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 ||||
|
||||
11月10日,记者走进娜娜果蔬农场“共富工坊”,看见4名工人正忙着搭建数智化大棚。这段时间,该“共富工坊”正在进行数智化大棚改造。为了赶工期,“共富工坊”负责人通过经合社临时“招聘”了6名村里的富余劳动力。 娜娜果蔬农场“共富工坊”位于潘岱街道桃花源社区林岙经合社,种植面积达35亩,是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共富工坊”划分新品种试验区、穴盘育苗区、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区、绿色栽培技术示范区等区域,并配套建有农技培训教室、农产品检测室、专家工作室,以农事采摘体验为主打产品,去年产值约100万元。 该“共富工坊”负责人介绍,农场采用“蔬菜+瓜果”轮作模式,农歇时间短,每到改造提升、农忙时都需要加大用工。“企业+党组织+农户”的“共富工坊”模式,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方便,也让经合社农户受益,特别是为低收入户增收提供了渠道。 据悉,该“共富工坊”租用集体农田为集体经济创收,并长期聘用了10名经合社里的富余劳动力,员工平均年收入约有7万元,农忙时节用工数量还会增加到15人至20人。 合作参与该“共富工坊”建设的经合社居民黄志强对此赞不绝口。据悉,和他一起干活的同事都是邻里街坊,以前只靠着自家的几亩农田和传统耕作方式种点蔬菜。“来到农场以后,不仅有农业方面专家、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嫁接、培育技术,农田还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减少了很多体力工作,农作物产量和附加值也明显增加。”他说,比起前两年,每人每年多了三四万元的收入,将近翻了一番。 像这样合作互赢、资源互补的“共富工坊”在潘岱街道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今年以来,潘岱街道以党建引领,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联动政府部门、社区、企业和农户,突出社企优势互补、紧盯“扩中”“提低”,科学开展“共富工坊”创建工作。目前已建设方圆锻造、联大化工、桃泉农场、娜娜果蔬农场等4个“共富工坊”,定向对接输送就业岗位63个,让农村富余劳动力、低保户、残疾人等群体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下一步,该街道建继续扩大“共富工坊”建设面,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