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4003/2024-264339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生成日期 2024-06-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瑞安市经信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 2024- 06- 21 17: 29: 06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字体:[ ]

一、2023年亮点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瑞安市经信局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全市工业经济整体运行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2023年,我市成功列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获得900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列入“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财政专项激励名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试点(整零协同方向)),入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财政专项激励试点(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工新材料));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财政专项激励试点县(市、区)名单。获全省经信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考核优秀,全市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考绩优秀,2023年度中小微企业培育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等荣誉称号。创新出台“瑞企通”疑难问题化解督办数智平台,温州老旧园区改造现场会获温州市领导高度肯定。

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①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1-12月,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331.5亿,同比增速7.7%。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69.79亿,同比增速9.5%,较上半年提升3.3个百分点,位次从上半年的倒数第1,攀升到目前第5。②制造业投资:1-12月份完成制造业投资98.86亿元,同比增长16.6%,较上半年提升15.8个百分点,在温州(13个地区)排名第5;工业技改投资98.42亿元,同比增长40.6%,在温州(13个地区)排名第3。③数字经济指标:1-12月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39.04亿元,居温州第3,累计增速12.0%,居温州第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4.47%,居温州第6位。1-11月份我市电信业务总量20.26亿元,排名温州第3,增速20.52%,排名温州第10。1-12月,规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营收7203万元,体量温州第7,累计增速53.1%,排名温州第3,类增加值449.9万元,类增加值增速14.57%,排名温州第2。

(一)产业转型提速增效。一是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严格落实督促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差别化电价收取等差别化政策措施执行,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水平;开展常态化纠错工作,引导各企业纠错改错,及时调整144家企业评价等级,起草制定我市2023年亩均论英雄工作要点。二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制定起草《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瑞安行动方案(2023-2027年)》;出台《汽车零部件产业扶持政策》,每周按时上报我市产业链信息动态和成果,扎实推进两大产业协同区培育工程。三是推进智能制造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绿色园区、工厂、首(台、套)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创建等工作。今年以来,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园区1家、市级绿色工厂15家。新增国家级首(台、套)产品1个,省级产品5个。入选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一是加快企业上云,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革财政激励试点县创建工作,用好省级数字经济专项财政激励,加快实现规上企业、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和企业上云上平台“三个全覆盖”。今年以来,已为我市109家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新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241个,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覆盖率达90%,2.0覆盖率达25%。二是构建智能新生态。创新构建“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阶梯矩阵,全覆盖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智造生产,引导瑞立集团自主研发建设瑞立汽车零配件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6000台(套)、助企超1000家,瑞立集团全产业链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另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名单2家(胜华波、嘉利特),市级互联网平台1家。三是夯实数字基建。推动5G基站建设,全面提高5G信号深度覆盖,截至12月底,全市5G基站新建任务95个,落实95个,完成95个,完成率100%。实施“夯基垒台”计划,新增3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华峰、瑞立、戈尔德),推动产业虚拟装配、仓储物流数字化升级等,完成阁巷等8个重点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

(三)项目建设蹄疾步稳。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全市“增资扩产”工业企业大排摸行动,精准掌握企业增资扩产计划,加速优质增资扩产重点项目实施。到12月底,全市应达产验收项目227个、用地面积5802.89亩,已通过达产验收项目135个、用地面积2978.94亩,在温州排名第1。二是强化工业项目落地,推进“数据得地”改革,起草《瑞安市制造业用地项目准入评审办法》,迭代升级评审流程,完善评估指标,实行企业无感评估、全市统筹按排名供地等。加快工业项目落地,做好拟供地、拟入园项目企业审查及相关材料整理,竞买人审核确定等相关工作。2023年完成工业用地出让57宗、面积1435.12亩,完成数据得地12家、面积373.2亩。三是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对实施工业项目提速攻坚行动,通过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推进项目进度。截至12月底兑现中远、天宏、鸿一等25个项目履约奖励(地价优惠)4424.07万元,科丰、松田、鸿一等23个项目提速提效奖励2864.50万元。

(四)企业培育精准施策。一是打造单项冠军培育机制。健全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作体系,引导全市制造业企业长期专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目前,共对标筛选浙江戈尔德智能悬架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建立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确定浙江戈尔德智能悬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胜华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通力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申报2023年省级、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二是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重点针对今年中小企业培育库内的企业意向申报的项目类型,不定期组织开展上门服务、精准指导,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着力帮助解决项目申报存在的问题,提高各类项目申报的质量和成效。全年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3家。三是助力小微企业跨越发展。持续加大“小升规”培育力度,分镇街梳理生规对象情况,建立企业“小升规”培育库300多家,充分发挥部门、镇街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经信牵头,统计、税务、电力等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小微企业破茧蝶变,全年净升规企业达168家。

(五)产业平台提级赋能。一是高质量建设小微园。坚持加快新建小微园开工建设,开展已投运小微园绩效评价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全年新开工小微园3个、总用地面积375亩,竣工小微园3个、竣工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评选出A级小微园3个、B级3个、C级4个、D级1个。二是低效工业项目整治,紧盯全年36个重点老旧工业区团块改造清单,对照改造方案和时间节点,强化月度通报、定期督导、挂牌督办、落后约谈等工作机制,实行挂图作战、重点攻坚。截至12月底,全市已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整治2202.6亩、完成率为122.4%,完成拆除面积1009.3亩、完成率112.1%,拆后供地面积483.5亩、完成率69.1%,拆后开工建设面积104.2万㎡、完成率115.8%,老旧拆改指标稳居温州前列。三是规范企业厂房管理。按照“规范存量、限制增量、控制变量”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厂房出租规范化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存在低散乱、厂中厂、同层分割出租等问题的企业。出租面积在5000㎡以上,承租企业为规下的,倒逼其升规,限期整改后未符合要求的,一律列入重点整治对象。

(六)助企服务常态长效。一是持续推进“两千”专项行动。5月印发《集成创新一体式助企服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召开全市新一轮“两千”助企专项行动推进会,选派1421名干部结对1557家企业(项目),以线上“帮企云”+线下“助企行”构建全方位、闭环式、一体式助企服务运行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走访企业10460家,排摸各类问题1483个,已化解1483个,化解率达100%。为企服务分数在温州市13个县市区综合排名第一。二是建立问题闭环管理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的“帮企云”+“17687”服务热线+“两个健康”直通车为企服务机制。6月底实现我市工业年产值20亿以上的12个乡镇(街道)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通过打造定位准确、职能清晰、权责统一、服务高效的乡镇(街道)企业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基层服务企业能力,打通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助力企业人才队伍培育,深入企业开展领军人才的各项政策宣传,摸排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同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加强与市委人才办的沟通联系,扎实推进引才工作。今年以来,累计走访85家企业,其中包括我市重点“小巨人”、“小巨人”、隐形冠军等优质企业,基本做到了重点企业全覆盖走访。

二、2024年主要工作思路谋划

2024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落实易炼红书记在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暨深入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大会的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力量,确保全年工业经济目标高质量完成。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制造业投资增长15%。

(一)狠抓“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向创新化迈进。。一是深化产业协同布局。以汽车零部件产业(底盘系统)、精细化工(新材料)省级产业协同区创建为典型案例,联动鞋类、箱包、眼镜等优势产业,争取协同区向核心区迈进。深入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县结对创建,推动我市和结对县深化产业合作。二是实施创新强工行动。全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重点要围绕汽车零部件、化工、机械装备、鞋业等重点产业链等,推进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抓好头部企业“揭榜挂帅”,以及链主企业遴选培育。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组织实施一批供应链安全备份项目,对标开发国产替代产品,力争全年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2家、温州市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首台(套)装备5个、温州市首台(套)装备5个。三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开展亩均评价应用回头看,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力争全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4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200万元/亩依法依规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全年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150家,腾出用地空间900亩,腾出用能空间1万吨标煤

(二)狠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向融合化发展。一是培育数字产业集群。聚焦汽车电子、机械电子、物联网、光伏设备、机器人、软件信息服务等行业热点重点方向,引培数字经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落地瑞安,争取全年招引超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5个以上,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达45亿以上;新增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平台1个,省市级云上企业35家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含核心制造业和核心服务业)全年度增加值增速达到12%以上。二是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鼓励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泵阀仪表等企业创新发展,顺应市场方向,大力开发嵌入式软件产品,全年培育嵌入式软件产品企业30家以上。给予具有核心软件技术能力的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与倾斜,防止其外迁,培育智能云科、普望网络等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在东新智汇谷、经开区、玉海街道等区块形成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集聚,新增规上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入库企业1家以上。三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导,以瑞安市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依托华为(浙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蓝卓工业互联网平台、联通沃云、移动合营云等重要平台,持续推进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计划,力争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覆盖率95%,2.0覆盖率达35%,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个以上,新增省级云上企业2家以上,新增省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以上。

(三)狠抓“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向专业化提升。一是开展跟踪指导服务。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有竞争实力、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队伍。分类分级建立梯次培育企业库,确保达标企业及时入库,近标企业跟踪入库,潜标企业培育入库。跟踪升规入统最新政策变化,加大升规培育服务力度。全年新增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或省隐形冠军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二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立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坚决淘汰落后低效产能,着力降低水泥、化工等行业能耗和排放。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完成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清洁生产、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园区1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三是建设高质量小微企业园。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加大数字化园区改造力度,全年小微企业园新开工2个、竣工2个,新增省级四星五星级园区1个以上。持续深化探索村集体建设小微企业园模式。

(四)狠抓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向高效化驱动。一是加大增资扩产力度。围绕“3+N”制造业平台建设,聚焦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紧盯项目招引落地、开工入库、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谋划梳理2024年重点推进制造业项目97个,总用地面积17350亩,计划总投资1028.3亿元,2024年度计划投资43亿元。二是推动老旧园区重生。以《瑞安市支持老旧工业区(点)改造政策》及实施细则为“指南”,指导各镇街继续深化“一园一策”个性化建设方案和改造计划。把老旧工业区改造与属地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产业提档升级相适应,结合实地调研,严控准入门槛,实现择优引进。力争全年改造提升低效工业用地2000亩以上,拆除重建900亩以上、实现再供地700亩,新开工建设工业厂房90万㎡以上。三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数据得地”机制流程,加快工业项目供地,加强与资规部门密切合作,加快征地、农转用等手续办理,完善可用工业用地库管理,夯实地企匹配的基础工作,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企业不缺空间,力争全年新增工业供地2000亩以上。

(五)狠抓助企纾困和政策落实,向优质化迭代。一是推动企业纾困解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精准聚焦企业难点痛点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集中精力破解攻坚疑难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啃下“硬骨头”、解决“老大难”。发动各单位精准梳理问题,弄清问题规律,大胆探索创新,按照“一类问题一个政策”原则,针对性推出一批管用务实的解决措施,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二是推动问题加速化解。用好“帮企云”、“瑞企通”平台,不断落实企业问题应报尽报直报机制和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面上的统筹协调,加强与各部门条线重点工作相衔接,发挥好助企服务员和八大助企服务协调组组团服务优势,切实助企纾困解难,同心解难题、促发展。三是加快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镇街企业服务中心建设,选树一批企业服务示范中心和先进样本,及时总结典型经验,进一步提高基层服务企业能力,以助企服务的“实”与“效”推动经济发展的“稳”和“进”。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