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络问政 > 新闻发布会
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0- 06- 11 20: 21: 00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字体:[ ]

一、发布主题

温州发布《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5年)》

二、发布时间

2020年6月11日(星期四)11:00

三、发布地点

市行政中心1号楼14楼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

四、发布人

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 黄阳栩

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朱勇敏

市发改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汪浩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胡琼洲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章建新

五、主持人

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负责人   史宇翔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温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在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次被提及。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如何更好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黄阳栩,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朱勇敏,市发改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汪浩,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琼洲,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章建新,请他们为我们介绍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

首先有请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黄阳栩通报《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有关情况。

市发改委主任黄阳栩: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家和省先后发布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为了更好地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明确我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任务,我市于2019年9月24日印发实施《温州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并于今天公开发布。

我市《行动方案》由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组成,共32条举措。下面,我向各位介绍我市《行动方案》的内容。主要是五大定位、八大任务和愿景目标。

第一方面,《行动方案》明确了温州的五大定位,着力将温州建设成为“三城市两枢纽”。

一是打造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1.6万平方公里、承载千万人口的温州都市区全面建成。城市化水平达到72%。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75万人,都市区辐射能力和中心城区首位度显著提升。

二是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城市。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成为全国样板,全市民营经济税收贡献率、技术创新成果贡献率等重点指标保持在90%以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三是打造上海高端资源溢出的重要承接城市。温州与上海各地、各领域合作交流全面开展,要素流动更高效、平台合作更开放、市场化体系更健全,接轨体系全面构建,一大批重点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是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紧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版图,加快空港、海港、高速、高铁重点项目建设,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大通道全面构筑。开放畅达高效领先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五是打造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桥头堡和重要节点枢纽。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联通长三角与海西区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筑,温州作为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桥头堡地位不断巩固。

第二方面,《行动方案》围绕区域合作、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体系共建等方面,部署了八大重点任务。

一是聚焦“两区”建设,打造长三角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对接上海,推动培育世界级智能电气产业、千亿级时尚智造产业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优势特色集群。深入实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加快五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拓展“技术在上海、转化在温州”合作模式。加快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等“科创飞地”和嘉定工业区温州园建设,积极打造省际区域合作新平台。加快打造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合作高地。深化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是聚焦能级提升,打造长三角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中心城市。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深化温州与上海嘉定等地全面战略合作,全面开启温州与上海大都市圈重点城市的高质量战略合作新征程。全面拉开都市区框架,推动温州都市区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全面彰显诗画山水城市新风貌。

三是聚焦交通先行,加快构筑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围绕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为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形成“521”高铁交通圈。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建设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重要枢纽港口。构筑区域一体的立体交通走廊。

四是聚焦区域合作,推动长三角优质资源汇聚温州。深度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在沪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温设立分支机构。共同设立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推动高端人才跨区域交流,加快完善长三角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和服务保障体系。共建长三角生态旅游圈,全面打响“诗画山水、温润之州”城市旅游品牌。推进与长三角地区文化设施资源共享。

五是聚焦内外互动,着力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温州联动创新区、温州综合保税区、温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更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加大跨区域“走出去”和“引进来”力度。推动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互动发展。全力申报建设世界(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

六是聚焦联保共治,高品质建设浙南绿色生态屏障。建立跨区域环境治理与保护机制。高标准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四大硬仗,努力让温州大地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深化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环境美、产业优、交通畅、百姓富”的长三角美丽后花园。

七是聚焦服务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深化与长三角地区重点高校、国际知名院校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双一流”大学来温共建特色院校。推动上海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温集聚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知名医院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引进一批优质医疗团队和高层次合作项目。打造长三角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进一步推进与上海的医保卡互通刷卡结算和监管合作。探索建立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机制。

八是聚焦体系共建,合力打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加快共建长三角“一网通办”在线服务体系,设立线下“一网通办”服务专窗,实现长三角政务服务线下异地办理和全流程线上办理。加快推进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合作,加快推动温州制造向浙江制造、长三角制造、中国制造升级。积极参与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打造区域型信用服务产业基地。

第三方面,《行动方案》按照2022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置了分阶段目标。

到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提升,外快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健全,生态和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服务跨区域便利共享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批标志性工程全面推进,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创产业、城乡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温州成为长三角经济新增长极。

以上是我市《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温州来说是一次重大机遇,我市被列入中心区城市范围,在长三角区域地位显著提升,表明了国家对温州的认可和重视。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紧抓“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一手抓经济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增强温州核心竞争力,一手抓主动接轨大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积极做好《行动方案》的落实。

主持人:谢谢黄阳栩主任,下面开始提问。

记者:这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温州能够获得哪些红利?同时,温州将如何克服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市发改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汪浩:首先,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是最大的红利,长三角建设“一极三区一高地”,即全国发展强劲的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是红利。国家纲要和省行动方案中涉及事项也是红利。

目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我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温州被列入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在长三角地位实现历史性突破,为温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赢得了先机。此外,我市获得上级支持的力度加大。甬台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温台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验等6个事关温州未来发展事项列入国家《规划纲要》,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依据。嘉定工业区温州园、浙南闽北合作发展区等25个事项列入省《行动方案》。温州肯恩大学获国家长三角专项资金补助6000万元,为我省除示范区嘉善县外的唯一项目。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国家纲要、省行动方案、市行动方案,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全方位、多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关于第二个问题,对温州来说,劣势也是优势,首先,从长三角区域来看,我市地处最南端,但是放眼全国,杭州、福州之间需要一个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发展,我市刚好处于这一关键区,这一区位赋予了我市加上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的使命。

二是我市地处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交汇区,既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又是海西区五大中心城市,是长三角向外辐射的桥头堡,浙南闽北合作发展区建设就是省里给予我们的任务和期望。

三是我市正在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杭温高铁一期、温州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温州机场三期、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泰顺通航产业项目前期,加快形成“521”高铁时空圈,将以时间距离弥补空间距离,以大交通拉近我市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距离,提升融入一体化发展能力。

四是我市民营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区的温商网络能够成为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不同地区企业在产业间和产业上下游链条上的分工合作,增强我市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关联性。

五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有一个关键词是高质量,温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的高质量发展。我市全面对接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提升都市能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大都市区的辐射力、影响力、竞争力和中心城区首位度、集聚度,争取在长三角中有一席之地。同时发挥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共享新时代温州发展新机遇,展现温州新作为。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温州是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建设的?

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朱勇敏:近年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行动方案》提出的参与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高端人才跨区域交流等重点任务,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活动共办,促进长三角优质科技成果在温州转化落地。我们与上海嘉定、江苏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在2018、2019年连续两年共同举办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两届展会,我们共组织了55家激光与光电、智能电气、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的科技企业项目参展,并与上海嘉定、江苏苏州和安徽芜湖市的科技部门联合签署了《深化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战略协议》。2019年我市企业与上海市技术交易额达到5.3亿,同比增长19.4%。今年6月6日,我们又组织企业参加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在湖州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和创新成果展,通过竞价拍卖,我市浙江东新动力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竞得数字经济、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的6项科技成果,成交金额3358万元,成交项目数和金额均居长三角城市前列。

二是坚持载体共建,促进我市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引进共建创新载体力度,已落地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温州技术转移中心等24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其中10个平台是与长三角地区院校合作共建的。同时,我市还分别同宁波、杭州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宁波协同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杭州深化两地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与长三角地区开展的这些科技合作在完善我市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是坚持开放共享,促进长三角创新资源互通互用。一方面,我们着力推动打造长三角科研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平台。目前,上海56家创新载体、244项服务项目、980台大型科研仪器和我市57家创新载体、38项服务项目、382台大型科研仪器已加入这个共享平台。与此同时,去年我们修订完善了《温州市创新券管理细则》,率先实现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互通互兑。另一方面,我们也主动走出去,积极推进“科技飞地”建设。在上海、杭州等地布局建设了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一期、瑞安市(安亭)飞地创新港、乐清市•南翔镇科创合作基地、杭州瓯海科创飞地等10个科技飞地,总建筑面积超3.2万平方米,已吸引我市近80家企业入驻飞地建设异地研发机构,目前平台已集聚各类人才500余人,有效解决了我市部分科技企业引才难、留才难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更有深度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生态圈。

一是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科技合作交流常态化。依托长三角科交会、温州—嘉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服务平台等载体,谋划更多更高质量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为我市企业更加广泛精准地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创造更有利条件。

二是进一步推进跨区域科技合作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快推进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二期项目建设,并以温州(嘉定)科创园为龙头成立飞地联盟,形成“1+X”的飞地协同发展模式。同时,积极推进构建跨区域科技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卡脖子”核心技术合力攻关机制、科技人才政策互认机制,切实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落到实处。

三是进一步强化长三角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的保障措施。要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主战场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引落地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措施,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长三角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强劲的动力。

记者:文化生活和旅游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请问温州如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琼洲:一直以来,我市就高度重视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全面致力于建立友好合作机制,积极主动开展对接,努力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以更好地借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这一平台,加快温州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建设步伐。

一是携手长三角交流平台推动两地文旅协同发展。2019年,我们文旅部门刚组建时,第一时间赴长三角中心城市开展文旅走亲活动,并联动各县(市、区)文旅部门及知名景区代表,借力上海国际F1汽车大赛,策划举办了一场融合汽车元素的推介之旅,通过精彩互动、非遗及文旅资源展示和产品推介等形式,充分展示和推介了温州文旅资源和产品。去年,我们还组织参加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上海嘉定旅游和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成功将温州的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和推介到长三角市场。今年5月25日,我们文旅部门专门赴上海对接温沪红色旅游合作事宜,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并将加入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下步,我们还将借助上海旅游节,积极举办上海旅游节温州分会场暨温州首届文化旅游节,力求实现两地节庆互动,推动温州和长三角的文化旅游发展更加协同、更加紧密。

二是联合搭建平台打响温州文旅品牌。去年以来,我们围绕长三角客源市场,联动上海、江苏等地开展了多场宣传推广和座谈交流活动。2019年9月份,我们联合上海市以及浦东新区、黄埔区、嘉定区和虹口区文化旅游主管部门、上海旅行商代表、新闻媒体、自媒体代表等超150人,在上海举办让世界看见“诗画山水·温润之州”温州文化旅游(上海)全球推介会和多媒体温州文旅宣传推广活动;此外,组织温州市主要旅行社走进南京、苏州召开对接座谈会,为两地文旅企业搭建交流互通平台;走进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等地,开展“惠游温州”活动;策划开展“920就爱你温州,自驾旅游文化节”,联动国内自驾游百强俱乐部、长三角自驾游联盟,积极融入长三角,辐射闽粤赣,提升温州自驾旅游名城知名度。同时,推出了“惬意温州”疗休养品牌及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抢滩长三角疗休养市场。近期,我们已在积极筹备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做旅游推广活动。

三是协同构建开放融合的旅游市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开展旅游PASS卡合作,合力推出两地旅游优惠一卡通。今年首期推出沪温版旅游PASS卡,参加长三角文化旅游年卡(沪温版)的景区共56家,其中上海28家,温州28家,总价值2000余元;上海、温州两地的市民只需支付199元购卡,相当于1折的价格。同时,积极推动上海市ETC卡进入温州景区优惠活动,针对持有高速公路ETC沪通卡的用户本人,在每次高速通行消费后(即高速公路出站后)的3日内,可享受合作景区免首道门票入园,同行人员享受5-7折优惠的政策。

四是联动完善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有声阅读联盟、长三角文化馆联盟等公共文化服务便利共享工程。协同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加快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路通建设。以“文化走亲”、大剧院惠民文化演出等形式,开展和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融合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5月29日,我市和上海嘉定区签定协议,双方将开展市民文化节互动走亲。

五是加大省内市场互动合作。充分发挥旅游联合体的作用,目前我们参与的主要有两大旅游联合体。其中,浙东南联合体由宁波、温州、舟山、绍兴、台州5市的文旅主管部门、旅游企业等单位组成;金丽温衢联合体由金华、丽水、温州、衢州4市的文旅主管部门、旅游企业等单位组成,主要是合力打造“浙东南·醉美山海”“缤纷金丽温衢”区域旅游合作品牌。目前已经成为连接长三角和国内各大城市旅游市场的“黄金旅游线”。同时,我们还加大与杭州、嘉兴、湖州的互动合作。今年4月,我市召开的全国百家旅行商温州旅游采购大会后,省内各地市纷纷组团来温,5月30日首班旅游专列已由宁波开往温州,近期还有五趟分别来自杭州、金华、丽水等地的旅游专列开往温州,接下来各地还将有40多个汽车团、高铁(动车)团开往温州。

总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入新阶段,我们将继续深化与上海嘉定区的合作交流,并以此为桥头堡,全面拓展与上海、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区域城市的对接、交流和合作,深入实施“大品牌、大营销、大联动”市场战略,不断推动我们温州与长三角地区在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两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记者:医疗服务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民生话题,那么温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将如何推进医疗一体化,让老百姓能根据需要享受到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章建新: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温州市卫健委在大力提升温州医疗水平,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的同时,也积极有为、奋力奋进,全面对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如上海市的优质医疗资源,注重做好“引进来”和“互联互通”工作,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市民对上海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首先,是下大气力,多举措,重点抓好“引进来”工作。

一是整体谋划融入长三角。在市卫健委的努力下,2019年12月16日,温州市政府与上海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将重点围绕温州市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温州医疗事业发展,全面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高水平推进两地一校全面合作。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院士是生命健康方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引入上海大学这一重要平台,将对温州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6月6日,也就是上周六,上海大学举行了附属医院授牌仪式,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挂牌为上海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上海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3家市属三甲医院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后,将依托上海大学优势学科群,借助上海各医联会导入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努力在疾病诊治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温州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

二是多方引进名医资源。温州医疗水平位居全省前二。目前,温州已有多家公立医院与上海医院开展合作,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名医馆等方式,柔性引进上海、杭州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已与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等医院建立合作专科44个,名医(院士)工作室16个,解决异地就医困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柔性引进专家在温开展600多台三四级手术,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全国顶级的医疗服务,免除了市民异地就医的各种不便。

三是加大学科合作力度。主动与上海优质资源合作,实施区域标志性医学中心、品牌学科建设和市直医院人才学科双倍增行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入选浙江省十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温医大附属一院呼吸介入科获省级重点实验室,另有2个专业入选省级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高血压专病华东中心落户温州。全市共培养国务院特贴2人。

其次,是做好平台,优服务,努力打通“互联互通”渠道。

一是全力打造5G云诊疗。拟在今年内建成5G云诊疗平台,借助5G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并建设全市统一的远程诊疗服务平台,形成全市医疗服务资源相互支撑与共享。借助该平台,拟向上连接长三角上海、杭州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在家门享受到全国优质医疗服务。目前在4家试点医院(市中心医院、温医大附二医、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和市七医)和2个试点区县(乐清、苍南)运行,接下来将进一步向公立医院推开,为连接长三角医疗资源奠定基础。在5G技术支持下,未来还可实现由上海、杭州知名专家远程指导温州医院开展会诊、查房、协同指导手术等。

二是做优医学影像云平台。医学影像云平台已整合全市医疗单位影像数据,实现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影像数据共享,区域内影像互认,患者随时随地调阅。该平台将实现长三角地区医学影像共享互认,并进一步拓展远程影像诊断业务协同、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等功能,将大大减少患者在异地就医的时间,提升就诊效率,实现患者便利就医、降低诊疗费用、提升医疗质量等综合效益,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此外,2019年4月,温州已与上海207家医院医保结算实现互联互通,2019年分别有近2万人次实现上海门诊住院的异地就医刷卡结算。

三是强化人才交流和培养。3家市属三甲医院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后,将享受上海大学的人才和科研政策,此举将有力促进我市医学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同时,2018年起,我市依托上海嘉定先进的全科医学理念和实践,强化对温州市全科医生队伍的帮扶力度,定期选派全科骨干医师赴上海市嘉定区进修。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努力,特别是与上海大学的合作,我市医疗事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下一步,我们将以上海大学合作项目为重要抓手,以打造区域康养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上海大学合作计划,在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快对接和引进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继续发挥温医大龙头作用,打造浙南医学高峰,建设区域康养中心城市。

二是全力加快“5G”技术运用,继续抓好“智慧医疗”模式创新,全力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中心与产业园建设试点市。

三是全力探索长三角城市医联体建设,利用医保结算互联互通和我市医学影像云平台等有利条件,努力打造更加便民、更加优质的融入长三角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独行快,众行远;把握大势,挺立潮头。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发布人和各位记者,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