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
|
||||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指出:要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改革举措,加快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为全国改革探索路子、贡献经验。 殷切话语包含殷殷重托。 作为“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瑞安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吃着“改革饭”长大的瑞安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革新意识,当下正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大刀阔斧、攻坚克难,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瑞安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力。 深耕政务服务试验田 “一件事”改革改出浙江新样板 作为浙江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标志性项目,瑞安“一件事”改革正成为浙江新样板,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昨日,在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喜得贵子的张沛利用陪护空闲,在一楼大厅服务台一次性办理了孩子出生后要办的六件大事:出生证、户籍登记、医保参保、医保缴费、市民卡(社保卡)、生育保险待遇申领等。从填表到领证,他只用了50分钟。而以前六件事,至少需到5家单位,提交24份材料,花费6个工作日。 在我市,全省首创的出生“一件事”,新生儿所有事项“一表申请”“一站即办”,1小时内“零跑”办结,去年惠及7000多户家庭。 不仅如此,在市委改革办牵头推进下,我市已成功实施出生、入学、不动产登记、车辆上牌、社保退费、退休、殡葬、企业开办、外贸经营许可、获得信贷、建筑许可办理、水电气网报装、纳税、办理破产、企业注销等40多件公民个人和企业“一件事”,举措全省领先。“进一扇门、跑一个窗、办所有事”, “最多跑一次”为民办事理念已深入全市干部的心中,深得老百姓好评。 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等主体事项审批,也创新实施“一次不用跑”。前不久,省“四个百项”示范项目——浙江华峰氨纶公司零土地技改项目,4小时内完成 “不见面审批”,急件“预约办”、特殊情况“容缺办”、补齐材料“不跑路”,确保审批“不延期”,目前共成功审批办理涉企事项7000多件。 我市以“一件事”改革撬动营商环境优化,通过创新政府服务方式,用政府有形之手激发市场的有效活力。早在2月底,我市规上工业企业、限上服务业、重点外贸企业、省重点工程、温州市重点工程、亿元以上建设项目均已百分百复工。 深耕民营经济试验田 解忧纾困创出助企新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的浙江之行,让大家感受到一个强烈信号: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对我市来说,改革推进到今天,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 “这项举措直接帮我们减少了十几万元利息支出,且不用抵押物,大大减少企业的负担。”昨日,浙江环球滤清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秀钗感激地说。受益于瑞安财政专户资金专项竞争性存放制度,作为智能制造企业,浙江环球滤清器有限公司拿到了总额2000万元的信用贷款,这笔贷款为企业赢得了更多机会和空间。 针对企业融资难、贷款贵等共性问题,我市在全省首创财政专户资金专项竞争性存放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银行贷款投向企业技改、科研、拟上市等领域。截至目前,已帮助10家企业获得最优条件贷款1.63亿元,为企业节省利息约357万元。率全省之先建立涉企财政奖补资金“预拨付”机制,按企业投入方式实现分类提前预拨,现已快速兑现资金3.42亿元,惠及企业近1700家。 “虽然疫情下经营困难,但我们已经扭亏为盈,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我市一家具有高新技术资质的民营生产型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因企业担保出现资不抵债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险境,共负债1亿多元。市政府创新破产审判模式,运用预重整机制拯救危机企业,帮扶主营业务良好、但深受担保链困局的企业,早日走出困境。企业以20.08%的清偿率,彻底割断了掣肘企业发展的担保链负荷,才有了当下的新生。 去年5月正式投运的瑞安(安亭)飞地创新港,以飞地合作模式,突破瑞安偏居东南的地理格局和高端人才短缺的技术格局,实现研发在外、转化在内,飞地资源和本地产业协作并进、互通共赢。近日,入驻企业浙江中特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孝余说,“我们和上海大学合作研发的项目,已经转移到瑞安投产,4个月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僵尸企业”强制注销试点,刑民并行处置网贷公司破产清算,助企成功应对美国337诉讼案、产权虚拟分割做法……在深耕民营经济试验田的瑞安,既打造了护商港湾、亲商典范的“瑞安样板”,也为温州“两个健康”创建获得“中国改革十大年度案例奖”提供了一大批鲜活的“瑞安素材”“瑞安样本”。 深耕重点领域试验田 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瑞安改革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嗡嗡——”无人机和高速插秧机同时作业,1小时就完成了300多亩稻田的春耕播种。“借用智能信息技术,水稻种植从播种、育苗、插秧,到除害、施肥、收成、销售等,一切尽在‘掌控’中。”4月15日,种粮大户黄兆楷道出了稻农“多收三五斗”的信心。 黄兆楷的底气来源于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在瑞安的深入推进。 从2006年1月,浙江省委提出建立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为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到2017年这项改革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再到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三位一体”改革服务乡村振兴若干意见,省市县乡四级共1000多个农合联带领600多万农民走上了全面小康发展之路。从2006年至201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从10.64亿元增加到25.7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312元增长到33497元。 推进“三位一体”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的“命题作文”,也是推动农村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眼下瑞安正着眼于培育生产精品圈、提升互联网营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20多条细化举措。”昨日,市供销社负责人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富、农村增美,我市正着力创建3条示范带、1个精品圈,创建10大产业品牌和10大为农服务中心,争取三年内培育百名农创客、服务惠千社,助万户农民增收,农业年增值持续超亿元。 每隔几天,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集团湖岭分院医生陈恒就会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帮当地的慢性病患者预约好总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疫情期间,线上远程会诊的使用率提升了,村民们不外出也能实现居家诊疗。”陈恒说。 当前,瑞安医共体建设正改变瑞安人的“就医路”。作为全省首批启动“医共体”建设的县(市、区),也是温州唯一的试点县(市、区),我市构建了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总院的“2+27”医疗集团架构。医疗集团内“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调配、使用,打造高度协同的运行机制,实现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形成一个覆盖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和文化共同体。疫情防控期间,“医共体”建设带来的上下联动机制,打通了城乡之间的壁垒,实现医护人员和医疗技术的“互联互通”。 “医共体”实现由“百姓求医”向“医生送医”的转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据调查,2019年,瑞安市基层就诊率75.16%,集团分院门诊总量405.47万人次,同比增长10.57%;手术3472人次,同比增长10.65%。群众就医满意度达到96.15%。 市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抓好全年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数字化变革为动力,聚焦聚力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项目,继续统筹推进“一件事”集成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地,为全国改革探索路子、贡献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