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瑞安规划专题 > “十二五”规划
瑞安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3- 06- 28 10: 48: 23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人民政府 字体:[ ]

 

瑞安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瑞安市经济贸易局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二O一一年九月

 


 

课题组成员名单

 

 

 问:沈建明  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长:金少隆  瑞安市经济贸易局 局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兰建平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所长

张明华  瑞安市经济贸易局 副局长

 员:林士俊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诸葛俊  瑞安市经济贸易局经济运行科 科长

   瑞安市经济贸易局经济运行科  副科长

        张希明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助研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硕士

 笔:林士俊  诸葛俊


 

 

一、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

(一)瑞安工业“十一五”发展评价

1.规模实力跨上新台阶,综合经济效益创新高

2.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显著,转型升级进程加快

3.工业性投资大幅度增长,工业平台建设提速

4.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品牌体系趋于完善

5.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企业链式拓展已展开

6.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生态工业构架初现

7. 城市服务能级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环境优化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1.“低小散”格局未根本扭转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3.配套生产性服务体系不健全

4.良性品牌支撑体系亟待完善

5.生产要素制约问题愈加突出

6.节能降耗压力依然较大

(三)瑞安工业“十二五”发展环境

1. 全球经济处于深刻调整变化期

2. 国内科学发展新要求将更全面具体

3. 我省加快推动“三大转型”发展

二、总体战略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1. 坚持大平台建设和生态保护相统一

2. 坚持大产业建设和转型升级相统一

3. 坚持大项目建设和开放发展相统一

4. 坚持大企业带动和政府引导相统一

5.坚持创新推动和服务先导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三、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

(一)加快提升壮大三大主导产业

1.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2. 机械装备制造产业

3. 新材料产业

(二)优先突破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改造升级七大传统特色产业

四、布局优化及平台建设

五、战略举措和支撑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突出创新驱动,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三)突出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四)突出重点项目,健全项目落地联审机制

(五)突出龙头培育,带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六)注重低碳发展,构建工业生态文明新格局

(七)注重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发展

(八)注重链式拓展,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层次

(九)注重服务引领,加快完善生产性服务体系

(十)注重人才强工,建设现代工业人才队伍

 

附件1:瑞安市“十二五”工业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附件2:《瑞安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附件3:《瑞安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预测说明

附件4:《瑞安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示意图

 


 

工业是瑞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十一五”以来,瑞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发展质量逐步优化。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市委、市政府正确积极应对,措施得力,依然顺利实现了《瑞安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主要目标和任务,瑞安市工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五年来瑞安工业也暴露出“低、小、散”格局尚未根本转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偏慢、配套生产性服务依然滞后等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为此,根据瑞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制订本规划,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瑞安生态型现代工业体系。

本规划是《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编制依据主要有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与《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瑞安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关于推进瑞安沿海产业带建设的若干意见》(瑞委〔2010〕6号)等相衔接。在简要评价分析瑞安“十一五”工业发展和“十二五”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瑞安工业“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思路和主要目标,提出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优化的导向,及加快推动瑞安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和支撑保障。

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远景展望至2020年;是“十二五”时期指导瑞安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

(一)瑞安工业“十一五”发展评价

“十一五”期间,瑞安市工业经济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市政府正确积极应对,有效保证了工业的强劲发展态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综合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层次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顺利实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规模实力跨上新台阶,综合经济效益创新高

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011.5亿元,比“十五”末期翻一番,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率14.9%;实现工业增加值221.2亿元,年均增长11.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8.4%;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729.9亿元,年均增长16.9%。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等主要效益指标稳步提高,企业亏损面也在金融危机后快速收窄,近三年全市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稳居温州市首位。

2.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显著,转型升级进程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发展主动力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0年,全市规上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产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86.6亿元、226.4亿元、115.7亿元,规上三大主导产业共完成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428.6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8.7%,比200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带动规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从“十五”期末的27.8:72.2调整至2010年的30.4:69.6汽摩配产业加快向整车、部件延伸,机械电子行业加快向机电一体化、重型装备拓展,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加快向新材料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汽摩配产业集群顺利列入首批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龙头骨干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工业无区域集团突破40多家,产值超亿元企业由61家增加到129家。

3.工业性投资大幅度增长,工业平台建设提速

“十一五”以来,瑞安市委市政府在以“工业强市”战略为核心,不断加大工业性投资,奠定了瑞安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2010年全市工业性投资达44.68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分类看,不仅项目投资中设备购置投资高达20.58亿元(其中41%用于更新设备投资),而且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明显加快。更为重要的是,五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海涂围垦,不断加大工业基础平台建设投入,建成阁巷围垦海堤工程,启动丁山二期吹填造地,丁山三期3.58万亩用海规划通过国家审批,累计获批建设用海1.1万亩。近五年来在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的同时,工业平台建设加速推进,以104国道和56省道、瑞枫公路为辐射轴,以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瑞安经济开发区和瑞安中部各工业功能区为重要载体的“一纵两横”产业布局构架基本形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市有效确保工业发展空间平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品牌体系趋于完善

“十一五”以来,全市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10年底,全市先后创立并投入运营市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市药机行业的“8+2”技术战略联盟、马屿眼镜检测服务中心、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华海海洋科技联盟等一批重要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11家和10家,华峰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实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7家,3家企业顺利入选首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1.4%,对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为1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9.3%。同时,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产品42个,工商总局和司法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分别达5件和24件、浙江省著名商标33件,温州市知名商标51件,新获“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中国锻压产业基地”、“中国箱包名城”、“中国针织名城”等五个区域品牌称号,初步形成了良性区域品牌体系。

5.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企业链式拓展已展开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系统的奋力拼搏,快速有效地扭转了对外贸易的下滑势头,2009年成功实现触底反弹,国际贸易市场更加多元化,境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进出口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实现进出口总值27.75亿美元,同比增长41.9%,占温州市的比重达到15.9%,进出口总额增速在温州“三区两市”中排名第一。近五年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97.3亿美元,新增境外机构47家,无区域工业集团达40多家,与19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合作关系。总体来看,瑞安工业企业对外经济已由全球贸易为主转向对外贸易与合作投资并举的发展阶段,并加快跨区域产业链延伸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6.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生态工业构架初现

五年来,制定并实施了《瑞安市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的意见》、“节能降耗有序用电预警调控方案”等政策意见,狠抓工业节能减耗。深入实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等举措,突出抓好高能耗重点用能企业、规下用电大户、无证无照个体工商户的监管整治等,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由“十五”末期的0.82吨标煤下降至2010年底的0.656吨标煤,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2010年底的0.6吨标煤,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业企业达94 家,组织实施了节能项目100多个,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至92%左右,顺利完成温州市下达的“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目标任务。同时,深化电镀、酸洗、制革等重点污染行业污染治理,启动建设了电镀基地项目,引导电镀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十一五”减排任务顺利完成,生态工业雏形初步展现,工业与全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协调发展的局面初步建立。

7. 城市服务能级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环境优化

截至“十一五”末期,瑞安城市化水平达60%以上,工业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和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沿海产业带建设顺利启动,瑞祥新区初现规模,飞云中心区、塘下中心区、火车站站前区建设加快,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全市累计完成电力主配网投资19.54亿元,新增供电能力翻了一番多,初步建成了以220千伏电网为支撑、110千伏电网为骨架的较为坚强的区域电网;温福铁路瑞安段及站场配套工程投入营运,瑞祥大道二期续建工程、瑞枫公路改线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完成,初步形成了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载力大幅提升。并且,瑞安市委、市政府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快优化工业政策环境。制订出台了《关于扶持优势企业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瑞安市工业转型升级排头兵企业评选办法》、《瑞安市技术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瑞安市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等一系列优工扶工政策,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同时,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被省政府列入首批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的之一,我市以此为契机,制定并发布了三大主导行业、七大传统特色行业和铸锻行业等11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切实推动我市重点工业行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1.“低小散”格局未根本扭转

瑞安市工业总体规模较大且块状经济相对发达,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进展较快;但是,龙头企业实力和带动效应仍然较弱。规上工业企业数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30%左右,三大主导产业中超50亿元企业仅华峰集团1家;新产品产值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企业粗放经营方式仍未改变,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仍然存在,产业链协同协作能力不足;全市工业仍处于“低、小、散”块状集聚状态,尚不能适应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和加快推动瑞安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由于技术资源历史积累少、企业实力偏弱和创新发展理念较弱等原因,虽然瑞安近年来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改投入;但是,瑞安工业技术创新机制仍未健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较弱。多数企业产品研发仍局限在局部改进、仿制等阶段,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大多数企业技术中心尚未形成良性运作,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少,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远低于3%的国际平均水平,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缺乏,无法适应企业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配套生产性服务体系不健全

“十一五”以来,瑞安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尚未形成适应我市大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具体行业上表现为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现代物流龙头缺乏,本地的科技、信息、商务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生产性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服务能力和市场发育程度偏低,整体生产性服务配套供给水平不足,这是导致我市工业经济运营效率效益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我市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的要求很不相称。

4.良性品牌支撑体系亟待完善

近年来,瑞安品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共获得“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中国男装名城”、“中国锻压产业基地”、“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胶鞋名城”、“中国包装机械城”、“中国箱包名城”、“中国针织名城”等工业类区域品牌称号11个;但是,与此一脉相承的工业企业和产品品牌仍较滞后,特别是国家级品牌偏少。截至2010年,全市仅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工商总局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5件。个别区域品牌缺乏国家级和省级企业和产品品牌的支撑,区域品牌的集群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大多数企业仍是以低价竞争为赢取市场的主要手段,创品牌投入不大,缺乏自主品牌,产品技术质量升级缓慢,产品附加值明显偏低,在工艺品、服装等传统行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5.生产要素制约问题愈加突出

一方面,瑞安工业企业众多且一大批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但近年来工业用地供应指标少,用地价格连续飞涨,已成为制约企业加大本地投资和做大做强的关键原因;另一方面,近年来普通工人工资待遇一路飙升,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社会技术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均较为缺乏。土地、工人等低端生产要素价格快速上升,企业招工难现象愈加突出,人才、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依然缺乏,已严重制约了瑞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致使一些优质工业企业被迫外迁,亟待在下一阶段加大力度给予重点关注。

6.节能降耗压力依然较大

“十二五”期间,我市单位GDP综合能耗要下降15.5%以上,平均年均下降3.3%以上,作为我市节能降耗重点领域的工业,节能空间却越来越小,要实现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进一步大幅下降的难度很大。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方面,我市高分子合成材料、锻压铸造等耗能较高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且部分企业的能耗水平已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持续下降空间有限;二是高能耗行业新上项目增加了节能降耗的压力。“十二五”期间,我市要狠抓工业性投资,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耗能行业投资的较快增长产生的效应势必进一步节能降耗工作压力。三是淘汰造纸、印染、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落后产能企业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工作难度大。

(三)瑞安工业“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呈现明显的后危机大调整特征,国际市场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且总体增长乏力,新技术产业爆发式发展,中央和我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和组织方面调整升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将步入新的阶段。“十二五”时期,瑞安工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

1. 全球经济处于深刻调整变化期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总体处在摆脱危机走向复苏的后危机调整发展阶段,而欧洲债务危机频现,发达经济体大力推进“再工业化”, 积极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同时,努力寻求贸易“再平衡”,世界经济供需结构面临深度调整的压力,全球经济结构孕育深度转型。但是,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仍是承接国际中高端制造和服务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另外,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公共治理问题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掀起热潮。

2. 国内科学发展新要求将更全面具体

“十二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在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升的大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落后产能淘汰,推动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协调发展,坚定走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了可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导向。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经济地理版图将发生重大变化,区域协调、空间整合、互促发展成为战略重点;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将为瑞安工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原材料和工人等要素成本持续高企和环保制约,对瑞安工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我省加快推动“三大转型”发展

我省已明确把科学发展和富民强省作为今后两大发展主题,加快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突出了沿海、沿江、沿路开发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圈层化开发,并着眼增强对外辐射力强化了省际边界地区开发,大力推进都市经济区和中心镇建设。突出“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和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速培育新能源、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物联网、先进装备制造、核电关联、新材料、海洋开发、节能环保等九大战略型新兴产业;建设工业生态文明;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和路径。

二、总体战略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落实“建设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重点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着力以瑞安经济开发区、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和瑞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主要载体,加快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步伐,注重工业生态文明建设、龙头项目和龙头企业建设,优化增量,调整存量;突出集群化发展导向,调整壮大三大主导产业,优先突破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升级七大特色产业;加快构筑生态型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前列,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1. 坚持大平台建设和生态保护相统一

以建设生态型现代工业体系为导向,结合瑞安现代化大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在已形成的“一纵两横”工业布局构架基础上,重点推进重点瑞安经济开发区、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和瑞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平台建设,突出瑞安经济开发区南拓展区、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东区、瑞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现代制造企业的集聚及集约化开发,打造与主城区相和谐的现代工业基地;同时,要突出生态保护理念,围绕中心镇工业功能区调整优化,有序引导市域中西部工业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和生态化改造,严格限制市域西部新增工业项目,努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坚持大产业建设和转型升级相统一

立足瑞安实际,现行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和行业地位已较为突出,要按照现代化、生态化发展要求,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以传统工业行业集群化发展为基础,选择相关战略性新兴行业进行优先扶持,延伸和拓展现有产业链,培育现代化大产业;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从大工业结构优化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积极培育新增长点,为瑞安在新一轮国内外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3. 坚持大项目建设和开放发展相统一

围绕规划明确的产业导向,不仅要鼓励和抓好本土企业通过上马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现代大型工业项目,做好项目的前期培育、实施和后期发展的跟踪服务;而且要针对瑞安工业发展的短板,鼓励本土企业与实力强大的央企、外资、著名技术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开放式工业经济发展机制,引入一批大型高端产业项目和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带动整体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4. 坚持大企业带动和政府引导相统一

要抓住当前国内外工业经济发展机遇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政策和规划为引导,创新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行业整合力度,整合瑞安丰富的民间资本以及国内外战略性资本,并引导其与具有战略性和带动性强的项目相结合,培育一批本地化现代化龙头企业。同时,又要利用好市场基础和企业主体作用,特别是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企业间建立合作、联合、协同的发展机制,加强市场调节和行业自律,提升工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5.坚持创新推动和服务先导相统一

坚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构建现代产业集群的导向,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和管理进步,增强企业适应现代全球化市场竞争的能力;又要尊重区域产业发展规律,适当超前定位补缺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逐步构建现代高效工业运行支撑体系,切实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三大主导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点初步形成,传统产业集群基本实现转型升级,工业生态文明、龙头项目和龙头企业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建成生态型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现代化、生态化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

——规模壮大。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16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新标准测算)工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左右。“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性投资累计达350亿元左右。

——结构优化。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60%以上和35%左右,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成为全市工业的新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以上;基本形成国内国际市场销售均衡发展格局;培育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1-2家,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3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

——技术进步。力争到2015年,全市培育2-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以上,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规上新产品产值率达15%以上,三大主导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建成。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总体水平居全省前列。

——品牌提升。至2015年,全市拥有行政认定国家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50件以上、省著名品牌20件以上,现有区域品牌实力进一步增强,主导产业在全国同行业当中具有较高的市场美誉度,成为引领国内同行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品牌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增用地约为6000亩,全市工业用地年均产出提升至460万元/亩;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用水量争取下降30%,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基本建成工业与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2020年展望:工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800亿元,年均增长10.5%;三大主导产业和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影响力显著增强,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增长新引擎,沿海工业产业带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优化;基本建成以低碳、高效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型现代工业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现代化,并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三、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

依据上述战略思路,“十二五”瑞安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思路为:以构建“生态型现代工业体系”为战略目标,加快提升壮大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优先突破电子信息、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升级鞋革、食品、箱包、服装、针纺、眼镜、工艺礼品等七大特色产业

(一)加快提升壮大三大主导产业

1.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以新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瑞立、瑞明、胜华波等零部件加工企业为基础,按照系统化、模块化生产为导向,调整优化汽车零部件产品结构,引导零部件企业向部件总成和关键零部件制造转型升级;同时,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以陕汽云顶、中欧等本地整车龙头和大型招商引资项目为重点,加快扩大现有整车制造产能,拓展本地汽车及部件产业链,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立足瑞安实施总部战略,引导现有零部件生产企业建立立足本地辐射布局全国乃至世界的跨区域集团,推动现有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强做大产业。

整车方面,重点发展卡车、工程车等特种车辆,以及汽车总成和新能源汽车。部件方面,重点围绕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制动器总成及系统、传动系统、新型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支持发动机集成模块、制动器总成、电喷系统总成、变速箱、离合器总成、转向器、悬挂系统、燃油喷射电控装置、尾气净化装置及总成、转向器总成、车载电子、天窗总成、座椅总成、雨刮器总成等关键部件制造项目,以及加快建立整车及关键部件为引领,汽车零部件为支撑的现代汽车制造集聚区,推动汽摩配行业向整车、部件发展。

经过5年努力,关键零配件的系统化、模块化设计研发和制造取得重要突破,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要载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到2015年,汽车及部件行业产值达450亿元以上,其中整车制造突破100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1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2家左右;将瑞安建设成为浙南特种车辆制造基地和国内外著名的汽车配件产业基地。

2. 机械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开发区新区建设和现有机械制造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扶持先进技术产业化项目,提升瑞安机械装备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机械电子行业向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重型机械装备发展。推动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相关参股、战略联盟,快速整合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带动力较强、品牌影响力较大的机械装备龙头企业,带动提升本地机械行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结合本地技术创新资源薄弱的特点,依托龙头企业整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著名机械科研院所,立足精细模具、技术合作研发、培训、基础测试服务等,建立开放式的机械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进行进一步巩固提升制药机械、食品机械、塑料机械、印刷机械、漆包线、电机换向器、泵阀等行业在国内外行业地位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光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加工和自动化等现代技术,重点支持发展激光装备制造、全自动加工装备制造、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精密机械装备产品制造,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其他先进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建立新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在行业中占主导的产品结构,不断提升行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壮大瑞安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规模。

力争到2015年,全市机械装备制造行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以上。培育5-10家国内外同行知名龙头骨干企业,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14件以上,“中国包装机械城”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巩固提升,基本建成华东地区的重要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

3. 新材料产业

进一步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继续巩固华峰集团等企业在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的优势地位;同时,依托华峰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对瑞安市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行业创新平台和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扶持,加大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本,推动现有产品链向上游延伸升级,着力拓展发展碳纤维制造、汽车新材料、环保节能材料制造等出口替代型和环保、降解、节能、工程塑料等方向的新兴技术产业化产品,丰富新材料的产品线,构建新材料行业的新增长点,大力推动原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向新材料发展,进一步提升瑞安新材料的行业影响力。

重点支持发展聚氨酯鞋用树脂、尼龙66树脂等化学纤维优良的聚合材料,碳纤维制造,以及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隔锂膜、蓄电池P E隔板等新能源材料,环保型食品、医用包装薄膜材料,改性塑料、汽车新材料、新型塑料装饰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瑞安新材料产品种类和增长点,不断提高产业技术质量水平和附加值,进一步增强瑞安新材料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工业总产值达260亿元左右;一批新材料产品在国内外位居前列,形成2-3个品牌影响力较大、行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将瑞安打造成为国内外著名、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新材料制造基地。

(二)优先突破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明确将七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作为今后发展的关键任务,我省新能源、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物联网、先进装备制造、核电关联、新材料、海洋开发、节能环保等九大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已正式出台,正式进入全面提速培育阶段。瑞安应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基础和先行发展资本优势,建立优先突破发展的政策扶持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鼓励海内外人员来瑞创业,主攻优势产业链延伸拓展,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并以现有企业为基础,推动本地民营资本整合外部优势技术和产业资源,积极补缺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瑞安工业新阶段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立足本区域优势产业关键配套产品,充分发掘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ECFA时期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优先支持汽车电子、电子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点钞机、嵌入式软件、通信设备、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行业。

海洋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瑞安海岸线资源和产业资本丰厚等优势,全面对接我省海洋经济强省和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港口腹地和北龙、凤凰山等海岛沿岸深水区,择优扶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船、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特种船舶修造企业,以及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培育发展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初步形成瑞安现代海洋工业特色。

新能源:加快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本土战略性产业资本和国内外优势技术企业结合,重点拓展发展风力发电装备、高效照明系统、生物质能、核电辅助设备制造等行业。

新能源汽车:围绕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突破电池管理系统、电机及驱动系统、电驱动变速系统、车载充电器、专用动力耦合及传动等专用系统和器件。加强新能源汽车整车的优化设计和集成技术、轻量化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研发,鼓励瑞安混合动力、纯电动城乡小型特种汽车的开发与产业化,带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成为瑞安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电子信息、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50亿元以上,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全省前列,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和重要增长点。

(三)整合升级七大传统特色产业

瑞安鞋革、针纺、箱包、服装、食品、工艺礼品、眼镜等传统特色产业具有显著的块状集聚优势,是瑞安创业富民的重要产业载体。针对七大传统特色产业总体处于“低小散”的现状,以生态化、现代化、集群化为导向,按照“龙头带动、创新提质、品牌兴业”策略,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一要大力推动七大传统特色产业的企业整合。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品牌联合等方式,实现做大做强,每个行业重点扶持培育1-2个龙头企业,树立行业内部标杆,带动行业实现产品创新和产业链转型升级。二要扶持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实现提质发展。探索引进或联合建立行业公共研发设计服务中心,提高产品研发设计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动行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不断提升企业质量水平,带动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三是加大品牌建设扶持力度。立足七大传统特色产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的实际,结合行业龙头培育,扶持引入网络营销和联合连锁专卖等先进营销模式,引导企业逐步探索建立和发展自主品牌,塑造一批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企业品牌,充分发掘区域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七个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1.鞋革

紧跟国际鞋业消费市场发展趋势,以时尚化、个性化、精品化、职业化、环保化为发展方向,加快信息技术在设计、制造和销售领域的应用,提高产品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大力推广三维CAD/CAM技术的鞋类产品设计开发,提高新产品开发设计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充分发掘“中国鞋都”和“中国胶鞋名城”的区域品牌价值,内铸品质和外树形象并重,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巩固现有优势,积极推进先进的鞋类加工设备的应用,推广使用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工艺;突出集团化发展和国际化经营战略,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形成贸易壁垒的积极应对机制,推动鞋业出口创汇的稳步增长,着力提升瑞安制鞋产业集群的国际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2.针纺

根据国际纺织原料多样化,产品小批量、多品种、变化快的特点,加快电子与计算机控制装置和技术的行业应用普及,改进纺织物的结构与花型变换能力、坯布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与自动化程度;加大高级技术设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自主研发和联合开发、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加快工艺、产品创新;重点支持新型替代进口的高档服装面料及辅料、功能袜等袜类新产品、产业用特种纺织品、系列化、功能化家用纺织品、特种天然纤维加工及产品开发生产、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应用及纺织品、高仿真化纤面料等的开发与生产,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提升纺织的产业质态,大力推动高技术的纺织面料染整及后整理加工技术,形成具有比较完整的集纺织、漂染、印花、整理、绣、制品生产为一体产业链,重点扩大高档纺织品出口,打造瑞安特色纺织产业集群。

3.箱包

着眼于产品质量改善和企业原创设计能力提升,鼓励企业进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积极促成企业通过与国外著名品牌的贴牌生产合作做精做强;以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促进行业良性发展,逐步转变当前产品设计含量和品牌附加值低的局面,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箱包生产和蜂巢板/框、密码锁、EVA成型、手把等配件制造为基础,逐步拓展生产防盗箱包、时尚女包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支持新型箱包产品的开发制造及环保材料、工艺的应用,形成集箱包面料外观设计、开发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箱包产业集群。

4.服装

坚持“品牌兴业”战略,以名牌男装为主导,推动服装企业向时装化、职业化、个性化、环保化、高档化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重点推广采用CAD/CAM等先进技术,提高服装设计能力和加工制作水平;发挥“中国男装名城”的区域品牌优势,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牵头操作,实施区域联合营销创牌行动,提升瑞安服装市场品牌形象;加大高级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和引进,着力提高服装设计和开发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充分发掘服装品牌个性价值;依托供应链改造,建立快速市场反应机制和多元化细分营销机制,进一步提高名牌男服的市场占有率;以虚拟生产、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以浙江生活秀有限公司、浙江高氏杰服饰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休闲装、男装,女装等系列服装生产,扩大产业规模,提高行业分工协作程度和组织化程度。

5.食品

进一步发挥瑞安的山海资源优势,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山区的经济发展成为瑞安经济的新增长点。结合瑞安渔港的投资建设,以渔业为基础,吸引水产品和海外来料的精深加工,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和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水产品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瑞安水产城为依托,加快经济开发区内的水产加工园区建设,鼓励各海洋产业间的企业联合、重组,重点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建立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一批优秀的出口水产品牌,形成水产品收购、深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经营网络,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贯彻国家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结合绿色种(养)殖工程推进,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企业结合供应链管理实行细分市场营销,不断提高瑞安食品的品牌价值。

6.工艺礼品

培育一批由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行业的竞争力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开拓“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的品牌价值,以休闲娱乐、洋节为主的工艺礼品开发生产为基础,重点支持新型工艺礼品、儿童玩具、金属制品类工艺品、家用纺织类工艺品、民间传统工艺品等新产品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在加大外贸出口的同时兼顾内销,进一步突出行业特色;加大对湖岭山海协作区工艺礼品产业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推动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提升,确保该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7.眼镜

“上档次、创名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改造提升工艺及装备水平;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款式,提高眼镜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国际名牌。重点支持高档眼镜和特种眼镜产品的生产,以及先进眼镜镜片新材料、加工及检测设备的应用,发挥价格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以名牌产品和名店为龙头进行集团化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利用社会分工协作优势,实现眼镜行业的集聚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末期,鞋革、针纺、箱包、服装、食品、工艺礼品、眼镜等七个特色行业基本实现集群化、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培育产值超5亿元龙头企业10个以上,七个特色产业年产值累计达500亿元以上。

四、布局优化及平台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建设大平台、培育大产业、扶持大项目、发展大企业”的思路,根据瑞安市域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现已形成的“一纵两横”工业区域分布的基础上,依托瑞安经济开发区、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和瑞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大工业平台,以及飞云、莘塍、东新、陶山、马屿、仙降、湖岭等乡镇工业功能区,结合沿海产业带和中心镇建设,着力以精细重点园区内部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和项目进驻门槛,强力推动3大核心平台建设,调整优化6个重点工业功能区3大核心平台即瑞安经济开发区、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和瑞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瑞安工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6个重点工业功能区即飞云、东新、陶山、马屿、仙降、湖岭等工业功能区。

瑞安经济开发区:发挥温福铁路、滨海大道、沿海高速、飞云江航道及瑞安港区等重大设施配套优势,重点布局发展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海洋新兴等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十二五”期间,围绕机械电子、高分子材料等产业的转型提升发展,进一步推动开发区核心区和北拓展区优化升级的同时;加快推动开发区南拓展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培育打造以高附加值聚氨酯材料、工程塑料、汽车材料、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园,以印刷机械、制药机械、建筑机械、车床等精密机械制造为主的机械装备产业园,积极发展科技创业园、对台经贸合作区等园区平台,加快谋划建设飞云江口产业集聚区。着力将瑞安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经济开发区。

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进一步推动原塘下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的调整优化,加快提升汽车传动、控制系统集成、关键零部件制造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关键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制造能力,重点扶持发展与国内外整车生产厂家配套的专业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推动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北区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东区的开发建设,细化建设汽车产业集聚区、系统总成集聚区和先进汽车零部件加工集聚区等平台,重点集聚发展重型卡车、工程车等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配件及总成、关键零部件等产业,着力强化以整车及总成生产为主的专业化园区特色,将其打造成为浙南汽车产业园。同时,结合塘下中心区建设,积极发展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配套的物流、商贸、商务、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汽摩配块状经济向现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瑞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托阁巷新区和丁山二期围垦区,坚持现代工业平台建设与现代新城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将其建设成为浙南现代工业新城。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要求和国家未来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数控机床、新能源、海洋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等高新、新兴产业,积极拓展港口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配套发展总部商务、滨海休闲、创业居住等城市服务经济。力争到2015年,成为市域新兴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6个重点工业功能区:围绕生态集约化、现代集群化的要求,加快推动全市特色行业转型升级,在进一步调整发展飞云(云周、林垟)、莘塍、东新、马屿、陶山、仙降、湖岭、汀田等市域特色工业区块的过程中,重点加快推动飞云、东新、马屿、陶山、仙降、湖岭6个重点工业功能区的提升发展。立足各区块产业集聚现状,以集聚发展鞋革、食品、箱包、服装、针纺、眼镜、工艺品等特色产业为导向,着力分类引导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形成特色工业区块,强化重点工业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度。

五、战略举措和支撑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瑞安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加强对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考核工作,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和会议讨论,进一步统一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同时,依托“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小组联席工作会议制度,采取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的制度,加强对工业转型升级中各类重大问题的指导和统一协调指挥。

立足加快建设生态型现代工业体系的要求,凸现市政府的战略导向,整合并拓展现有工业发展政策,研究出台《瑞安市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整合设立“瑞安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每年统筹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业化人才培训、企业信息化改造、标准化建设、品牌和市场渠道建设、省级以上项目配套、园区生态化改造、节能降耗等,切实加强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科目,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管,为瑞安工业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整合和完善行政窗口服务,增强服务的及时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改善瑞安投资软环境。

(二)突出创新驱动,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充分利用市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工业领域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全市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根据重点行业发展特征和基础,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实验室,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合作培养研发人才。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收购兼并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引导瑞安企业主持和参与国家制造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不断提高瑞安工业技术标准化程度。

强化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方式,依托我市优势产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在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器、高分子材料研究院、中药装备技术研究院和眼镜研发平台,争取组建汽车电子研究院、机械装备公共研发制造中心、工艺品行业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平台、整合国内外优势科研技术资源,加大影响我市工业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的、基础的共性技术科研攻关力度。同时,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平台对企业科研人员培训、高端技术人才集聚、技术信息服务、技术成果产业化服务、检验检测等功能。力争在突破一批制约我市工业升级共性技术难题同时,带动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三)突出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遵循当代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普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规律,以加快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为导向,加强产业发展指导、重点项目实施、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技改项目,以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和适用技术,全面改造提升瑞安工业企业生产装备、产品、企业管理等环节的竞争力。

遵照“系统规划、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总体思路,以三大主导产业和七个传统特色产业为重点领域,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工业行业信息化应用提升等一批重大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实现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应用环节的突破,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发展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为技术改造提供支撑。

推进企业研发信息化,加强集成与融合,构建数字化研发设计能力平台,实施研发设计流程再造,鼓励企业以仿真设计、虚拟设计等为驱动建立健全新型的研发设计模式;推动异地协同设计、团队协同设计、产业链协同设计、多学科协同设计,促进研发设计与企业其他生产环节一体化,提高产品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推进工业设计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的关键环节。推进制造过程信息化,提高业务流程可视化、标准化、自动化程度,增强生产过程管控一体化能力,提高精确检测、工控技术能力,增强绿色制造、极端制造能力。推进产品功能信息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产品,使得传统产品更多地增加电子信息功能和特征,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横向扩张,带动行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高效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价值管理(VBM)应对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和创新竞争要求,促进企业采购与销售的市场信息沟通快捷、准确,节省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服务效率。

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水平。落实《瑞安市技术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引导企业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快工业现代化步伐。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结合瑞安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工业主导的特征,重点支持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和应用加工中心、数控平磨、全功能数控车床、高速精密压力机等基础机械,提高工业生产装备高速和自动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等装备制造企业引入应用纳米改性技术提高产品性能;引进和并切实推进微机自控、高效催化、高度纯化、定向主体合成等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传统材料企业改造升级步伐;引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鼓励和支持传统特色企业加强节能、智能、绿色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全面推进瑞安工业企业的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错位发展。

(四)突出重点项目,健全项目落地联审机制

工业性投资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建设,是瑞安“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本规划重点发展产业,修订出台《瑞安市制造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建立健全工业投资项目库制度,并每年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加强与有关规划的衔接,细化和调整工业重大项目的实施规划。重点引进和支持落实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龙头大项目,抢占全球制造产业链的制高点。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5亿元以上投资工业项目市长牵头负责制,完善工业供地制度,确保大项目尽早落地,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思路,确保每年3-5个大项目落地实施,全力推进重大工业建设项目,以带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优化产业用地招投标工作机制,依托现有建设用地招牌挂的有关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优先保障重大重点产业项目需求供地。研究制定《瑞安市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严格执行工业项目上马环评和能评制度,确保所有工业项目落地都必须经过决策咨询服务协调程序,在确定工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切实根据规划要求,从项目定位、项目产出规模、企业实力、环保能耗等方面确定用地供应门槛,保证中标项目与供地规划定位的一致性。

(五)突出龙头培育,带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是我市在更高层次上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产业竞争、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发展一批标志性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企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跨区域乃至跨国总部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属企业和省内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

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在现有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在行业内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具有一定行业带动性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加快推动它们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示范带动面上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形成一批专业化优势显著、竞争能力强的“小型巨人”企业。

加快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鼓励大型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设备、资金支持,及时支付货款和服务费用,加快提升企业协作配套水平。改善产业集聚条件,完善服务功能,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加快集聚发展。鼓励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营等多种形式,实现产业有序转移。

(六)注重低碳发展,构建工业生态文明新格局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能力。结合瑞安实际贯彻实施好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在加强供电、供地、技改等倒逼政策约束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标准,加强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快制革、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步伐。

深入实施节能降耗工作。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3+6”工业平台建设开发和调整优化为依托,重点推动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积极组织推进省“十百千”节能行动,落实年度节能责任目标,围绕重点能耗企业,加强定额考核和奖惩制度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支持一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耗标煤1000吨以上工业项目实施节能评估审查,严控高耗能项目入口关。对重点用水企业实施定额管理,推动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节约用水,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与产品。推行绿色制造,着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产品节材革新设计研发、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目标,在健全各工业区块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制度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深入开展企业清洁生产,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探索实施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围绕瑞安机械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配套要求,加快建设电镀基地,实施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实行严格环保准入和企业清洁生产改造等方式,引导全市电镀企业入园集聚生态化发展。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大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根据瑞安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工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着力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鼓励发展与我市工业结构相关度较高的再生制造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切实推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结合瑞安经济开发区、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瑞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工业平台发展,积极探索科学集约集聚化园区开发建设机制,提高项目进入门槛,探索建立和严格执行落地项目投入产出比、能评和环评制度,以及闲置土地退出机制。运用市场化机制调控稀缺土地资源,鼓励企业采用各种形式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

(七)注重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发展

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为目标,加快提升传统块状经济,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体系,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三大工业平台。对新开发和拓展的产业园区版块,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深化园区集群培育和布局规划,特别是要为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新型产业集群留足发展空间。按照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现有园区规划水平,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经济开发区南拓展区、阁巷新区等工业平台电力供应设施网络建设,优化中西部地区电力网架,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工业平台配套功能建设,满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总部经济、物流集聚区、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条件。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快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完善标准厂房等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用地需求,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必要空间。

(八)注重链式拓展,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层次

进一步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海内外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海外营销网络,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产品转变,稳步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发展美、欧、日、韩等传统出口市场,着力拓展培育拉美、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扶持发展一批综合性、专业化的贸易平台做强做大,加快推广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稳步拓展国际中高端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进出口市场结构。同时,完善重点行业的产业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鼓励企业积极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切实保护企业利益。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我市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的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国内并购,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建立研发中心,拓展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自主品牌跨区域和跨国工业集团,带动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着力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围绕我市规划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进一步强化“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工作力度,引导我市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采用与跨国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快速提升企业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九)注重服务引领,加快完善生产性服务体系

以提升现代大城市服务能级为导向,坚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产业形态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向两头延伸,努力提高研发、设计、采购、营销等环节在产业链上的比重,不断提高瑞安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和运行效率。

依托温福铁路场站、瑞安港区、告诉公路和国省道,强化路港联动和陆海联运,以飞云火车站等物流园区、物流基地、仓储中心等为建设重点,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剥离发展第三方电气现代物流企业,引进国内优秀物流服务联网信息平台,引导现有中小货代物流企业入园发展,规范和整合发展适合瑞安工业企业物流配送网络、辐射全国乃至世界需要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重点缓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采取有效措施严打高利贷的同时,安排设立企业转贷专项资金,保障中小企业短期信贷压力;鼓励股权投资,积极发展股权风投基金;结合产业发展导向和技改技创等政策优惠,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工业发展。立足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基础上,扶持发展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私等本土金融机构,引进发展一批商业、股份制银行和证券、保险、租赁、评估、创投等金融机构;鼓励地方银行联合第三方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订单质押、创新风险担保等新型金融工具,构建符合瑞安工业特征的现代高效金融产品体系;降低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压力。

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孵化器、创业园、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7大传统特色行业和4大战略性新型产业,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共享型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支持和深化行业公共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

鼓励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支持发展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继续完善和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为工业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专业化、便利化的支持和服务。

(十)注重人才强工,建设现代工业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强工理念,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外部人才资源整合利用为重点,积极贯彻落实有关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相关政策,切实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结合实施“市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新世纪551人才工程”、“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等工程,以搭建教育培训平台、沟通交流平台、校企合作平台、长效激励平台为抓手,加快建设现代工业人才队伍。

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不断创新教育培训理念,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法,通过举办高端讲座、组织职业经理人资格评价认证、实施系列远程教育培训、组织参加高端进修、引导和鼓励广大企业家进行学历学位教育等,形成了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多渠道、多形式、开放性的教育培训格局,着力提升瑞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层次和业务素质。

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围绕相关企业经营和行业技术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针对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经营管理和技术特征,定期组织企业人才开展考察、互动、联谊等活动,加强政企之间、同行之间、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沟通和合作,着力提升瑞安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能力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鼓励企业通过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研发机构等高层次人才载体,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日常合作关系,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舞台,并以此引进一批国内外同行业技术领军和拔尖人才加盟企业核心技术团队,着力提升瑞安工业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

搭建长效激励平台。继续实行突出贡献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奖励政策,营造全市尊重高级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对引进的高层次企业人才解决好户籍关系、子女就学、住房等实际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确保高层次企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此外,引导企业建立人才定期健康体检和休假制度、股权激励制度,着力形成激励企业人才创业创新的长效机制。

 

 

 

 

 

 

 

 

 


附件1  瑞安市“十二五”工业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起止
年限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预计到2010底完成投资

十二五
计划投资

1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000吨耐高温薄型面料专用氨纶技改项目

新建

2010-2012

用地50亩,形成年产新增15000吨耐高温薄型面料专用氨纶纤维生产规模。

45000

22000

23000

2

瑞安市江南铝型材厂年产5万吨汽摩配用铝型材生产线技改项目

新建

2010-2012

用地50亩

25000

4000

21000

3

赛纳集团有限公司新增年产100台智能化鞋用大型转盘式连帮注射成型机和500万双安全鞋、军警鞋、户外登山鞋技改项目

新建

2010-2013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100台智能化鞋用大型转盘式连帮注射成型机和500万双安全鞋、军警鞋、户外登山鞋的生产能力,

16000


16000

4

瑞安市天伦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年新增按摩椅7万台

新建

2010-2011

年新增按摩椅7万台,用地面积26亩

20000

2000

18000

5

浙江瑞安眼镜特色基地建设

新建


马屿篁社(岳一、岳二等村)现有眼镜生产工业园的基础上,扩建500亩眼镜生产基地。

30000



6

温州瑞安绿色农产品交易加工园区

新建


一期占地293亩,建设高科技、环保型农产品加工园区。

15000



7

年产40万千升啤酒工程项目(首期20万千升啤酒工程)

新建

2010-2011

整体规划建设“啤酒休闲工业园”项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工程:一、年产40万千升啤酒工程;二、啤酒休闲园工程。用地233亩

48583

32973

15610

8

浙江乾盛康药业有限公司建设中药现代化技术中心生产基地

续建

2009-2011

养阴通脑颗粒-国家新药正脾消渴颗粒-国家新药参麦胶囊----国家新药表没食子儿茶素食子酸(EGCG)原料药

10173

5000

5173

9

浙江通达机械有限公司年产1200万平方米空心玻璃微珠隔热保温胶膜

续建

2009-2011

用地55.8亩

17588

10000

7588

10

浙江迅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新型高效汽车同步器生产能力制造基地

新建

2010-2012

拟建3万平米厂房,用地35亩购置热处理生产线、数控车床、液压机、立式拉床等一批先进设备。

10000

1400

8600

11

浙江鸿一箱包皮件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只箱包工程

新建

2010-2013

用地80亩,年产600万只箱包

20000

5000

15000

12

浙江省晶申微电子有限公司LE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芯片封装建设项目

新建

2010-2012

年产能2400kk,即24×10的8次方片;LED家用、商用、道路照明灯具、LED显示屏,电脑电视背光。用地150亩。

28000

10000

18000

13

中欧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奔驰商务车生产线项目

新建

2010-2012

用地200亩,奔驰商务车年产500台,产值5亿元(投产第一年),全部达产预计新增产值30-50亿元

20500


20500

14

滨海工业新城产业项目

新建

2010-2018

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汽摩配件及整车制造、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品及传统优势产业。

600000


100000

15

船舶修造基地(码头)

新建

2011-2014

飞云江南岸瑞安大桥东侧,建设3000吨级干船坞

20000


20000

16

温州云顶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7000辆汽车生产项目

新建

2011-2014

要求用地200亩,汽车装配年产7000辆

54000


34000

17

常熟欧迪电池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

新建

2011-2013

建设年产500万节2-4 Ah容量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全自动生产线一条,新增年产值2亿元,用地40亩

13000


13000

18

浙江华泰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台湾超宽幅PVC压延薄膜生产线

新建


用地50亩

12000



19

瑞安市万隆化工有限公司环保型水性荧光颜料及无污染高压合成2,6-二甲基苯胺

新建


用地约70亩

18000



20

上海欧通电动车有限公司电动特种车及锂电池电动车

新建


用地约100亩研发销售电动观光车、环卫车、高尔夫球车、警车等电动车特种汽车及针对发达国家的高新锂电池电动自行车

30000



 



1052844

92373

335471

 

附件2  《瑞安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十一五”

规划目标

2010年底

实绩

2015年

规划目标

“十一五”

年均增速(%)

工业总产值

亿元

950

1011.5

1650

10.5

其中:规模以上(新统计标准计)

亿元

720

730

1200

12

工业增加值

亿元

260

221.2

360

10.5

工业性投资累计

亿元

200


350

12.5

实际利用外资额

万美元

12000

2067

4100

15

自营出口

亿美元

20

23.1

45

11

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数

10

4

10

20

    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数

0

 0

1~2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29.04

30左右

33

0.6个百分点

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

%

1.6


2.0

0.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7.7

8.94



省级以上产品名牌和商标

70

78



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吨标煤

0.81

0.6

0.504

-16(累计)

工业用地面积累计

万亩

2.8


3.4

1200亩

 


附件3:《瑞安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预测说明

     

 

 

2010年

 

2010年

 

十一五

年均增速

(%)

2015年

 

十二五

年均增速

%)

工业总产值

亿元

950

1011.5

12.7

1650

10.5

其中:规模以上

亿元

720

729.9

16.9

1200

12

工业增加值

亿元

260

221.2

11.1

360

10.5

工业用地面积累计

万亩

2.3

2.8左右

1000亩左右

3.4

1200亩

 据统计,2010年,瑞安市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11.5亿元,工业增加值221.2亿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 12.7%和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9.3亿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6.9%。据此,对“十二五”瑞安工业主要指标预测如下:

一、关于工业总产值的预测依据

首先,规划期内的瑞安市仍属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处于后危机过渡时期,“十二五”期间瑞安工业规模增长趋势,将基本与全省吻合,呈现由低逐步转高趋势,“十二五”年均速度也很难回归前十年的快速增长态势。

其次,转型是“十二五”时期从国家到地方的主线。根据此要求,上级政府的项目审批导向也将更加倾向于优先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特别是我省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内的大型工业项目。从目前全省布局来看,我市在此领域虽有潜力和一定的储备,但是相比杭州湾地区,受关注的项目较少。并且,从省里“十二五”工业规划的目标导向看,规模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因此,结合瑞安实际,虽然目前工业总产值基数已跃上1000亿元台阶,后期持续快速增长的挑战较大,但是“十二五”期间,瑞安将重点推进整车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对工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将明显高于“十一五”期间,因此可预计全市“十二五”工业总产值增速10.5%左右,与全省基本同步。

第三,从用地支撑角度看,目前我市工业用地约达28000亩左右,可测算出,2010年我市单位用地工业产值为350多万元/亩;“十一五”年均工业供地约为1000亩,即使考虑到“十二五”我市三大平台建设中有关重点大项目可直接争取省用地指标1000亩,“十二五”全市新增用地约为6000亩;同时可适当考虑新增用地单位产出有一定提高,全市工业用地亩均产值提高120万元,将全市“十二五”工业用地单位产出调高至亩均470万元/亩左右,可推算出,2015年我市工业总产值约为1600亿元,与上述预计基本吻合。

因此,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导向出发,结合瑞安实际,不仅不必将工业规模增速定的过高,也很难持续实现规模的高速增长,更主要的是加大力度推动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工业效益持续提升。因此,我们认为此预测方案是可行的。

二、关于工业增加值的预测依据

工业增加值应立足瑞安实际,结合考虑“十二五”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确定一个比率,由工业总产值倒推测算预测。参照现行瑞安相关工业预投资项目类型,“十二五”大多工业总产值增量体现在增加值率较高的现代机械装备、中高端的汽车及配件等行业,有望扭转前几年工业增加值率持续快速下滑的态势(但是难度依然不可小视)。同时,结合考虑规划期内全市工业经济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及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经验等因素,确定我市2010-2015年工业增加值率年均增长0.1个百分点,至2015年的工业增加值率提升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需保持在10.5%左右。由此,推算出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可达360亿元。此结果与《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相关预测指标基本吻合。

另外,根据上述预测,结合2010年我省节能降耗挖潜等工业实际,结合中央加快转型的要求,建议将2011年全市工业规模增长速度下调,工业增加值可分别定于10.5%左右。而将加大工业投资工作力度放在首要位置,为实现“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目标,谋取良好的开局和保障。

三、关于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建议顺延省里的要求,有望到“十二五”期末,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争取下降16%左右。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



附图.jpg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