造。

在加强管理方面,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科学开发围垦滩涂资源,为全市区域空间开发新平台提供土地资源储备,完成阁巷和丁山二期围区吹填造地和开发;完成丁山三期西片围垦工程3.58万亩圈围及吹填造地;基本完成瓯飞围垦工程瑞安片8.2万亩圈围,并努力将其打造成防御超强风暴潮的安全屏障,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城市生态功能区;同时,加快飞鳌滩围垦工程瑞安片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努力破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要素制约。

3、拓展民生水利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

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大力发展适应我市高效农业生产条件的微喷灌工程,健全和完善农田灌排体系,保护和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平原地区河道的综合治理,探索建立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同时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

4、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构建生态水利体系

严格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强对水功能区的监测和对地下水的动态监测,进一步强化对水功能区的管理。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加强水域管理和保护,维护河流健康,以预防保护为主,加强有效监督,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水环境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5、打造科技水利,强化管理,构建法制和科技保障体系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行业技术升级,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以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体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水利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为重点,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关系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的制度体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化依法治水,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

6、 提升“七个能力”

加强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提升防洪保安能力;

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 提升民生水利服务能力;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防汛抗旱工作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提升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管水能力;

完善建设管理机制, 提升行业发展能力;

加强行业队伍建设, 提升行业队伍管理、创新能力。

(四)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

按照我市水利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我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

1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防洪(潮)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城镇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主要平原和低洼易涝区域排涝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规划内病险水库、山塘、水闸、海塘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年病险水库(山塘)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地质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和易灾地区的突出问题基本解决;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体系、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提升工程和水文测报现代化体系全面完成,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利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灌排河道整治、灌区水闸改建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全面加固并得到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溉和抗旱能力显著提高。

(3)滩涂围垦和水资源保障建设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制约得到有效破解。丁山三期西片、瓯飞工程瑞安片等围涂工程基本完成圈围。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全面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4)水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河流(湖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城乡河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温瑞塘河水系水循环能力全面提升,平原河网清淤实现常态化,沿江、沿河污水排放得到有效遏制,主要饮用水源地和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沿海平原承压地下水全面禁限采;水土流失治理75平方公里。

(6)水利管理和基层基础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和行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防汛减灾和水利建设管理责任进一步落实,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水利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水利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层水利站人员进一步充实、职能进一步理顺。 

 

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一) 总体布局

“十二五”期间,根据我市水利规划的总体目标,围绕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立足水利发展现状与长远、因地制宜,以发展“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科技水利”为主要内容,加大关键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水利建设力度,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水利发展布局。在沿江、沿溪地区,加快飞云江干流、主要支流治理进度,以建设堤防为主要手段,提高防洪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平原地区,进一步加快平原河网治理,尤其是温瑞塘河水系、天井、陶山平原等区域的河道治理,以河道疏浚、水闸改建为手段,解决涝灾频发问题。在工程性缺水地区,切实加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力度,提高供水保障和农业抗旱能力,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同时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用水定额,合理制订水价,建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的节水机制,激发全民的节水意识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在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地区,侧重于对水体质量的监控,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对河道的治理等工程措施,达到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环境的功效。在西部山区小水电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今后小水电开发中要注意综合效益和生态保护,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适度发展农村小水电,加大现有小水电的技改力度。

(二) 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水利事业规划,“十二五”期间,确保完成水利投资90亿元,力争完成投资100亿元,主要任务如下:

1、深入实施防洪减灾工程,全面提升防汛防台抗旱综合能力

1)全面推进飞云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滨江城防三期、飞云段标准堤工程建设,按时完成省“强塘”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实施飞云江干流治理,提高重点河段防洪能力,开工建设高楼、马屿、陶山、飞云、仙降、锦湖等镇(街道)75公里江堤,把飞云江沿岸建设成集堤防、绿道为一体的美丽风景线;加快推进金潮港、天井综合治理,着力提高主要支流水系防洪能力;建设滨江城防东、西延伸工程,助推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区和安阳中心城区西部开发建设。

2)加快建设平原河网防洪排涝工程。加快实施温瑞塘河、环城河水系防洪排涝工程,基本完成中塘河、下塘河及其他骨干河道整治,实施主塘河九里汇段、塘口段以及雅儒河拓宽,基本完成西门新河开挖及西门水闸建设,着力提高塘下新区、滨海新区、安阳中心城区排涝标准。加快实施瑞平塘河水系防洪排涝工程,改建塘头、宋家埭水闸,着力提高江南新区排涝能力。

3)深入实施水库山塘海塘除险加固。完成林溪水库及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病险山塘整治15座,消灭病险“屋顶山塘”,年病险水库(山塘)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根据水库山塘功能及上下游情况变化,依法开展降等或报废工作。适时开展标准海塘及配套水闸安全鉴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除险加固。

4)加强小流域治理及其他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小流域治理,建设小流域堤防50公里。进一步清查山洪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完成基层水文测站标准化和小流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快易受台风灾害影响危险区的人员避让搬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不断强化防汛防台非工程措施。全力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提升工程建设,切实强化责任落实、预案制度、会商系统、监测预警、警示告示、避灾场所、物资储备、抢险队伍等非工程措施,建立健全基层防汛防台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基层防汛防台综合能力。加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地带、抛锚码头等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实现防台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实时视频监控。配齐配强各类水库、水闸、堤防、“屋顶山塘”等水利工程巡查管理员、水文代办员和小流域山洪预警员,落实工作经费和相关待遇。涉及占用河道及其管理范围的建设项目必须要进行防洪影响安全评估。

6)健全防汛防台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防台抗旱各项责任制,强化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防汛防台抗旱管理机制,各镇、街道均设置防汛防台抗旱办事机构。建成瑞安市级防汛抢险指挥中心,加快防汛信息化建设步伐,健全防汛防台抗旱指挥系统,实现防汛防台工作的转型升级。加强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建设市、镇(街道)两级防汛防台抗旱物资储备中心,完善调运管理制度。建立防汛防台抗旱督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利保障能力

1)加快农业“两区”水利设施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结合造地工程和农田提质,完善灌溉配套渠系,确保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确保农业“两区”防洪排涝灌溉达标。

2)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基本完成温瑞、瑞平、江北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扩大管道输水和喷微灌。全市改造渠系433公里,新建和改造泵站404千瓦,灌排河道整治、灌区水闸改建全面完成,着力提高灌区排涝和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灌溉水平,确保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3)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保护。大力推进低产田、冷水田改造,新建和改造一批小山塘、小堰坝、小水池、小泵站和小沟渠,加快末级渠系改造和田间水利配套;结合山区小流域治理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建和改建堰坝34座,新建和改建泵站34座,着力提高山区和平原易涝易旱地区耕地生产能力。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养护和保护力度,确保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3、加快滩涂围垦和水资源保障建设,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制约

1)全力推进滩涂围垦工程建设。完成丁山二期1.07万亩围区吹填造地和开发;基本完成丁山三期西片围垦工程3.58万亩圈围及吹填造地;基本完成瓯飞围垦工程瑞安片8.2万亩圈围,并努力将其打造成防御超强风暴潮的安全屏障,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大城市生态功能区;同时,加快飞鳌滩围垦工程瑞安片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努力破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要素制约。

2)加大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力度。扩建林溪水库(加高溢洪道),同时建设配套输水管道,为城市供水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开展滩脚引水坝、金潮港引水挡潮闸、潘山翻水站迁建、六科水库等项目的前期研究,适时启动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农田灌溉用水、平原河网生态用水的保障能力。

3)继续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农村供水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快以镀锌管改造、水源工程建设和水质净化、消毒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同时,构建市场运作、财政补助的农村饮用水运行和管理长效机制。

4、强化河流生态化整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切实加强城乡河道水环境整治。全面开展城乡河道常态化清淤,最大限度地清除河体内污染含量较大的淤积物,缓解水体污染程度;积极实施温瑞塘河、瑞平塘河生态调水,引入珊溪水利枢纽等清洁水源改善平原河网水质;建立健全河道长效保洁机制,城乡河道保洁率达80%;重要河道实施生态护岸,营造水景观,修复和重建优秀水文化设施,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路通”的整治目标。

2)加强水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森林资源保护。全力推进赵山渡水库、林溪水库、桐溪水库、马鞍山水库等重要库区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城乡饮水安全。推进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防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全面实施绿化造林,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坡耕地退耕还林力度,促进生态修复。

3)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按照上级制定的飞云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市、功能区、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凡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有关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实施;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制度,落实用水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限采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禁限采规划,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科学制定和切实执行水资源调度方案,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关系。

4)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落实节约用水办法,理顺节水管理体制,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建立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对用水大户实行重点监控。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加大对高耗水行业、重点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开展节水型载体和示范工程建设。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全社会节约用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建立水(环境)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环境)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环境)功能区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对排污量已超出水(环境)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区域,限制审核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6)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评价体系,实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并纳入考绩法重要内容,对各地各行业水资源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镇、街道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持。

5、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水利发展内在动力

1)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镇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瑞安市水资源管理保护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对城镇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市级节约用水管理办公室,并落实人员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2)健全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结合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基层水利站“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水利站水资源和水工程管理、水政巡查、防汛防台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饮水安全保障等公益性职能,优化工作机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各镇、街道和功能区的水利工作。大力推广农民群众自我管理、合作用水等组织形式,依托村级农业服务站点,选配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一支稳定的村级水利员队伍,协助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做好涉水的相关服务工作。

3)深化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利建设行业监管,全面落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和质量安全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水利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研究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招标代理、咨询、设计、监理、检验、物业管理、维修养护等水利中介服务组织。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桐溪水库、集云山水库管理单位;将荆梅水闸移交给江北灌区管理中心管理,以便于统一调度;提高基层代办员、管理员、巡查员、预警员等一线人员待遇,妥善解决水管单位人员分流和社会保障问题,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积极开展中型水库、中型水闸规范化管理,小型水库、标准海塘达标管理,使我市水利工程规范化达标率80%以上。

4)全面实施水行政综合服务提升工程。最大限度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流程再造,实现审批效能全面提速,同时加强批后监管与跟踪服务。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创建活动,使我市重点水利工程标化工地创建率80%以上。创新水利工程招投标管理和质量监督方式、方法,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开展水利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行政执法和监管水平。

5)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分类水价制度,实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工业和服务业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阶梯式水价递增部分和累进加价主要用于节水技术研发推广、设施建设、管理和奖励。推进水利工程原水价格改革,向城镇供水的水利工程的原水价格按成本加适当利润核定,并与公共供水的销售价格同步调整。减轻农民灌溉用水的经济负担,农业灌溉水费全部实现财政转移支付。

6 进一步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加快行业能力建设

1)创新水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水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水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管理、监督和执法职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强重大水行政许可项目的监督管理,加快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清理。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审批机制,积极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制。

2)全面推进水行政综合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水行政管理实时监察系统,加大对水法规和水利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水事纠纷调处责任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大力推进深化水利改革。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建设机制、水价形成机制、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全面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机遇,及时出台有利于水利长远发展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逐步扩大改革范围,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有关方面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推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4)加快水利融资创新。资金保障是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水利投资需求仍然旺盛,为此,要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水利投入的长效机制,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机制创新,搭建融资平台,提高水利自身发展的能力,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认真做好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研究等工作,积极争取扩大水利资金来源,争取国家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对水利的支持。

5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继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强化管理能力建设,规范划界确权工作,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加大管理设施尤其是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良性管护机制,全面落实中型和重要小型水库、重点闸站、海塘、重要堤防等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职能、人员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继续抓好水利规划工作,发挥规划在涉水事务管理中的指导、约束作用。

(6)推进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水利基础研究,努力在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广应用先进水利技术和装备,提高水利科技创新水平,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取水实时监控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化系统等水利信息化建设,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

 


保障措施

为保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从规划论证衔接、加大财政投入、公众参与和强化责任落实等方面研究建立保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全面提高水利服务能力,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和规划任务全面完成。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分类管理

组织编制事关民生的水利专项规划,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覆盖全面、层级配套、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水利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对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强化水利发展规划的调控与约束功能,加强分类指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做好水利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二)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资需求

1、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要列入市级政府统筹财力计划并确保足额到位。积极筹措财政水利资金,市级财政专项水利资金大幅度增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其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保护方面的支出不低于20%;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的规定,足额征收水利建设资金,专项用于水利建设与管理;要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提取15%用于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水源工程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要列入市级政府统筹财力计划并确保足额到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加强对水利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资金审计力度,加强对水利投入的绩效评价,确保各项增加投入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支持。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建立市级财政贴息机制。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调配优质抵押资产,特别是赋予市国投集团、市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土地收储的经营范围,通过指定地块土地收储,择机滚动置换,将土地出让收入明确为公司收入,形成净资产、现金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对水利建设项目中长期政策性信贷支持,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增加水利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房保险,全面推进洪水保险、水利工程保险。

3、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遵循“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管理领域。鼓励符合条件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推行固定回报率、开发权拍卖出让、“以地换堤”、BOT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水利项目。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三)认真组织实施,推进公众参与

 水利发展规划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和实施,要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加快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认同程度,引导公众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地社会效果。在水利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公众意愿,不断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水利“十二五”规划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努力营造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重大水事事件等突发性事件的社会预警和应急制度,明确各类预案的群众响应机制,增强全社会应对各种水事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四)强化责任落实,全面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1、强化责任落实,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争取有关部门在规划计划、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人才配置、资源供给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各镇(街道)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把关系本地防洪安全的重大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水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把加强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防汛防台各类责任体系,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督促检查。全社会要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水利工作,共同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2、强化依法治水。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深化水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提高综合执法能力,编制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3、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水利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水利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完善水管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激发做好水利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市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强化水利宣传。建立水利公益性宣传体制机制,强化水利新闻发布和舆情监测研判制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为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传达贯彻省委省政府、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城乡居民、中小学生、外来人口、公务员的水情和防汛防台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和水法治意识。

 

 

 

 

 

 

 

 

 

 

 

 

 

 

 

  

瑞安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工程投资汇总表

 总表1                                                     投资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总投资

“十二五”投资

备注

飞云江综合治理工程

55.46

27.46


滩涂围垦工程

114.55

48.5


农田水利工程

10.35

10.35


其它工程

5.54

5.54


面上重点实施项目

0.59

0.59






















+五


186.49

92.44


争取实施工程

15.70

10.2


总计


202.19

102.64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