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4016/2022-207849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生成日期 2022-02-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瑞安市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22- 02- 21 14: 30: 14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 ]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系列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为引领,以未来乡村建设为载体,持续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开创了“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我市成功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续第四次获评“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连续4年入选全国唯一的丁香鱼专项(限额)捕捞试点,获评2021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乡村振兴等工作获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数字畜牧”“数字农机”2个应用场景入选省农业农村厅多跨应用场景第一批“先行先试”项目。

(一)围绕“稳生产、夯基础”,统筹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一是夯实粮食安全之基。优化调整粮食产销政策,粮食种植规模补助标准温州最高,560余户规模户受益、发放补助4560万元。围绕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安排专项资金近1亿元,新建、补建和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53个3.28万亩,顺利完成温州“七张问题清单”销号。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加强对致灾性病虫害的监控防治,实现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5.77万亩、同比增长4.58%,产量超11万吨、同比增长8.2%。二是加快养殖业发展。围绕保障畜产品供给,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科学发展畜禽养殖,严格落实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15条”,年底生猪存栏达10.5万头,累计出栏15.47万头、同比增长68.5%;家禽存栏89.5万羽、累计出栏167.5万羽。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菜鱼共生”“稻虾共生”“稻鳖共生”等稻田养殖模式,新建中大型深水扛风浪网箱40个,试点示范跑道鱼养殖3条,养殖场进行养殖尾水治理49家,增殖放流海洋鱼苗793.6万尾(粒),淡水133万尾,北麂海洋牧场完成第一期建设并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三是坚守耕地红线。成立“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专班并实体化运作,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回头看”行动,发现问题2个,已全部整改销号。制定《瑞安市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行为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扩面提标改造及“非粮化”整治工作,整治优化粮食功能区6500亩、整治抛荒7500亩。

(二)围绕“高质量、竞争力”,全力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取得新速度。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制定《瑞安市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评定与监测办法》《瑞安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红黄绿”三色管理办法认定(试行)》《瑞安市促进农户融入农民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力推进合作社规范建设与质量提升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12期,培训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负责人、乡村振兴带头人、专职干部等1279人次,培育示范性合作社111家。二是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制定《推进“双强”行动 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1+X”系列文本,申报2022年温州市农业“双强”项目20个,2021年新增农机具649台(套),建成高标准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个,累计发放补贴480.5796万元,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我市在温州农业双强现场会作典型发言,农机发展经验入选《温州政务信息》、在温州全市推广,获娄绍光副市长批示肯定。制定《瑞安市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瑞安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促进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全覆盖,全年推广配方肥和按方施肥1.07万吨,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16.4万亩,开展秸秆离田综合利用1万亩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三是加快农产品优质发展。巩固提升“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推进农业“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35期、培训人数934人,创建温州优质农牧渔产品“瓯越鲜风”标准化生产基地31个,新增绿色食品2个、地理标志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个,瑞安市浩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稻虾米一沪优2号”荣获“2021浙江好稻米”金奖。全市448家规模生产主体纳入智慧云码系统,发放合格证150148枚,系统累计发放合枚证272471枚,应用率100%,追溯率100%;全年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16000批次以上、定量检测700批次以上,合格率100%。打造“创新智慧农业+标准化技术模式”的智能水肥一体化花椰菜高效农业管理标准示范基地1500亩,瑞安成为2021年温州市唯一的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试点市(县)。

(三)围绕“搭平台、抓项目”,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取得新突破。一是高标准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推进产业园项目建设,产业园61个项目基本完工,完成2021年度6000万中央资金拨付使用、使用率100%,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认定;2021年底产业园总产值36.8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33.2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比重90%。二是高水平推进十万亩都市田园新天地项目。完成滨海十万亩都市田园新天地核心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并完善了田间基础设施,建成综合驿站、田间木栈道、观景平台等旅游配套设施,打造贴近城市中心的郊野乡村公园,节假日日均人流量达万余人,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建成全国首家“三位一体+MAP”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联结区域内的花椰菜农合联、合作社、规模大户,建设map示范农场、智能水肥一体化试验田,通过订单化、标准化种植,推动亩均产值提升至1.2万元。三是高质量建设“两带”示范项目。修订《瑞安市乡村振兴(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细则》,建立瑞安市乡村振兴项目库(2021版),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12条158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5.06亿元;谋划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21.57亿元。其中潘岱、芳庄、陶山、马屿等4条列入温州考核的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共44个,完成年度投资3.69亿、完成率100%;温州市“红都绿野”跨区域精品带(瑞安段)共谋划项目18个、总投资2.47亿元,已全部完成3年建设任务并通过温州验收,预计共可争取温州市级补助资金3000万元;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完成年度投资22.1亿、投资完成率达102%。

(四)围绕“建亮点、全域美”,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提升。一是先行先试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将未来乡村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按照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的要求,编制未来乡村总体规划。制定《瑞安市关于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按照“五化十场景”的要求,全面推进美丽经济、生态宜居、文化风貌、四治融合、幸福生活“五位一体”建设,曹村镇域型和马屿儒阳村域未来乡村入选温州试点建设,谋划项目53个、完成年度投资2.3亿元,争取年底至少一个入选温州未来乡村示范试点。二是迭代升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两示范”同步谋划、同步创建,推进全域洁化、净化、序化、绿化,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省级美丽乡村达标村57个、特色精品村6个。组建“垃圾分类合作社”联合社,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负责相关村的垃圾分类日常运维工作,推进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全市412个村已全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三是巩固深化美丽田园创建成果。制定出台《关于印发2021年瑞安市滨海大道沿线美丽田园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通过串点、连线将东山、安阳、上望、莘塍、汀田、塘下等沿线6镇街美丽田园进行互联互通、联合打造,推动“独立盆景”到“连片风景”。对标对表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和“再整治”行动,巩固提升曹村、桐浦、林川、莘塍、南滨等5个省百大最美田园以及陶山、湖岭、马屿、高楼、塘下等5个新增美丽田园示范点建设,整治面积达9.05万亩,拆除违法建筑和设施1066个。围绕推进农田生态化建设、农田水环境末端治理,完成马屿镇顺泰社区、曹村镇2条新建氮磷拦截生态沟渠设建设,覆盖农田面积1200亩。

(五)围绕“农村强、农民富”,集成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一是纵深推进农村“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出台《关于纵深推进“三位一体”农村综合合作改革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标兵的实施意见》《瑞安市百场“三位一体”助农服务活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完成三位一体”改革标志性项目建设,引导成立陶山甘蔗合作社、滨海花椰菜专业合作社等4家联合社,马屿镇、陶山镇创成温州市“三位一体”改革一类示范镇,莘塍、高楼、湖岭分别创成温州市“三位一体”改革二类示范镇,入选第二批浙江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瑞安市创新“三位一体+MAP”模式打造数字农业新高地》入选《浙江信息<工作交流>》,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顺利召开全国农村“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理论研讨会。二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成立数字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瑞安市农业农村局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编制《瑞安市数字农业“十四五”规划》,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场景应用数据化发展,创成省第一批数字工厂3家(温州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瑞安市新希望六和农牧有限公司、瑞安市华鑫禽业有限公司),“数字畜牧”“数字农机”2个应用场景完成开发并试运行。加快瑞安市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平台与“浙里办”“温州市农资监管服务信息化系统平台”“瑞安市渔业平安管控预警系统”等若干个系统实现数据融合、共享交换,运行以来累计从多种渠道采集农业数据归集数据352万条,建立平台用户456个,提供信息服务265万条。三是深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创新租赁、合作、转让等方式,畅通供需渠道,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发展新业态,累计吸引社会资本1.03亿元,盘活农房503幢,带动农民就业951人,为农户创收1491.66万元,促进村集体增收647.6万元。四是全面推进农村“三资”智慧化监管。修订《瑞安市村级财务管理规定》,实行“三资”前置全托监管、村务卡结算和村级收款“一码通”等模式,实现农村集体“三资”全方位监督、一体化收支、全留痕审批、无现金支付、大数据分析、实时化公开。截至11月15日,线上审批通过47755笔、审批金额28.13亿元;直连网银支付32153笔,金额达6.95亿元;村务卡发卡量700张,村务卡交易笔数达2636笔、交易金额257.4万元;465个村办理“一码通”,交易笔数达12208笔、交易额达1222万元。

(六)围绕“惠民生、保安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收获。一是完善低收入农户保障体系。制定《关于实施”四增一减”计划 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实施方案》,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拓展完善“三级帮扶圈”,鼓励自主创业,对低收入农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的给予贴息补助,累计发放贷款超600万元。深化“云江助学”等活动,将低收入农户高中生助学金提高至3000元/人、大学生补助提高至8000元/人,累计为332位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135.6万余元;投入215.4万元为近12000名低收入农户投保“温州益康保”全民商业补充保险,提高医疗救助保障水平。预估前三季度我市低收入农户可支配收到为10888元、增速达17%,实现农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以下现象全部“清零”。二是数字赋能优化为农服务。全面推进“一件事情”集成办理改革,共办理各类事项1489件,部门间办事事项100%梳理到位,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达成率80%以上,办事材料精简30%以上,办事时间压减80%以上,推动政务服务办件网上受理率实现9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100%,承诺件提前办结率达100%。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成抽查事项100%覆盖。贯彻落实“大综合一体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深入梳理农业行政执法事项,掌上执法开通率与掌上执法激活率达到100%,行政检查事项100%覆盖。三是提升农业安全管理水平。组建“海上专家帮帮团”,累计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118次,清港行动66次,排查渔船2220艘次,整治各类安全隐患275起,完成21艘“异地挂靠”渔船整改销号,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55艘,立案查处涉渔安全案件70起;连续第4次获评“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在温州“8+3”专项整治行动11次排名中,8次第一、2次第二、1次第三;我市在全省伏休期涉海涉渔领域“遏重大”百日攻坚行动第二次调度会上作典型发言。以集中执法行动为主抓手,深入开展畜禽产品“清源”、农资打假“春雷”、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七大专项行动,全年共出动执法703人次,立案查处95起。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市渔业与渔业执法大队获评“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农业和渔业执法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严格落实“四个一律”措施,累计开展上道路拖拉机道路巡查执法91次,切割报废各类违规上道路拖拉机236台,变型拖拉机整治工作持续走在温州各县(市、区)前列。四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加强春秋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全年发放疫苗159.5万毫升/头份,完成抗体监测11389份。加强病原学检测,全年对3个屠宰场、40个场点、21辆车采集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样品4547份;对8个场点开展禽流感病原学检测65份;对12个场点开展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639份;对11个乡镇街开展家畜布鲁氏菌病和奶牛结核病监测1454份。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全年产地检疫生猪34102头、牛89头、活禽500234羽,屠宰检疫生猪253632头、牛5663头,省外动物产品调入落地核查1255批次;完成部、省、温州市级兽药残留、生鲜乳、养殖、屠宰环节监测采样218批次,市本级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瘦肉精抽检18786批次,抽检合格率100%,有效保障畜禽动物产品安全流通。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