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
索引号 | 001008003004019/2024-269523 |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 | 市卫生健康局 |
生成日期 | 2024-10-1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瑞安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4132号提案的答复函 |
张宏飞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所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运动救援设施配备的建议》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在运动场所配备救援设备,开展群众应急救护培训,能够提升运动群众卫生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对于保障运动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系统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构建县域一体急救服务体系,全面统筹全市院前急救资源 我市以省委改革办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以“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为抓手,通过数字赋能深入探索构建县域一体、多跨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院前急救服务机制,高质量建成全域“10分钟急救圈”,打造“快速响应、精准定位、全程互动、一路畅通、实时报销”的院前急救“瑞安模式”,不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一)加强应急救护能力建设。依托医共体,搭建由1个县级急救指挥中心、18个镇街级急救站点和N个村级医疗机构组成的“1+18+N”三级院前急救专业服务体系,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急救链。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人民医院牵头组建院前急救联盟,实现我市院前医疗急救技术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23年我市院前急救全年平均反应时间9分33秒(2024年已逐步压缩稳定在8分40秒左右),远低于全国15分钟平均出车的指标要求;回车率 (指全市范围内无车可派的情况)为0%,低于3%的指标要求;调度中心接听电话90219次,出车28710次,院前心肺复苏成功26例,成功率达10.6%,脑复苏成功率达4.5%,群众满意率达99.7%,各项指标位居温州各县市第一;执行中考体育考试、半程马拉松、竞技龙舟大赛等医疗保障性任务29次;连续11年安全医疗零事故;连续8年在温州市各县市质量考核中排名第一。 (二)畅通急救服务流程。以信息化建设助推院前急救全要素数字化,打造“急救现场—调度中心—救护车—医院”连续、实时、多方协作的应急智救联动网。针对救护车到达现场前“空窗期”,上线急救优先调度系统(MPDS),设计胸痛等33种医疗预案,从电话接通开始提供标准化自救呼救指导,实现院前急救“节点前移”。截至目前,开展MPDS电话指导4889例,其中心肺复苏电话指导252例,成功率达9.52%。其中心肺复苏、孕妇分娩、婴幼儿异物梗阻等多起指导成功案例,被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三)开创“上车即入院”急救新模式。运用5G技术,搭建院前急救系统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信息衔接平台,实现病人基础信息、车载视频、生命体征数据、车辆位置信息一屏集成,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救治医院三方互联互通,患者在被送往医院途中,院内医生对疑难杂症病患进行提前分诊、远程会诊,院前院内急救联合跑出“生命接力”加速度,目前已成功救治5440余人。 二、加强公众急救员网络体系建设,充分调动社会急救资源和力量 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应急机制,遇突发状况时群众及时自救互救,能够有效减少死亡率、伤残率,为伤者接受专业诊疗赢得宝贵的时间。为此,我市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凝聚社会各方救援力量。 (一)创新多部门协同急救服务机制。与公安、交警、医保、农业农村等部门积极联动,构建跨部门横向应急联动机制。一是创新精准找人机制。构建特殊人群信息库,归集独居老人、聋哑人等25万人信息,并成为全省首个获取三大运营商信号定位权限的县级急救单位,遇患者无法表达时,通过手机信号定位、信息库比对、公安部门锁定“三步走”,精准锁定报警人位置。二是创新协同护航机制。针对急救车拥堵导致延误危急患者施救问题,打通调度系统和交警指挥系统,调度端和急救车车载端均可发起护航申请,交警指挥中心审核后,采取临近红绿灯控制、路面警力配合等措施,实现危急重症患者一路畅通到院。三是创新实时报销机制。针对院前急救费用“先行垫付、事后报销”的情况,构建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县域5G卫生专网,率全省之先将院内医保支付服务功能延伸到急救车上,实现车上医保实时结算,目前全市所有站点急救车辆均配置医保刷卡系统并投入使用。 (二)配置AED急救设施设备。将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配置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近几年我市陆续在车站、大型商场、公园、学校、体育馆等公共场所配置228台AED。为进一步扩大公共场所AED覆盖面,根据2024年省政府民生实事要求,我市已于今年6月底前在公共场所新增配置395个AED(其中医疗机构127个,养老机构71个,学校幼儿园173个,菜市场24个),同时按照每台AED培训5名以上应急救护员的比例,开展线上学习和线下实操考核,目前已完成1975名应急救护员培训工作。 (三)共建网格急救志愿队伍。完成“互联急救”志愿服务APP、“AED地图”开发,将院前急救调度系统与“互联急救”志愿服务APP、“AED地图”联通。在全温州市率先建立“村村救”快速响应机制,吸收村社干部、网格员、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群体,组建495支村社网格急救志愿小组,进行常态化急救培训,统一纳入“互联急救”志愿服务APP在线管理。当发生突发状况时,院前急救调度员向事发地500米内的志愿者一键派发救援请求,志愿者通过APP接单响应、就近施救,实现移动急救与固定急救结合、志愿者急救与专业急救配合。目前我市社会应急力量发展迅速,全市“互联急救”志愿服务APP注册会员5422人,已成为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 三、加大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 为进一步促进全民急救技能普及与提升,我市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院前急救知识宣传力度,提升院前急救效果。 (一)打造救护培训基地提升应急救治水平。一是市人民医院总投资1000多万全力打造医学技能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已于2019年10月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基地国际认证,培训学员经培训并通过技能考核后将获得由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发的急救证书,2023年,该实训中心急救技能和基础技能课程培训17756名医务人员。在完成临床医学教学的基础上,实训中心还积极向公众推出急救公益培训课,为群众普及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2023年急救公益培训课培训社会群众200余名。二是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专门设立急救技能操作室,为群众提供AED使用、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实践场所和技术指导,2023年培训急救站医务人员650人次,开展“村村救”志愿者培训2200余人次,开展群众培训360余人次。三是市红十字会打造城市学院救护培训基地、瑞中救护培训基地等培训基地,同时配备专业教学器材、宣传资料和师资力量,2023年完成救护员培训6805人次,普及现场应急救护知识12.5万人次,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二)推进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市卫健局充分发挥卫生健康系统医学人才集聚优势,依托各级医院急救中心院前从业急救医师力量,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优质的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全市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通过组织开展急救队伍技能竞赛、EMT急救技能培训、院前急救技能岗位培训等多重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师资的授课技能,保障培训质量。二是市红十字会建立由150名救护培训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全面负责救护培训工作,同时定期举办救护师资点评会,引导老资格的师资创新教学方式,在源头上严把师资入口关。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利用报纸、网站、微信、重点场所LED显示屏、公交车辆车载视频等多种媒体,通过开展现场救护抖音直播、知识竞赛、模拟演练、急救快闪等活动,大力宣传应急救护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应急救护的知晓度和参与率。二是围绕“健康大讲堂”等活动和“世界急救日”等重要节日,有针对性地深入学校、住宅小区、企业、地铁、火车站等场所,开展各类公益急救知识培训,使心肺复苏、解除气道异物等急救常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普及与运用。三是从社会需求出发,开办特色课程,满足培训对象“差异化”,针对幼儿、老人、农民、聋哑人、军训学生、运动人群等不同对象,采取上门服务、集中办班等培训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救护特色班。四是充分利用“数字红会”平台,实现救护培训“线上+线下”、“选学+必学”、“实时+预约”等多项功能,方便广大群众学习应急救护知识。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瑞安市卫生健康局 2024年6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