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4022/2023-244052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瑞安分局 |
生成日期 | 2023-06-3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瑞安分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
今年以来,我局紧盯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保障亚运环境质量。市控平原河网高锰酸盐指数均值维持在Ⅲ类水质及以上标准,氨氮均值同比下降35.5 %,总磷均值同比下降31.6 %;赵山渡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优良率为100 % (1~5月数据)。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推进重点环境问题整改。一是推进上级交办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第二轮央督11个反馈问题完成整改7个;“清零问题”行动环境问题22个,完成整改19个;交办信访件72件,均完成整改;2021年省委专项督察反馈问题2个,均完成整改;交办信访件20件均完成整改;2022年省委专项督察交办信访件2件,均完成整改;二是做好2023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暗访拍摄的迎检工作,按照“一纵、一横、一全面”落实排查整治工作,重点排查9类生态环境隐患,此次暗访组重点关注问题,未涉及我市;三是深度挖掘典型案例,包装赵山渡库区生态搬迁工程典型案例,进入评审阶段,争取入选省级典型案例库;四是做好“七张问题清单”问题管控力指数排名工作,迭代更新清单工作量化管理机制,4月份排名温州第4,全省第27。 (二)全力保障亚运环境质量。一是治气方面。强化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健全污染天气应对处置机制,开展重点行业污染防治行业提级,已推动培育8家A、B级或引领性企业。1-5月,PM2.5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3.64%;PM10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44%;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颗粒物指标仍位居温州各县市区前列。二是治水方面。开展定期监测,实施精准治污提升断面水质,1-5月份,全市5个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达到100%;1-6月份,8个市控断面中有7个实现“消Ⅴ”目标(七坦水质为Ⅴ类);15个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66.7%;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形成已建、在建、未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一张图;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全面启动“找巡查挖”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问题督查,1-5月份,县镇村三级河长巡河28143次,共发现问题5667个,完成问题处理5663处。完成234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并建立“一口一档”。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守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三是治废方面。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创建,4月份通过省三星级“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公示;完成4073家小微企业危废收运签约,实现收运工作全覆盖。强化危废规范化管理,有效管控危险废物污染风险,落实危废数字化管理,对产生危废30吨以上的单位全部使用浙固码。四是治声方面。狠抓噪声污染突出问题整治,印发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问题发现—上报—处置机制,推动各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开展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受理噪声类信访件193件,同比减少37.5%,立案1起。五是行业整治方面。探索电镀园区深化整治试点经验,8幢和24幢12个层面的电镀企业,已有9个层面的企业完成“一层一策”方案制定并通过专家评审;持续开展工业污染治理管控工作,完成VOCs治理低效设施升级184家,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42个,锅炉炉窑提质增效3台。 (三)全面提升执法监管水平。一是环境执法力度持续加大,1-5月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934人次,检查企业1140家次,双随机检查问题检出率达30%;立案19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1件,处罚135万余元;责令改正违法行为22家,查封扣押5家,取缔非法生产场点15个;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2件,刑事拘留6人,行政拘留案件3件,行政拘留3人;办理省厅典型案例1件、温州市级典型案例1件。二是环境信访总量有效管控。共受理环境信访件697件,较去年(998件)减少301件,减幅达30.16%;信访立案8件,立案率为1.14%;登记办理一起有奖举报案件。三是科学智能监管成效显著。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建管用,高质量完成了试点行业自动监控设备的计量检定工作;强化企业工况电流监控建管用,完成2022年378家新建工况监控的验收;推广环保e企管应用,共5609家企业纳入管理,新增领码企业3410家,开展预警提醒4519家次,开展红码企业专项检查14家次,指导落实问题整改127个。四是环境安全风险防控有力推进。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发现隐患241处,已整改240处,其中重点风险源企业已完成三次全覆盖检查;开展环保设施安全整治,排查企业707家,环保污染治理设施3393套;强化亚运会环境安全保障,成功举办了温州市级辐射事故应急演习。五是监管监测能力得到加强。完成塘下、南岙、白岩桥、九里会等4个水质自动站验收工作;完成花园桥和安阳新区省控空气自动站VOC站验收工作;完成莘塍、仙降、陶山、湖岭乡镇空气自动站验收工作。六是大练兵大比武取得佳绩。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荣获2023年温州市执法大练兵技能比武集体一等奖,4名执法人员分别获得个人一等奖和二等奖;市环境监测站在省市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中,荣获温州市级团体三等奖,3名监测人员分获个人一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三)全心服务营商环境提升。一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互联网+”模式,持续优化审批服务,共审批建设项目144件,出具初审意见4件,备案项目57件,业主自行进行网上备案169件。二是落实许可管理。完成核发首次申领排污许可证企业27家,许可证变更71家,许可证延续42家,许可证重新申领22家,注销已关停企业的排污许可证21家;新核发登记管理企业238家;完成9家医疗机构首次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注销3家,变更5家,延续4家,重新申领8家。三是做好环境信用修复工作。今年以来共审查39批次、625家企业和个人,并对3家受处罚企业和个人进行了信用修复。四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隐患问题“综合查一次”帮扶行动。坚持“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一次到位”,今年以来共深入3100家企业,对企业开展体检式检查,帮助企业落实问题整改,提升环保意识和管理水平。五是落实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包括59家企业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共对双随机抽查到的12家次企业开展非现场检查;实施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对1家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六是开展助企服务工作。选派近40名干部,组成一线服务队伍,实行“企业需要、上门报到”的助企方式,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护航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半年收到助企交办件4件,办结率100%。 (四)全员推进美丽瑞安建设。一是深化生态环保宣传。开展纪念“6·5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通过生态文化月启动仪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环保书香市集等方式,呈现美丽瑞安生态文明生动实践;召开瑞安市2022年度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加大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力度,以“公众开放+N”的合作开放模式,鼓励130所绿色学校与5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7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资源共享。二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典型案例征集与评选活动。曹村镇美丽田园生态观光乡村振兴项目等10个获评瑞安市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典型案例,在6月5日第13届“生态文化月”启动仪式上集中展示。三是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启动阁巷新区02-07地块非法倾倒垃圾案、王国珠涉嫌非法倾倒危废案等2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四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编制《瑞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案(2023-2025年)》,开展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外滩青春公园设置展板进行生物多样性宣传工作,指导安阳实验小学开展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宣讲活动。五是减污降碳协同获评省级试点。牵头编制《瑞安市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方案》,6月份获评浙江省第三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瑞安市工业固废智能处置中心项目入选第二批标杆项目名单;完成碳账户建设,核实碳账户企业数10061家,碳排放当量490.7万吨;开展瑞安市级低零碳村遴选,形成瑞安市级低(零)碳试点项目库。六是深入探索EOD开发模式。成立工作专班,实现项目申报一体化运作联动,以问题为导向,谋划了和美云江·共富瑞安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该项目已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并推送至国家库。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持续推进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一是持续落实全市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行动,扎实做好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指数排名工作,力争管控力指数排名晋等升位。二是持续推进中央、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反馈问题、举一反三清零行动问题、交办信访件及“七张问题清单”的整改和督导工作,确保问题按时全面清零。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深化蓝天行动。持续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污染天气消除三场攻坚战,推进工业源深度治理、移动源污染减排、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强化联动协作,保障亚运环境质量。二是深化碧水行动。实施精准治污措施,继续推进“管网一张图”系统建设,扩面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巩固提升断面水质;加快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摸清排污口基本信息;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三是深化净土行动。扎实推进耕地土壤污染溯源和管控,完成耕地“源解析”项目相关工作;完成国考点位迁移工作以及瑞安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地下水详细调查。四是深化清废行动。加强工业固废规范化管理,确保一般工业固废收集体系正常运行;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实现小微危废处置率100%;继续推进“无废细胞”创建。 (三)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一是统筹推进美丽瑞安建设。落实美丽瑞安建设任务,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和教育,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五水共治”等公众满意度。二是积极推进绿色系列创建。开展“美丽温州体验地”项目培育,完成绿色街镇、绿色零污染村试点以及生态农耕美丽温州体验的验收。三是开展减污降碳工作。深入挖掘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加快推进第一批低(零)碳村试点创建。四是启动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四)加强源头控制和过程管控。一是加强建设项目源头管控。加大“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力度,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进一步推进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二是推进“四本账户”建设。进一步摸清全市生态环境底数,探索县域生态环境工作成效评价新机制。三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深化非现场执法能力建设,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五类案件和大案要案;落实有奖举报等制度,全市生态环境信访立案率不低于2%。四是健全监测质量体系。做好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不断增强环境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和监测数据分析研判能力。 (主要执笔人:陈瑞兆,627655;分管领导:周挺亮,669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