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4089/2025-274085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
生成日期 2025-01-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瑞安市财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5- 01- 08 09: 56: 34 浏览次数: 来源: 瑞安市财政局
字体:[ ]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综合财力基本平稳。组建并实体化运行收入工作专班,多跨协同凝聚财政增收攻坚合力。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52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税收收入67.82亿元,同比增长4.64%。全年争取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36.92亿元,同比增长46.86%;全年谋划储备专项债项目42个,争取到新增专项债券资金49.11亿元。出台《瑞安市国有资产资源盘活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全年盘活国有资产107.15亿元。

(二)财政支出节流增效。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全市一般性支出在逐年压减的基础上再压减5%,“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只减不增。按照项目轻重缓急建立9类21档支付审批分类分档体系,有力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全年民生支出116.23亿元,同比增长3.3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61%,全年高效落实直达资金8.12亿元。加大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力度,全市各部门单位共清理上缴保证金、历年结余等留存资金1.73亿元。

(三)财政惠企赋能加力。高效落实“8+4”经济政策资金32.05亿元。全年兑现“1+9”产业政策资金3.02亿元,开展“1+9”产业政策清理以提高政策运行绩效。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全市中小微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额36.16亿元,占全市政府采购合同总额的93.8%。产业基金运作取得新成效,云江基金港全年新增入驻市场化基金20支、规模5.54亿元,组建2支专项子基金,签约落地3个实体项目。年底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在保5.01亿元,较年初增加8654万元。

(四)财政改革彰显实效。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有效降低非重点、非刚性支出。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部门整体绩效自评工作首次全面覆盖市本级所有上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的部门78家,试点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查找管控短板,优化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数字化改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国债项目管理模块、接入社保基金管理系统;“浙里基财智控应用”与温州市利民补助“一键达”系统实现对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企资产总额突破1500亿元。

(五)财经纪律不断强化。开展“财会监督加强年”活动,发布6大类38项重点监督绩效项目清单,全年检查单位68家,查出问题26个,处罚单位和个人11个。建立“地方专库”智管应用,汇集单位账户数据并实现全过程监控。严格政府项目评审,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合同变更联合审查会商工作机制。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开展政府采购招标文件事前审查、事后抽查,全年政府采购立案31起,作出行政处理决定12件、行政处罚决定12件。

(六)运行风险有效防控。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全年足额落实“三保”支出63.16亿元。积极向上争取降低上缴比例和调度款支持,库款保障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有效防范支付风险。常态化开展专项债券核查工作,实现债务核查全覆盖。加强社保基金收支监测,动态掌握收入结构、险种规模和变化趋势,防范社保基金风险。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狠抓组织收入。深入开展促进税源高质量发展和财力可持续增长专项行动,落实堵漏挖潜增收系列措施。加快经营性地块出让进度,优化工业地块出让模式,稳定土地出让收入。抢抓“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巨大机遇,做好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全力向上争取转移支付资金、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要素,补充地方可用财力。积极拓展盘活标的种类,谋划推进砂石、广告位等资产资源盘活。

(二)控支出保重点。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坚决压减一般性项目支出;加快推进各类支出分类清理、整合、降标,适度降低部门运转、城市运维等开支标准,推进产业政策动态跟踪问效、清理整合、调整优化。优化项目轻重缓急排序和分级分类保障机制,优先保障“三保”等刚性支出以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加强财政系统化管理。

(三)深化国企改革。依靠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国企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企业布局和结构,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系统构建“六型”国资国企管理体系:推进投融建管相结合,打造“全链型”项目投资体系;畅通融资渠道,打造“多元型”资金筹措体系;开展“营收倍增专项行动”,打造“成长型”营收增长体系;实施资产价值重塑,打造“增值型”资产盘活体系;培育企业家精神,打造“市场型”现代国企体系;推行“放权放开放活”,打造“风控型”国资监管体系。

(四)防范财政风险。推进“三保”项目精细化管理,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健全财政收支运行常态化研判机制,完善分类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对社保基金变化的监测,保障社保基金稳健运行。加强债券资金“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债券收益归集和偿债机制,合理控制政府债务率。严肃财经纪律提升监督威慑,建立健全财经领域监督跨类型协同工作机制,推进纪检监察、巡察等监督类型有机贯通。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