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4016/2025-275705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瑞安市农业农村局
生成日期 2025-02-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工作总结和计划】瑞安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5- 02- 05 16: 03: 30 浏览次数: 来源: 信息数据科
字体:[ ]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紧扣“三化四强五争”行动,扎实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马屿镇创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林川高山有机稻米入选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瑞安温郁金”荣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功入选省科学施肥粮油作物“三新”集成推进县、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试点建设名单。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稳面积强基础,粮食生产固本提效。一是抓好粮食安全底线。探索研究新品种的主要生育特征特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承接实施省 “三农九方”农业科技协作项目,示范耐盐碱水稻品种25个,开展验收粮油、蔬菜省级团队项目2个、温州市级2个。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粮食安全生产责任书,推进创建5个省级千亩片、1个百亩方,组织先进农技技术培训5次、培训农户500余人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7.04万亩,比去年增加0.6万亩,首次突破27万亩,创历史新高。总产量完成11.39万吨。巩固生猪、水产品等重要农副产品综合产能,积极推进瑞安市欧凯奶牛养殖场、浙江瓯飞食品有限公司省级标准化生猪屠宰场创建,新建成循环水养殖厂4家。二是强化耕地保护建设。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行动,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万亩,陶山镇省级绿色农田纳入省级示范项目。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认定工作,认定储备区5697.66亩。三是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引导发展生态农业以提高食品品质,成功申报创建湖岭桂峰茶厂、陶山腾跃有限公司等2家省级生态农场。深入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累计完成12条生态沟渠建设,建设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11个,示范面积为2.886万亩。积极推进秸秆离田利用,打造省级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2家,《瑞安市打好早稻秸秆综合利用“组合拳”》在省专题简报上发表。

(二)育产业提质效,现代农业强链提速。一是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入选省农业“双强”项目4个,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提升大棚200亩。印发《关于推介发布2024年瑞安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遴选农业主导品种128个、主推技术56项和主推农业机械48类,并通过瑞安市融媒体定期、不定期发布关键技术要点。二是积极招引落地重大产业项目。依托产业招商地图建设特色产业,申报1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瑞安市大黄鱼全产业链)1条,亿元以上全产业链(瑞安市甘蔗全产业链、瑞安市牛肉全产业链)2条。聚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滨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马屿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三是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面开展乡土资源摸底调查,举办全市新春农展会,建立土特产数据库、制作瑞安土特产地图,东山水产品加工基地成功申报省级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数智赋能现代农业,新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2家,建成省级未来农场和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各1家。

(三)重整治创示范,乡村建设全面提优。一是高效能推进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编制印发《瑞安市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24年工作要点》,17个重大项目已成投资额91.98亿、完成率210%。二是高标准推进环境治理。打好人大关于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号议案”的收官战,谋划新建和美乡村达标村82个,整治问题村居7个、落后村风貌村39个。分步分批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改造优化桐浦镇五星级资源化处理站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合作社模式》入选省和美乡村建设类最佳案例。三是高品质推进乡村建设。根据“三化九场景”重点场景打造,新建4个省市级未来乡村试点。聚焦连片发展,塘下镇“富美罗阳 创享未来”入选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带。建成瑞安“陶泉福地 春启桐浦”一县一带一片和美乡村示范区,涉及粮菌循环农业、现代农事服务、“瑞安清明早”复兴等16个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四)深改革促增收,强村富民深化提能。一是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持续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  加快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的意见》,规范运营“三位一体”联农助农服务中心(92家农业经营主体入驻),实行“合作社+基层农合联+村集体+小农户”多方合作模式,生产过程统分结合、收益分配采用“订单分红、二次返利 、股金分红”多元化结合分配模式,打造“三位一体”联农助农营销联合体、高楼共富蔬菜产业联合体等2个温州农村“三位一体”改革产业联合体试点单元,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8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3家、温州市级示范社42家、瑞安市级示范社112家,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经验入选全省农村改革专刊。二是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以“景区+民宿”、“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农创客+农户”、等多种农房盘活模式,引导承包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完成农房盘活355宗,社会投入资本3.035亿元。三是深化“三清一促”专项整治。出台《瑞安市村办集体企业管理办法(试行)》,村集体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达到4.38亿元;完成21个村社历年来民间借款转银行贷款,累计金额达4539万元,利率降低8%以上,每年降低村集体融资成本超400万元。专项行动工作经验在全省视频调度会上作典型发言。

(五)强统筹重保障,扩中提低有力提标。一是持续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谋划“挺进之路——瑞安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成功争取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补助资金2000万元,预计村集体收入增加约100万元/年,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收入超过230万元/年,新增就业收入低收入农户占比20%。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设立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0万元的村发展农村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物业项目建设、乡村旅游项目等产业类项目,一期和二期共筛选19个项目、涉及21个村。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91亿元,经营性收入25.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14.2%,550个村实现总收入35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24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50万以上行政村达到328个,占比79.6%。二是持续做好低收入农户保障。持续完善低收入农户动态防返贫监测机制,充分发挥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产业帮扶等各方面帮扶作用,推动兜底型救助向发展型帮扶转变。由点及面推广“村集体+农户”模式的共富合作社试点经验模式,支持条件允许的村成立“乡村共富小院”,探索“中蜂养殖”产业发展,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0%,城乡收入比缩窄至1.79。三是持续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组织全市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三支队伍”建设工作,全年开展培训20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188人次人次,培育新申报省级农创客基地1个,新增农创客232人、“头雁”2人,入选省级乡村工匠5人,获评省农机推广奖2人。

(六)防风险除隐患,涉农安全稳进提质。一是推进渔船安全专项整治。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部署,全链条、全要素、全时段强化渔业安全监管,确保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累计开展执法检查796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370艘,查处渔业违法违规案件105件,行刑衔接移交案件8起。二是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及时跟进农产品监督抽检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全年完成定性检测超过11000批次,其中胶体金4000批次,确保问题产品“清零”。深入推进“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全面实施合格证与追溯码“证码合一”新机制,瑞安市454家规模生产主体纳入承诺达标合格证管理系统,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闭环追溯。三是抓好涉农领域安全生产。推进农业“两新”工作,指导帮助农机生产经营主体规范管理,报废农2业机械87台,补贴超长期国债182.7885万元,资金使用量和报废进度均居温州前列。加大对动物疫病的监测力度,对所有规模场实行先打后补政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4%以上。开展沼气安全检查工作,着重检查线路、储气柜气压及避雷等设施重点,完成26家沼气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

二、2025年重点工作思路

2025年是五年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浙江农业系统的“改革突破年”。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紧扣“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缩小‘三大差距’”这一主攻方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打造具有更多瑞安特色的“三农”成果。

(一)坚持夯实稳产保供基础,实施农田产能提升行动。一是毫不松劲抓好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茬做好春耕备耕、早晚稻生产,探索发展立体栽培式、植物工厂等现代设施农业,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新建高标准农田7000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万亩以上,产量在11万吨以上。二是千方百计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抓好蔬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挖掘复垦地、盐碱地及山区抛荒地等闲置可利用资源,开展渔业养殖“三新”试验示范,推广浅海贝藻筏式养殖、盐碱田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全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融合和“肥药两制”改革等工作,开展省级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完成科学施肥“三新”集成推进县创建工作。鼓励秸秆综合利用多元化、多形式发展,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率35%以上。

(二)坚持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实施农业“接二连三”行动。一是提升重大项目平台能级。依托产业招商地图建设特色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滨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北麂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重大项目提质、扩容、增效,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园和功能性产业园。二是推进乡村“土特产”链群式发展。聚焦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强链、增链、补链、统链”为方向,按照近中期逐步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聚焦“强链”,培育打响大黄鱼品牌知名度,延伸发展水产品加工销售、研学观光体验等业态,建强十亿级水产品全产业链;聚焦“增链”,全力加快十亿级肉鸡全产业链落地投产,“以大带小”拓宽畜牧业产业链的范围和深度;聚焦“补链”,立足花椰菜产业现实基础,填补产业链中的加工薄弱环节,争取打造滨海花椰菜十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聚焦“统链”,统筹现有水稻种业、育秧、耕种、收储、加工等产业,着力打造集“耕、种、管、收、储、加、售”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并根据资源禀赋积极培育陶山甘蔗、湖岭牛肉等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谋划茶叶、肉鸽等全产业链,积极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优质产品,争取湖岭牛肉入选第五批省级百强“土特产”,创建绿色食品认证1个以上,省级优质农产品基地2个。三是深化农业“双强”行动。聚焦重点攻关,积极提升农艺农机融合试验示范,推进2025年4个省级农业“双强”项目、温州新动能产业政策项目建设,推广应用高效低耗职能农机,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深入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以蔬菜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等设施种养为重点,争创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家,并着力打造3个集自助购物、便捷买药、取款缴费、快递收发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数智生活馆”,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

(三)坚持打造宜居宜业家园,实施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一是加快片区组团发展。高效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紧密衔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培育塘下镇、马屿等一批重点村,充分发挥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点线面梯度式推进塘下镇“富美罗阳 创享未来”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带、省级“挺进精神”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二是塑造乡村美丽风貌。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结合八美八化和美丽乡村“两示范”创建标准,深入开展和美乡村“一村一树(花、果)”建设,一体化推进项目谋划、工程建设、长效运维、村庄经营,打造村庄发展建设闭环链,和美乡村达标村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力争再获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胜县。三是提升美好生活品质。聚焦“三基三主”“三化九场景”落地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同质同标,全面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布局,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乡村基本单元,谋划建设未来乡村试点4个。

(四)坚持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实施农村改革赋能行动。一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擦亮农村“三位一体”改革金名片,以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农合联等主体为主导,打造多个产业联合体试点单元。稳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改革,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二是实施兴村富民行动。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模式,努力培育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示范社(社)。用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做好村级集体项目进展管理,打造“云周千亩稻香”省级社会化服务示范项目,推广“无忧保险”场景、“浙里担·农业先锋贷”业务,助力农户增收致富。三是聚焦“三支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持续开展农播电商“个十百千万”行动,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职业经理人评价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分类分层分模块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将低、小、散户农民纳入培训范围,新增农创客150人以上。同时,布局建设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集聚区,大力引育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十路”人才,进一步激发创业创富动力。

(五)坚持守牢农业安全底线,实施农业除险保安行动。一是重抓渔业安全。全面推进渔船隐患治理提升、职务船员配备、定人联船制度落实,持续打击“三无”船舶,推进渔业安全本质提升。深化海上“千万工程”,以淘汰老旧渔船为重点,争取全年减船转产10艘以上。在市农发集团组建成立的基础上,推动渔业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公司化、规模化、规范化转型。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北龙渔港码头改扩建工程和澄头渔船避风锚地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我市渔船停泊、避风能力。二是严把安全生产防线。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指导和帮助农机生产经营主体规范管理、排除隐患,持续推进农业领域设施设备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加大对动物疫病的监测力度,持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动物医疗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等,严密防范重大动植物疫情发生,完成“两化”三年行动任务。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全程监管,加大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测力度,全面实施合格证与追溯码“证码合一”新机制,确保年度应用率100%。深入推进“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确保不发生重大假劣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