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坚在“温州新年第一会”上作交流发言 | ||||
|
||||
1月3日,温州新年第一会——加快建设创新温州大会召开,市委书记李坚作为唯一县(市、区)代表作交流发言。2024年,我市坚持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全力打造创新瑞安,深化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新增孵化面积45.3万平方米、居温州首位,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居全省前10,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排名升至第12位,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上攀升。 这是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我市交出的高分答卷。 聚焦“提能造峰” 积蓄“0到1”的蜕变力量 加速平台构建与优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2024年,我市全域推进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激发向“新”力,东新科创园等一批新质生产力平台不断提能,推动科创资源从“聚合”到“聚变”。 2024年7月,温州昭胜碳氢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入孵东新科创园,这是一支由院士领衔的团队,成员中博士学历占60%以上,青年科研人员占95%以上,他们共同致力于研究一件事:为碳材料和氢能产业提供解决方案。 为何落户瑞安?“在学校只能做基础研究,而在东新科创园这样的孵化平台,加上瑞安齐全的产业链,我们才能将实验室样品变成产品、变成商品,推到社会,实现产业化。”温州大学碳材料与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杨植说,在这里,科研项目可以实现“从0到1再到100”,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完整的创新生态链。 当前,东新科创园作为重点打造的“科创芯”,集聚了温州大学碳材料与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等院士领衔平台,二期也将于2025年完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五极”起始空间建设顺利推进,省级高新区累计落地亿级产业项目15个。 平台“提能造峰”让科创研发机构多点开花——成立全国县域首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院,华峰集团获批全省唯一无区域企业性质研究院,省新能源材料现代产业学院揭牌落户瑞安,越来越多的成果正在积攒着“从0到1”的蜕变力量。 深化“产创融合” 科技和产业的“双向奔赴”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重塑行业,生物技术引领未来,新材料技术突破想象……但重大项目攻关,仅依靠研究院所课题研究存在难度。为了让科技与产业找到更佳的结合点,创新联合体在我市应运而生。 通过“头部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模式,华峰联合上下游企业成立高性能聚酰胺产业聚酰胺完全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瑞立作为“老大哥”聚起汽车零部件企业,成立新能源汽车智能底盘通讯及控制技术创新联合体。“我市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攻关项目任务,让有能力的民企牵头,让科技突破与产业迭代的‘双向奔赴’能够即刻实现。”市科技局工作人员说。 除了“联合体”外,如何让科创成果以最快速度赋能产业?“这其实就是一个及时联通买家卖家的过程,2024年1月至11月,我市完成技术交易额84.59亿元。”该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我市签约引进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瑞安(研发)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瑞安市技术转移中心,推进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瑞安分市场建设,全年吸引成果发布方58家、需求发布方300家、技术交易服务机构29家,入驻技术经纪人30人,入企服务103家次,征集需求70个,成果发布145个。 厚植“生态沃土” 让科创变量成发展增量 在创新温州建设中挑大梁、争一流的背后,是政府为企业的“托举”。 2024年10月,我市登上由新华社主办发布的“2024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榜单。在发布会上,国内汽车悬架系统零部件龙头企业——浙江戈尔德智能悬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博坤参与了圆桌对话环节并如是说:“瑞安出台了很多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为企业发展和引进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我市完善创新链、金融链等六链融合服务机制,持续做强百亿“云江基金港”,出台“1+9”惠企直通车产业政策,对获评省“隐形冠军”企业给予50万元奖补,对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10万元奖补,兑现涉企政策资金总额居温州首位。 在土地要素保障上,我市推进工业全域治理加快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及“数据得地”机制,2024年已供地1368亩,助力企业扩产升级。目前,全市6家“隐形冠军”企业已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其中,政策扶持功不可没。 在引才聚才方面,我市依托大孵化器集群,激发人才创新活动,新增入孵企业(团队)381家(个)、青年创新创业人才3547人;迭代人才新政4.0版,顶尖人才实现破零,新增全职国家和省级领军人才6人,入选“瓯越英才计划”27人,均创历史最好成绩,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记者 贾洁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